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琼海万泉河:黄金水道商潮涌

[娱乐] 时间:2024-05-12 16:52: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98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琼海万泉河:黄金水道商潮涌

万泉河水清又清 纪念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周年

一条河 经济之河

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迎春

从崇山峻岭之间奔涌而来,海南河黄流至缓和之势,周刊又变得舒展多情。琼海丰盈润泽的金水万泉河仿佛大地的动脉,世世代代滋养着一方土地,道商哺育着一方人。潮涌

两岸是海南河黄广袤、肥沃的周刊耕作土地,山野和乡间四时都披绿挂翠,琼海河里有丰富的金水水产,万泉河畔的道商人民置身于这个“自然宝库”,生活所需多取自其中。潮涌

这条经济“动脉”不仅慷慨地滋养着沃野千里,海南河黄而且为琼海输送了富庶与文明。周刊昔日的琼海万泉河,曾是海南水上航运最为繁忙的一条河,在近代琼岛的商业发展中发挥了“黄金水道”的功能,让琼海迎来了波澜壮阔的商潮。

20世纪40年代的嘉积骑楼。(资料图)

风调雨顺润大地

万泉河的碧波穿谷而过,徘徊在平阔的原野之上,在此繁衍生息的万泉河子民,过着山水相依、靠水吃水的生活。

在万泉河的中下游两岸,多是平原、平台或丘陵地,沟渠纵横,主要种植着水稻、蔬菜、杂粮和经济作物。这是人类开拓万泉河最早的稻作文化区域,也是万泉河自古以来的“粮仓”。

除了基础的粮食作物,大甲的青皮柚、阳江的火龙果、大路的莲雾、中原的菠萝,皆为誉满于世的琼海名品。两岸人民抽水灌良田,肥沃的土地、丰泽的水源孕育了这些优势产业。

琼海商业步行街。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好山好水孕好土,琼海人在这片沃土上种植的第一个橡胶园,栽种的第一株胡椒,开创了我国热带经济的先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离不开曲折盘桓、滋养大地的万泉河。

“母亲河”总是被大自然赋予奇力,她富有传奇色彩,福泽一方。汇聚地方水系于一身的万泉河不仅为土地创造了良好的灌溉条件,被其所影响的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也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生长。

“万泉河对沿岸农业的影响之一就是调节了当地的小气候。”琼海籍旅游地理学家杨冠雄说。在万泉河的滋养下,繁茂的热带林木调节着气候、调控着雨量,让琼海的年均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风调雨顺带来丰收。

黄金水道兴商埠

人因水而活,城因水而兴,沿河两岸的物阜民丰驱动了商贸的兴盛与繁荣,万泉河可谓是开启了琼海七百年的商业发展史。在《琼海商潮纵横》中写道:“正是有了万泉河的水运,才有了乐城的悠悠古韵,有了嘉积商镇的鼎盛繁华,有了‘岛东商埠’的灿烂传奇,有了博鳌的厚积薄发。”

海南岛北部台地和平原的地形与中部山区截然不同,造就了两大区域的生物分布生长和产业形态的明显差异,因此物资的交流、产品的流通成为必然。作为联系中部山区和北部台地的纽带,万泉河注定要成为水上贸易的黄金水道。

椰子寨渡口。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万泉河曾一度是海南水上航运最为繁忙的河流,河畔的渡口既是泊船的码头,又是集市贸易的商埠。这条短而壮的河流由西向东流贯琼海全境,自入海口博鳌逆流而上,先后出现了乐城、嘉积、文曲、椰子寨、文堂、石壁、船埠等8个商埠。

元大德四年(1300年)乐会县迁治乐城岛,这一决定无疑推动着全县商业的兴旺繁盛。因为乐城地处万泉河水路枢纽,四面环河且河道宽阔,水利交通得天独厚。明清六百年的时光里,乐城一直作为乐会县进出口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在整个乐会县的商镇中执牛耳地位。

琼海兴商,商兴琼海,琼海经明清六百年商业之发展,终在民国初期迎来了波澜壮阔的商潮。商潮以成埠于明初的嘉积为中心展开,嘉积也因此赢得了“琼崖第二商埠”的美名,成为仅次于海口的第二大城市,商业繁荣程度与日俱增,商街纵横、商铺林立、商贾云集。

