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70年】存正气 弘美德——新中国英模题材美术创作

[时尚] 时间:2024-05-02 07:26:2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26次

  何红舟、逐梦正气中国封治国、年存尹骅油画《民族脊梁——共和国英模》组画之三。弘美画面上的德新劳模从左至右依次为:申纪兰、史来贺、英模吴仁宝、题材鲁冠球、美术袁隆平、创作邓稼先、逐梦正气中国蒋筑英、年存包起帆、弘美徐虎、德新杨怀远、英模李双良。题材

  设计:蔡华伟

  中国美术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成教化,美术助人伦”的教育功能。很多古代重要美术作品,如武氏祠画像石、《采薇图》等,都是以品德高尚的人物为表现对象,施以丹青,传递道德观念。新中国成立后,以艺载道的传统进一步得到诠释,描绘英雄人物、劳动模范成为许多美术工作者的自觉选择。在英模题材美术创作中,美术工作者们不仅探索出民族化的表现方式,还坚定了现实主义创作理念,明确了发展方向。

  回首70年英模题材美术创作,可以更充分地感受榜样力量、承扬不朽精神,为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积累经验,使美术工作者更好地担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光荣使命,创作更多情感真挚、撼人心魄的精品力作。

  内容与形式共生

  早在抗战时期,英模题材木刻版画便常出现在陕甘宁边区美术创作中。如1942年刊登于《解放日报》的安林《赵占魁同志》便是其一。在表现手法上,早期木刻版画往往画面明暗关系明显,属于群众看不懂、不喜欢的“满脸长毛”的欧式木刻版画。随着以胡一川为团长,由彦涵、王琦等人组成的“鲁艺木刻工作团”逐渐深入农村,听取、消化群众意见,木刻版画风格逐渐发生改变。人物脸部明暗关系大大减弱,象征、夸张的表现手法被简单、明朗的线条和颜色所代替。于是,出现了如古元《向吴满有看齐》、罗工柳《卫生模范 寿比南山》等探索木刻民族化的作品。这批作品一经面世便受到群众欢迎,对英模题材美术创作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也促进了木刻版画艺术语言的探索。

  伴随上世纪50年代新年画运动兴起,以英模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日益增多,无论是国画家、油画家还是漫画家,都积极参与到这一创作浪潮中,涌现出古一舟《劳动换来光荣》、冯真《我们的老英雄回来了》等一批重要英模题材美术作品。

  新年画作品中,林岗创作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在美术史上产生较大影响,获得业内外广泛赞誉。画家通过描绘毛主席与赵桂兰交流的场景,表现出整个英模群体的崇高地位和荣耀。画面里,毛主席与赵桂兰居于正中,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与会英模围绕在二人周围。此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异质同构的年画作品,如徐寄平《爸爸的奖章》中儿女们围绕在英模爸爸周围;关键《创造新纪录》中工友们围绕在劳模赵国有周围。

  以英模为主题的油画创作也层出不穷。在徐悲鸿的感召下,“充分利用造型艺术,来描绘和宣扬英模们的丰功伟绩”,成为大批油画家的自觉追求。以徐悲鸿《李长林像》、吴作人《特等劳动英雄李永像》、央美附中集体创作的《当代英雄》等为代表的油画作品,通过对人物造型的严谨塑造,彰显了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绘画在英模题材创作中的独特价值。

  在人物肖像画方面,素描和油画对其他艺术形式也产生一定指导作用。比如,曾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的巨幅湘绣《当代英雄》,正是以刘爱云为首的一批湘绣艺人,在分析央美附中同名原作后,采用大交叉针技法模仿素描艺术手法而完成的作品。该作对当时国内刺绣艺术产生巨大影响。此后,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刺绣作品层出不穷。

  同时,一些本不擅长表现英模题材的民间美术形式,如黄杨木雕等,也开始借鉴美术学院的艺术创造,逐步具备了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造型能力,甚至能够完成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