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2022年度陕西考古新发现 正文

2022年度陕西考古新发现

[时尚] 时间:2024-04-30 00:18: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51次

兵马俑坑发掘现场。

陕西明代长城分布图。

蒋刘遗址M2墓葬出土的墓主遗骨及随葬品。

柳公权撰文并书写的墓志。

西咸新区十六国墓地出土的陶俑及铠马。

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工地考古遗迹正摄影像总图。

石峁遗址M4墓葬壁龛内的一组彩绘陶器。

太平遗址出土的陶器组合。

西头遗址出土的漆盘。

咸阳塔儿坡秦墓发掘现场。

宝鸡仰韶晚期地面式排房。

编者按

1月12日,新发现陕西省文物局召开“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年度共发布包括蒋刘遗址、陕西太平遗址、考古石峁遗址等11项重要考古发现。

2022年度,陕西省考古成绩硕果累累。石峁、太平、西头、周原、秦雍城、秦始皇帝陵、秦咸阳城、栎阳城、下站、汉长安城、汉霸陵、隋唐长安城、清平堡以及石窟寺等20余项主动考古项目持续开展,发掘面积近万平方米,发掘各类遗迹百余处,石峁高等级墓地、太平龙山时代环壕聚落、西头商周时期大型城址、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重要发掘、清平堡长城考古新认识等重要成果不断涌现。蒋刘仰韶大型环壕遗址、柳公权撰书墓志、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等重要发现使古代历史风貌重回大众视野,也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了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

记者 郭青 张琪悦文/图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完成第三次发掘

2009年至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共发现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弓弩箭箙多处,还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1000余件(组)。

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取得了重要发现,为秦俑、秦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宝贵材料。在陶俑制法方面,搞清楚了陶俑的制作程序,发现俑的双臂是单独制作,待陶俑躯干完全做好并且两次覆细泥,细部雕饰包括铠甲完成后才黏合双臂;在彩绘保护与文物修复方面,截至目前已修复陶俑约140余件;在俑的等级与军阵方面,明确了特殊俑的职能,初步搞清了军阵的排列规律;在武器装备方面,认为俑坑内的长兵器主要为铍与戟,短兵器分辨出两种青铜剑有等级上的区别。专家认为兵马俑陪葬坑应该是陵园中修建较早的一组陪葬坑,在车属遗迹方面,清理出笼箙等遗迹,并判定笼箙为车配置的装纳杂物之器。

长城考古见证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清平堡遗址位于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为明代延绥镇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2022年清平堡遗址考古工作主要清理了城址南门和城外西侧护城墩区域,对城内开展了全面勘探工作,同时对显应宫内部出土的彩绘泥塑、中心楼墙体开展了抢救性保护、加固工作。

清平堡南门位于清平堡南城墙中部,整体破坏严重,残存门道宽约3.3米。在南门外有瓮城,墙体保存相对完整,瓮城现存墙体最高处残高6米,顶部残宽1.2米至2.1米,墙体底宽4.6米。瓮城内出土有大量砖瓦残块、少量青花瓷片、黑釉瓷片、残损铁器及动物骨骼等遗物。

清平堡在修建之初的定位是军事和商贸二重地,清平堡内及周边发生的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明朝政府为了防御蒙古的军事攻击,选择在此地修建清平堡。其封闭的城墙、城门、瓮城的建筑格局均体现了军事防御的目的。堡内十字街交叉处设置中心楼的建筑布局,体现了清平堡也是作为商贸场而修建的。城内院落等小型建筑结构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碾房等设施均为典型的中原农耕文化建筑风格,火炕设施为北方民族文化的建筑设施。显应宫清理出土的典型蒙古服饰泥塑与典型汉族服饰泥塑则体现了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堡外侧与护城墩并立的寺庙,也进一步说明以清平堡为代表的长城遗址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促进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功能。