阳江火龙果。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嘉积商埠的形成,其地理位置是成因之一,黄金水道万泉河流经嘉积处,河床开阔,水流放缓,天然形成码头渡口,促就人气聚集。嘉积又位于整个琼海境内的中心,自然成为物资集散的不二选地,“岛东商埠”的地位实至名归。

而与嘉积成埠时间相差300年的船埠,是万泉河中游河段最后一个泊船的码头。船沿万泉河逆行至船埠,河床变狭,水流湍急,礁石密布,便不能再向上游行驶,需在船埠停靠上岸。

这是个水路和旱路相交汇的商埠,万泉河上游的山货和下游的洋货皆在船埠中转,因此在船埠聚集的生意人中,经营山货的“挑担商”和经营洋货的“船工商”都十分典型。

万泉河下游的洋货(日用品和工业用品)在船埠也需下船卸货,转手销售,“船工商”此时再从靠肩挑走山路至船埠交易的“挑担商”手中购进山货。而万泉河自石壁到船埠五十里水路,不仅要途经河湾,还得过险石壁滩,因此“船工商”的辛苦甚至超过“挑担商”。

俯瞰夕阳下的嘉积。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两岸码头显风流

一条由岸边伸往水中的长堤,再加上一块木板,便可供乘客上落,货物装卸,船只由此出发,也到此造访。静立于河畔的码头承载着昔日通江达海的荣耀与辉煌,在岁月的冲刷中见证了万泉河水运的变迁。

在没有桥梁的年代,万泉河南北岸仍在隔岸相望,居民与贾商只能依靠摆渡出入嘉积。舟楫往来,溪仔码头由此兴盛,成为当时海南东部最大的贸易集散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铭枢主编的《海南岛志》中曾对溪仔码头有过这样的描述:“东路一带(包括琼东、乐会、定安、万宁、陵水、崖县)之出产品与外来之舶来品,均以此为集散地及转运站。每墟日晨,由龙滚、博鳌、石壁等处驶来之小帆船,满载客货、云集于埠头。每隔四日,经此埠头,嘉积与海口客货船往来一次。”

万泉河畔另一颇有名气的大码头,是石壁码头。有一巨石从河岸负土而出,呈壁状铺开,横亘于河岸之上,其前沿凸突河面,凹处即河湾也。石壁湾因石而得名,湾阔数十亩,水深数米,是个天然的泊船港湾。

中原镇农民采收菠萝。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作为万泉河中游重要的交通枢纽与货物集散地,在此处集散的山区特产种类之多、数量之大,是其他河湾码头难以比拟的。历史上出名的乘坡木材、船埠白米、合口湾橡胶等山货,顺流而下,到石壁湾起卸上岸,再换船运往嘉积、博鳌。

桥梁修建,汽车通行,随着公路的日益发达,万泉河上一只只舟楫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繁荣了几百余年的船埠与码头,历经几多繁华与落寞,最终成为万泉河沿岸的历史缩影。不过,亘古未变的是那奔腾如初的万泉河水,仍然孕育着生机。

琼海近代商业人物

何麟书

关键词:橡胶种植业

何麟书(1862年~1934年),原名何世阁,号文行,海南省琼海县朝阳乡南盈村人。

何麟书是我国橡胶种植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将三叶橡胶移植到我国北纬16度-20度的海南岛并大面积种植获得成功,从而打破了国外专家曾认定的,原产于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巴西三叶橡胶,仅能生长在北纬10度以内热带地区的神话。其创办的琼安胶园成为我国发展橡胶事业的种子基地之一,琼安胶园效应激起了众多华侨返琼投资办胶园的热情,海南橡胶垦殖事业从此渐成规模。

