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迈之情 激越之声——中国古代边塞诗词中的英雄豪气

[百科] 时间:2024-04-27 17:22: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56次

原标题:豪迈之情 激越之声——中国古代边塞诗词中的豪迈豪气英雄豪气

在浩瀚的中国古诗词海洋中,反映边塞征战题材的情之声中国中诗词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诗篇鲜明地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题,古代热情讴歌了古代戍边将士立志报国、边塞建功边陲的诗词战斗精神。时至今日,英雄当我们再次阅读那些慷慨激昂的豪迈豪气边塞诗时,依然会热血沸腾、情之声中国中心潮澎湃。古代

王昌龄是边塞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出塞》是诗词他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一首七言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英雄但使龙城飞将在,豪迈豪气不教胡马度阴山。情之声中国中

这首诗虽只有28个字,古代却气势恢宏地表达了征战将士们炽热的战斗情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爱国主义精神。“明月”和“关”是边塞诗中常见的元素,无论征人思乡还是思妇怀远,都离不开这两个词。诗的妙处在于,加了“秦”“汉”两个时间限定词在“明月”和“关”之前,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就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如此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仅是当时的民众,而且是自秦汉以来祖祖辈辈人们的共同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不仅仅是汉代人的希冀,而且是世世代代百姓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

《从军行七首·其四》是王昌龄的另一篇边塞诗杰作: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的前两句以大写意的手法描绘了西域横亘东西、大漠千里的景象,集中概括了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和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战局的关注,对自身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概括力。边境环境的荒凉与艰苦、征战岁月的漫长与难耐、戍边战事的频繁与激烈,都在这七个字里集中概括。“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如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惨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无数“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之志却并没有消退,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便是戍边将士的铮铮誓言。

盛唐时期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正因为直面战争的惨烈,才更加凸显边塞将士顽强的战斗意志。

与王昌龄同时期的唐代另一著名边塞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同样写得绮丽耀眼且铿锵激越: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写得直白而又悲凉。前两句是说,在美玉制成的夜光杯内倒满葡萄美酒,正要举杯痛饮,那催人出发的琵琶声却已在马上一声声地响起。后两句更有一种视死如归、马革裹尸的豪气:我就是醉卧在沙场上,也请诸君不要笑话,自古以来,杀敌征战的将士能有几个人返回家乡?闭目凝想,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展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既豪迈又有几分悲壮的情怀。

《凉州词》是王翰的代表作,也是唐代表现边塞主题的浪漫主义诗歌中的典型作品之一。这首诗真实地表达了当时征战边塞的士兵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志豪情,同时也曲折含蓄地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的怨恨。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曾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则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场面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到,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在正严阵以待的守城士兵甲衣上,金光闪烁,耀人眼目。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行动和敌我双方激战的场面。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诗人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从而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

纵观诸多的边塞诗篇,其中既有宏大战争场面的大写意,也有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小篇什。“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从军行》就是这样一篇诗作: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从一位书生的心理活动写起,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国运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古代读书人弃笔从戎、立志报效国家的宏大志向。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堪称此诗作的亮点,它直接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华夏儿女认同的宏大主题。

在与唐诗争奇斗艳的宋词中,表现边塞烽烟的词作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北宋到仁宗即位之后,社会表面上歌舞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在文学创作方面,文风、词风仍在沿袭晚唐、五代的余习发展。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大胆改革词风,一变低沉婉转之音为慷慨雄放之声,豪放词开始兴起,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逐渐成为词人关注的焦点,“豪放派”词人的异军突起,为曾经以婉约著称的宋词注入了一股豪迈刚健的气息。

开“豪放派”词作先声的当属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胸怀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的《渔家傲》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作者镇守西北边疆时所作。上阕着重写景,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综合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战地风光。下阕着重抒情。处在万里之外的将军和征夫盼望早日收复失地、结束征战,盼望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爱国激情与思归乡情由此表达得淋漓尽致。词作写景抒怀,意境浑融。沉郁顿挫,意味深长。

被誉为抗金名将的岳飞所写的《满江红》,更是壮怀激烈,气冲霄汉: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千百年来始终是响彻神州的正气歌。全词充满战斗豪情,洋溢着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全篇写得振聋发聩,感人肺腑。字里行间浩气充溢,高亢激越,表达了岳飞无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愧为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风格沉雄且豪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将这首词题为“壮词”的确名副其实。该词以十分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壮士的形象:夜深人静之时,壮士难以入睡,便挑亮油灯,在灯光下将自己的宝剑看了又看。好不容易入睡了,却又在梦境中回到了军号声声的军营。词人以这样的典型动作和环境,表现了这位壮士强烈的报国之情。此词是作者处于落职闲居期间写就的,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因为仗剑报国,抗金北伐是作者梦寐不忘的夙愿。

作者打破了传统填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一般规律。前九句可以概括为一层意思,所写的军容、场景、雄心是作者的想象之辞,颇具浪漫色彩。结尾一句词意陡然转折,从梦境回到现实,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喟叹,尽吐壮志未酬的无限慨叹,使读者不能不为诗人无法释怀的英雄情结一洒同情之泪。(■王争亚)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