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寒冬里的“早”经济 正文

寒冬里的“早”经济

[百科] 时间:2024-04-29 08:53: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61次

原标题:寒冬里的早“早”经济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冬日里的天空意外地白,然而有了暖阳的寒冬点缀却显得富有活力。伴着凛冽的经济北风,日光蔓延到城市的早每一个角落,就在许多人还在被窝中伸着懒腰时,寒冬一声声吆喝声打破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寂静,一个个早市开启了这个高原城市新的早一天。

省商务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寒冬省住建厅等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早间经济夜间经济发展的经济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早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寒冬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经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早做好“六稳”工作,寒冬落实“六保”任务,经济按照因地制宜、优化服务、适度放开、有序提升的原则支持全省早间经济、夜间经济发展,着力促就业保民生,激活市场,促进消费,增加城市烟火气。

早市之“热”

一颗颗青翠欲滴的青菜、一个个香甜可口的水果,还有新鲜的肉蛋类食材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摊位上。太阳还未露脸,街道还在沉睡,附近的居民就已经赶去早市为自家采买一天的食材。

与五一桥南头车来车往的景象不同的是,桥的北面一大早就被浓浓的烟火气息笼罩着,“请您佩戴好口罩、测量体温后有序进入。”市场出入口两名劝导员一边测体温,一边提醒来往的市民。步入市场,秩序井然,商户的叫卖声让这里显得格外热闹。

“老板,芹菜怎么卖?”“茄子能便宜点吗?”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五一路早市上人流如织。花卉、蔬果、百货、服装……琳琅满目的商品着实让人挑花了眼。销售蔬菜的王虎正一边为顾客推荐,一边熟练地为另一位顾客装袋、称重。他告诉记者,自己从七年前就带着妻子孩子从安徽老家来到了青海,“青海现在已经变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孩子从6岁跟着我们一起来青海,一直在这里上学,现在都上中学了,我和妻子每天都来早市摆摊,其余时间做些别的工作,过得很充实也很踏实。”

王虎的故事在早市上并非个案,他们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安下了家,也爱上了这座城。与此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便利和生活的乐趣。

小店之“火”

一顿丰盛的早餐让一天的工作学习充满力量。对于西宁市民来说,除了传统的豆浆油条等早餐之外,他们的一天也许是从一碗热腾腾的羊杂汤或是香气扑鼻的牛肉面开始的。特别是在三九寒冬,那些呵气成冰的早上,羊杂汤、羊肠面、大骨汤等特色小店的饭香味飘散街头,来一碗热腾腾的汤饭,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温暖了全身。

对于羊肠面的经营者马万宝来说,他的一天便是从六时来到小店里准备面条、羊肠等食材开始。这家马万宝与妻子经营了20年的小店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代人老去,进进出出的也都是光顾这里十多年的老顾客。“我们从早上七时开始营业,到下午两三时结束,一天大概可以卖出去一百多碗。开始是为了生活才来经营这家小店,没想到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乐趣。”马万宝笑着说。

很早以前的兴海路只有几家餐馆,到现在已经是一家店挨着一家店的特色小吃一条街。每天专程来这里吃早餐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初来西宁的客人,早上出门就能享受到一餐极具西北风味的早点,更觉特色十足,不虚此行。

餐车之“暖”

近年来,市民们购买早餐的方式从“堂食”到外卖再到小餐车,购餐方式变得多种多样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如果细心不难发现,西宁的街头有很多早点流动车的身影,不论是医院门口还是小巷道里,只要这些小车开始营业,就会有很多人排着队去买早点。晚上在医院陪床的家属、来上班或下夜班的医务工作者,还有从事各种工作的“上班族”,都成了这些便民餐车的忠实“粉丝”。

清晨,在青海省中医院的大门口,在医院陪床的刘静静拿着一杯热乎乎的豆浆站在冒着热蒸汽的早点流动车旁等着店家打包其他餐点。刘静静说:“家人住院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买早饭,方便快捷,早点拿到手的时候一下子就觉得暖和了。”餐车的经营者杨光正在小车里忙碌着,“虽然最近天气特别冷,但是来买早餐的人还是很多,餐车不仅能给大家提供一顿暖和的早餐,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很多着急去上班的人节省不少时间。”杨光一边说着,一边给车前等待早餐的顾客打包。虽然这算不上是一顿丰盛的早餐,却是在这寒冷的冬天里可以填饱肚子的温暖一餐。(杨林凌)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