蒋刘遗址为文明起源提供依据

2022年,省考古研究院在蒋刘遗址考古全面揭露的基础上,发现了仰韶晚期环壕和墓地,另外还发现灰坑、陶窑、房址等遗迹100多座。此次发现应为环壕西南段。环壕内堆积以黄褐色、灰黑色淤土为主,器型常见仰韶晚期典型的尖底瓶、敛口钵、夹砂罐等。

在确定环壕范围和结构后,考古人员最终在环壕西南段外发现蒋刘遗址的墓地。墓地距环壕最近约15米,发现集中分布的成人墓葬58座,为进一步分析蒋刘仰韶聚落的功能区划奠定了重要基础。较之仰韶中期,蒋刘环壕规模更宏大、墓葬分级更明显,显示了蒋刘仰韶晚期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层次分化。墓葬中数量丰富的笄形骨器是仰韶考古的首次发现。

柳公权晚年撰书墓志出土

为配合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凤林北路东延伸段项目建设,省考古研究院共清理发掘3座唐墓。本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由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柳公权撰文并书写的一方墓志。墓志长76.7厘米、宽77.1厘米、厚14.5厘米,四周线刻十二生肖,兽首人身,每面3个,墓志正面阴刻正书42行,满行45字,共1769字。

根据墓志内容,墓主为唐通议大夫守左散骑常侍严公贶,享年75岁,大中四年(850年)五月十九日葬。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颜真卿齐名,称“颜柳”,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西咸新区十六国墓地发现古墓葬217座

北城村墓葬群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城北杜街道北城村,距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4.5公里。2021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位于空港新城城北杜街道的北城村墓葬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十六国北朝至唐代墓葬217座,围沟1处。考古发掘表明,该墓群具有完整围沟,围沟内墓葬分布有序、排列整齐,有着明显的规划布局,是一座大型独立墓园。

墓园性质可能为北朝时期的大型族葬地或具有某类特殊身份人群的集中丧葬地,对研究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制演变、墓地规划设置和相关祭祀制度及该时期人群构成、民族交汇融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隋唐长安城发现五桥并列遗址

配合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小雁塔西北角工地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至今,已发现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外郭城第七横街、横穿朱雀大街的水渠及渠上5座桥梁基址、朱雀大街东侧水沟及其上与第七横街相通的2座桥梁基址、安仁坊西北墙角、角门及其外侧水渠上的砖砌涵洞遗址,还发现明清时期荐福寺西北角院墙、围沟及院外2处骨灰瘗埋遗迹。出土各类文物350余件,包括陶器、釉陶器、唐三彩、瓷器、铜器、铜钱、铁器及建筑构件等。

五桥并列遗址位于朱雀门外1200多米处,对于隋唐长安城形制布局及礼仪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石峁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

2022年,石峁遗址发掘工作集中于皇城台顶西部,确认了一处石峁文化时期的高等级墓地,命名为“皇城台墓地”,为目前所发现等级最高的石峁文化墓葬。目前,已发现确认石峁文化时期墓葬19座,其中土圹墓14座,石棺墓5座,石墙多道。此次发现的“皇城台墓地”由一道宽约4米的石墙与皇城台建筑分布区隔开,土圹墓集中分布于发掘区中部和西南部两处区域。

西南区的7座墓葬连排分布,结构相似,平面形状为圆角长方形,口小底大,墓室面积普遍超过10平方米,深3.5米至4米。墓葬普遍使用木质棺椁,墓内普遍有殉人1人至3人不等,还发现殉狗。墓圹北壁中部普遍设置有壁龛,但多数器物已被盗,出土有整套完整陶器,器型较小,部分器表有红色彩绘。在个别墓葬棺内及盗洞中发现有少量玉器及残片,可辨识的有钺、凿、环等。

