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被骗至缅甸,并非因为“读书无用”

[综合] 时间:2024-04-29 09:03:2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91次
“读书”不能只是读书无用学会知识,要学会学习、博士被骗学会生活,至缅更要学会环境识别能力、甸并学会自我认知。非因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军

▲网友发文称其博士朋友被骗至缅甸后引发社会关注。图/社交媒体平台截图

▲网友发文称其博士朋友被骗至缅甸后引发社会关注。博士被骗图/社交媒体平台截图

近日,至缅“中国科学院博士张某被骗至缅甸一年,甸并每日被强迫工作18小时”引发关注。非因

8月26日,读书无用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发布通报称,博士被骗驻泰使馆注意到相关报道后,至缅第一时间通过泰执法机关核查有关情况并推动全力开展解救工作。甸并8月24日晚,非因泰警方成功寻获张某。驻泰使馆、驻清迈总领馆正与泰警方密切协调,争取尽快安排其回国。

据此前报道,中国科学院博士张某于2022年8月16日被骗至缅甸,进入了一家黑工厂,不仅每日被强迫工作18小时,还受到严密监视和威胁,直到此次被成功解救。

“博士读了这么多书,竟也这么容易被骗”“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道理,博士都不知道?”由于当事人是“中国科学院博士”,在众多的议论声中,有人发出了“读书无用”的感叹。

但从“博士被骗”简单推导出“读书无用”,这一逻辑,恰恰是很多“读书人”被骗的原因: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客观认识,缺乏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与理性分析。

事实上,高学历大学生在很多不法分子眼里,是“最容易骗”的群体。从新生入校时以领取助学金为名对大学生进行电信诈骗;到大学求学期间,对大学生实施校园贷诈骗;再到在实习、求职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培训贷、套路贷诈骗……很多大学生给人的感觉,几乎是骗子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是因为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均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这恰恰是“读书”读得还不够,本该读的这些重要内容却没有读到。

我国教育部门早在1993年实行大学毕业生市场化就业时,就要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服务,这实际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2014年,我国启动新高考改革,教育部门进一步要求对中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

生涯规划教育,被很多人理解为选择大学、专业,选择职业的教育,进而只在高考结束后,或者在就业季关注学生填志愿或者求职应聘。但真正的生涯规划教育是培养基本能力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识别能力与自我认知能力。

环境识别能力是指观察、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的能力,这要求学生学会观察,懂得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独立分析、思考、判断。自我认知能力是指分析自我个性、兴趣,评估自身优劣势的能力,每个学生应根据自身的个性、能力,结合外部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

由于生涯规划教育缺乏,我国不少学生的环境识别能力与自我认知能力都有明显欠缺。具体就表现在,对不法分子的低级诈骗术都不能识别。如最近,中国青年报报道,以为动动手指刷刷单就能获得高额佣金,结果垫付后被拉黑;以为是高薪“话务员”,没想到竟成为诈骗团伙的“帮凶”……如此种种,针对大学生的诱骗套路其实十分低级。

包括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诸多诈骗套路,其实都很容易被识别。如套路贷、培训贷等,学生只需评估自己的实力,再去了解具体的职业岗位,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漏洞。如所谓的职业岗位,究竟是哪家企业的?是合法正规的吗?其经营情况如何?不了解企业、职业岗位是否真实存在,就轻信宣传承诺,于是很容易就掉进诈骗陷阱。

也有人为被骗大学生开脱,认为是因为他们“涉世不深”。显然,这也不应该成为被骗的理由。真正需要重视的是,学校与家庭要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要更加重视独立性、责任心培养,重视培养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

说到底,“博士被骗”并非“读书无用”,而是“读书”读得还不够,“读书”不能只是学会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要学会环境识别能力、学会自我认知,也就不会轻易掉进低级诈骗陷阱里。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李加减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