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大理|“哑巴”文化助推祥云七宣村乡村旅游发展

[百科] 时间:2024-03-05 05:37: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08次

  

 

  “一个大嘴巴,露出参差不齐的铸牢中华助推牙齿,鼓鼓的民族鼻梁,朝天的共同大鼻孔,头顶还长着一个角,体意两只耳朵分叉。大理”这就是文化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禾甸镇七宣村哑巴文化传习所里的土陶敖鱼。七宣村是祥云宣村乡村一个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发展传统村落,全村均为彝族罗姓村民,哑巴共66户280人。铸牢中华助推在这里,民族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和技能型人才开展传习活动,共同各族群众在这里认识和了解“哑巴文化”和土陶技艺,体意营造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氛围。

  关于“哑巴节”的来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七宣村里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哑女,有一年村里有了瘟疫,为帮助村民,哑女四处乞讨,求医问药,哑女的这份善良和纯朴感动了龙王,于是龙王帮助村民驱除了瘟疫,还给村民带来了风调雨顺和平安吉祥。为纪念龙王和善良的哑女,七宣村村民便把每年的正月初八定为哑巴节,祈盼哑巴节能让彝族人民世代平安吉祥。

  七宣村组长罗天民担任组长十多年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民族文化,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直到后来七宣村“哑巴舞”走到了上海、走向了央视舞台, 2019年,在罗天民的带领下,七宣村成立了云南罗罗颇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村民们希望通过七宣“哑巴”文化,发展农家乐,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增加收入。到今年6月份,实现了全村66户村民入股,每户能分到约900元分红的成绩。七宣村通过积极探索,实现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的目标。

  全民共建共享的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七宣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罗天明介绍:“云南罗罗颇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全体村民入股的纯股份有限公司,完全按照公司管理经营模式来管理,员工就是全体村民,不用发工资,按照排班表,每天两户村民轮班来服务游客。村里从小孩到老人都擅长民族歌舞,每天吃完饭,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到广场上载歌载舞,与各族游客欢聚一堂。人人都是服务员的全民共建共享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七宣村村民践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最好体现。

  本地都是彝族村民比较保守,眼界窄,不敢投入太多资金。罗天明计划:下一步七宣村将通过招商引资,来建设七宣村的超市、停车场和土陶工艺品制作商店等配套服务。以接待服务好全国各地的游客,与投资商一起实现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共奔小康。

  以前的七宣村村民,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产业发展难度较大,农民增收较为困难。随着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提高,靠山吃山,以林养人的生活方式已不能满足村民需求。

  村民罗万云说:“之前村里产业薄弱,农业收入微薄,外出打工不适应外地的气候,现在好了,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也能照顾到了。”

  七宣村充分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哑巴节”、“土陶工艺”传承,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践行民族文化旅游与农业、农村、农民共同发展这一理念,组织各族群众参与民族歌舞、刺绣等技能培训,带动七宣村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引导发展生产等,从而提升各族群众就业能力水平,不断扩大传承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吸引力,三产发展步伐加快,进一步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七宣村哑巴节、赶灯会等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又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今,走进柳下餐厅,聆听流水潺潺,品尝特色烤肉、烤土豆、观看民族歌舞表演,让七宣村实现了依托“哑巴”文化,助推乡村旅游,增加村民收入,带来经济发展。

  云报全媒体记者吴沛钊博达段苏航通讯员左红珠 罗劲丹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