中区墓葬规模略小于西南区墓葬,多有木质葬具,墓主人骨已无存,墓内多有殉人,一般仅殉葬1人,墓上未发现石墙及建筑遗迹,显示出等级低于西南区墓葬。石棺墓规模均较小,零星分布于土圹墓之间,从层位判断,年代晚于土圹墓。石棺用扁平石板拼接而成,仅可容身,墓主人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均无随葬器物。

“皇城台墓地”确认了石峁文化高等级墓葬的形制等信息,进一步完善了石峁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布局,成排墓葬及围绕墓葬所建的整齐石墙表明石峁文化的高等级墓葬已有成熟的规划意识和墓上标识性建筑。

太平遗址填补关中地区文明起源空白

自2021年3月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太平遗址开展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截至目前,已完成50余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累计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

太平遗址是一处大型的客省庄二期文化聚落遗址,由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构成,遗址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距今约4150年至3700年。两座环壕年代相同,体量接近,口部宽度约15米至20米,底部宽度约10米,深约5米。环壕大部分在生土上开挖修建而成,边界明显,保存完好,起到防御、防洪、排涝及满足日常生活给排水的重要作用。

遗址内发现居住建筑形式多样。2022年度新发现有使用土坯的窑洞式建筑、两个居室与一个院落的半地穴建筑组合,以及一处可能与建筑相关的人工夯土台基等。

遗址内发现了20余座客省庄二期文化时期的墓葬。以竖穴土坑单人墓为主,另有部分灰坑、灰沟埋人现象。同时在遗址中发现了当时人类生活使用的陶器、石器、骨器,通过植物考古学的浮选,还发现了当时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粮食,其中小麦的发现为了解小麦东传路线提供了明确的证据。

太平遗址环壕—居址—墓葬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显示出,太平遗址是迄今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龙山时代环壕聚落遗址,填补了关中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空白。

西头遗址考古发现西周遗存

西头遗址位于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公里处的西头村。西头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泾河流域发现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之一。

2022年在遗址西侧区域发现夯土城墙、壕沟及道路遗迹,围沟内发现墓葬近千座。该围沟墓地墓葬的年代主要集中在商末周初和西周早期,出土有海贝、蚌饰、骨器、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金箔片及刻字卜骨等。2022年发掘的斜圳地点发现有冶炼残炉、铜矿石、炼渣和炉壁残块等冶铜遗存,并发现较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大量废弃陶瓦残片和刻文陶器。从出土遗物可判断,该地点冶铜和建筑基址的年代集中在西周早中期。

咸阳塔儿坡发掘古墓葬406座

此次发掘地点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塔儿坡村东,发掘工作从2022年3月开始,共发掘古墓葬406座,其中战国晚期墓葬385座。

战国晚期墓葬从形制上可分为竖穴土圹墓(55座)和竖穴洞室墓(330座)两大类。部分墓葬有龛、坑,放置随葬品,出土随葬品以陶、铜、玉、铁、石、骨器为主。陶器组合有鼎、盒、壶或壶、釜、罐等。铜器以带钩为主。部分陶器上有戳印四字陶文。

本次发掘的战国墓群与东邻的95塔儿坡秦墓一墙之隔,墓葬形制、随葬品相近,两者应是战国晚期同一墓地。结合以往的发掘情况,进一步确认咸阳东郊是秦咸阳城的墓葬区。

宝鸡发掘仰韶晚期地面式排房

本次发掘仰韶文化时期遗迹28处,其中灰坑15座、房址9座、窑址2座、沟2条。根据出土器物判断遗迹时代均为仰韶晚期,其中地面式排房5座,之间均有隔墙,总面积108平方米。仰韶晚期地面式排房是关中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时代最早的排房建筑,在其之后的排房要到龙山时代晚期山西碧村遗址、临潼康家遗址、泾水流域打石沟遗址中才出现。宝钛项目夯土墙体大型排房的发掘为研究仰韶晚期宝鸡乃至关中地区房址的建造方式、环境变迁、社会结构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