王绍经

关键词:办学、实业投资

王绍经(1852年~1927年),原名景生,字小鹤,祖籍琼海万泉河畔温泉石角边沟村。

王绍经绝意仕途后,转赴马来亚经商和从事教育,经营业务范围极广,有橡胶园、房产、汇兑、保险,此外又以大股东入股开创新加坡四海通银行,身居新加坡名商之列。

他热爱祖国,热心公益,积极动员当地侨胞回国兴办实业,以此与永定爱国侨领胡子春结为知交。后受胡委托,在马来亚各埠创办华侨学校,并处理国内的办学和实业投资等事务,甚著声誉。他还在新加坡创办华侨“育英中学”,亲自主持教务,卓有成绩。

何达棨

关键词:航运、地产、商业

何达棨(1863年~1931年),又名何达启,字华甫,号荣光。乐会县朝阳乡南盈村人。

1886年,何达启随乡亲到马来亚,在一位德国船长家当杂工,深得主人信赖,被提携当远洋轮船水手。1889年,他经星洲坡、香港抵达海口,目睹海口港停泊的尽是外国远洋轮,奋志创办船务公司,发展琼州航运事业。1890年,他从汉堡购置一艘大轮船,在海口创办琼州第一家远洋轮船公司——森堡船务公司,开辟海口往南洋的新航线,改变了长年靠木帆船运输的落后状况。此后,岛内乘客和货物随时运往世界各地,外国物资尤其是钢筋、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也源源不断地运到琼州,对繁荣岛内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他还在海口置办地产及兴建多家店铺,创建了他的何氏商业帝国,例如投资兴建大同戏院,兴办荣华垦殖有限公司,发展祖国橡胶事业。

溪仔古街旧时光

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迎春

在琼海市嘉积镇的老城区里,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窄巷蜿蜒伸展,街道两旁木质的门和半掩的窗依旧是旧时光的模样,这就是溪仔古街。随着岁月的冲刷,青石板已变得凹凸不平,但雨后初晴的积水却倒映出当年那个繁华绮丽的商梦。

溪仔古街全长293米,宽2米至3米,形成于明初,与嘉积形成集市大体同步,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古街最早的时候还是泥泞的土路,在清朝嘉庆年间由商家会馆主持铺砌成石板路,如今的青石板已被世世代代的脚步和车辙磨得光溜圆润、明亮可鉴。

旧时的城镇大多临江临河而建,除了用水的便利,大宗货物的运输主要依靠水路,溪仔古街便是因万泉河而生的古街。

作为万泉河码头进入嘉积市区的咽喉地带,溪仔古街头连着万泉河畔的溪仔码头,尾缀着嘉积集市的街道新民街,是嘉积古镇形成的摇篮,也是琼海水运商埠的发祥地。商贾往来,货物集散,非经此路不可。

溪仔古街以前称福岭街、西江街,因其连接万泉河的溪仔码头,后又称之为溪仔街。

溪仔码头(旧称西江码头)是当时海南东部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及转运点,码头和古街的形成,完全是凭靠万泉河的水陆交通优势,舟楫让南来北往的商船、商人、挑货郎都集中在此做生意。至今仍立于西江庙旁的一通西关庙碑,部分碑文载:“西江码头,水路交壤之所,商船驻足之区,人康物阜,货殖财丰。”

各种货物云集溪仔码头,然后经过溪仔街,通过挑夫、牛车等运往两三里外的嘉积“十三行”街市销售。各处村镇的老百姓蜂拥而至,用不多的钱两红红火火地置办起货品,古街一度人来车往,好不热闹。

从海口及内地运来的有布匹、洋纱、洋货、盐、鱼、煤油、陶瓷器等,从山里运出的货物有槟榔、椰子、木材、猪、牛、红藤、蜜糖及山货等。那时的溪仔古街有人备一根扁担和两条藤圈,以挑担搬运为生,边工作边哼起那朗朗上口的挑工号子:“嘿啦啦嘿啦啦,溪头溪仔挑扁担。”

1953年,嘉积大桥建成,陆路运输渐渐代替了水路运输。随着溪江码头被拆,古街也从此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了人们尘封的记忆。2004年,溪仔古街旧址被琼海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码头繁华早已不再,溪仔古街上也没了挑夫沉重的脚步声,但走在今天的溪仔古街上,一步一景,一景一物,景景皆相识,物物皆历史,这里仿佛从未被时光打扰过。(王迎春)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