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西安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如何 正文

西安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如何

[综合] 时间:2024-04-28 01:45: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96次

工业领域减排对全面实现碳达峰至关重要。为了解西安工业企业低碳转型发展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工业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日前采用问卷调查及深入部分企业访谈方式,企业对100家制造业企业开展专题调研,绿色涉及汽车制造、低碳仪器仪表制造、转型运输设备制造、发展专业设备制造、西安医药制造、工业电子设备制造、企业食品制造等行业类型。绿色调研结果显示,低碳在“双碳”政策引导下,转型西安工业企业积极转向低碳发展模式,发展通过产业工艺调整、西安节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能源低碳化、资源循环利用、数字化改造等方式,利用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来提高资源节约与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但内在动力不足、技术应用不深、绿色转型的专业性人才短缺、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仍困扰企业主动低碳转型发展。

■ 节能降耗是企业主要减碳方式

近年来,西安市不断加强工业节能、绿色制造,大力推广新能源应用,实施“双碳”西安行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下降,高碳能源消费比重下降,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节能降碳取得明显进展,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成效显著。

调研显示,九成以上企业了解“双碳”相关政策。其中,5.4%的企业表示“非常了解,会主动查看研究此类资讯”;50%的企业表示“比较了解,看到相关资讯会查看”;37.5%的企业表示“一般了解”;7.1%的企业表示“不太了解”。在问及企业是否进行过“年度碳排放核算”时,32.7%的被调研企业表示进行过,但其中66.7%的企业是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自主“核算年度碳排放”;22.2%的企业是因为上下游供应商、采购方有相关要求;27.8%的企业因已纳入陕西省/西安市重点碳排放企业名单,按政策要求进行碳排放核算。

调研显示,从企业减碳方式看,90.9%的企业选择“节能降耗,提高效率”;45.4%的企业选择“节省原材料或原料替代”实现减碳;38.2%的企业选择“建立一套可持续的能源管理体系长期规划”实现减碳;12.7%的企业选择“购买碳抵消(碳信用额度)”。据悉,碳抵消是用购买“碳信用额度”的方法来抵消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生产的温室气体。碳抵消允许个人或组织通过购买其他地区/项目的碳减排量,用于补偿其无法减少的温室气体。

从企业低碳转型项目资金来源看,65.5%的企业选择“自有资金”,34.5%的企业选择“融资筹集”。从企业低碳转型项目融资渠道看,94.7%的企业选择“绿色贷款”,31.6%的企业选择“股权融资”,15.8%的企业选择“绿色债券”,5.3%的企业选择“民间融资”。

另外,调研显示,使用新能源减碳节能、设备升级改造节能减排、建立低碳发展长期机制、通过数字化改造等新技术应用实现低碳环保,是西安工业企业低碳转型的主要模式。

■ 低碳转型亟待多方面发力

调研显示,企业主动低碳转型的内在动力不足。据调研,八成以上的企业认为“双碳”政策的推行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有限,以致工业企业低碳转型的主观意愿不强。其中有58.9%的企业认为“影响不大”、有25%的企业认为“基本没影响”、有16.1%的企业认为“影响很大,经营模式必须改变”。另外,企业对低碳转型发展的认识不足。在问及企业如何认识推进低碳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时,19.6%的被调研企业认为“有必要,非常紧迫”,75%的企业认为“有必要,但不迫切”,5.4%的企业认为“没必要”。此外,工业企业低碳转型发展规划滞后。调研发现,只有23.6%的企业确定了实现“碳中和”达标的具体时间。从企业低碳行动路径看,仅有9.1%的企业“已经有成熟的全面推进总体方案”,34.5%的企业“尝试从项目开始试点”,40%的企业“等待相关政策出台后再进行规划”。从企业开展减碳排放情况看,39.3%的被调研企业“有计划,已有序开展”,39.3%的企业“无计划”,21.4%的企业“有计划,但尚未正式开展”。相关人士表示,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短期内会大幅增加运营成本,降低收益,尤其在新冠疫情之下,市场主体消费与需求均明显受限,工业企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收入和利润出现大幅下降,企业主动低碳转型的动力不足。

低碳转型政策引导不足。调研显示,54.6%的企业认为在低碳转型过程中“缺乏政策引导与落实”。自2021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有关“双碳”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但绿色产业政策体系构建仍处于初级阶段,各行业细分政策相对零散,精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从“碳达峰、碳中和”使企业承压的原因看,80%的企业认为会“面临更加严格的减排政策”,59.1%的企业认为会“增加企业成本,利润预期下降”,40.9%的企业认为“低碳产品的替代作用会导致竞争加剧”。相关人士表示,工业企业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必须从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包装运输、流通消费、服务保障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提升。因缺乏绿色低碳产业政策的引导,部分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习惯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绿色低碳发展的价值理念及长远影响,从而忽视长远的战略目标。

低碳转型创新能力不足。调研显示,76.4%的企业认为低碳转型的关键因素是“技术发展”,而76.9%的企业认为低碳转型“缺乏技术创新条件”。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低碳技术创新,但低碳生产的专用性生产要素获得和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都需要长期持续的投资和建设,需要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共享。但调研发现,多数工业企业在经济规模和技术能力方面达不到低碳技术创新要求,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在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供应链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不足;整个工业制造的产业链运行效率不高、先进技术交流共享率低,无法有效推动工业企业低碳转型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低碳治理缺乏专业人才。调研显示,76.9%的企业认为低碳转型“缺乏专业人才”,58.2%的企业“暂无碳资产相关管理措施”,29.1%的企业“有负责碳排放的专业人员”,10.9%的企业“委托第三方碳资产管理机构处理相关业务”,仅有1家企业“有独立的碳资产管理部门”。从企业参加或开展碳排放培训情况看,61.8%的企业“未参加过相关培训”,36.4%的企业“公司内部已开展或计划开展员工碳排放知识培训”,21.8%的企业“积极参加政府或第三方组织的碳排放培训”。

低碳转型资金短缺。调研显示,碳减排项目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均未申请过银行贷款。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项目额度有限、绿色项目认定困难,加之银企信息不对称、产品创新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等,导致低碳转型项目资金短缺。据了解,为支持工业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绿色保险、环境权益金融和货币政策等系列绿色金融政策,明确划分了经营活动有可能严重改变环境原状且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业范围,从组织管理、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部控制与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开展了绿色金融的指引工作,但绿色金融资金的供求缺口并未得到实质上的补充。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大力实施减税降费,各级财政收入持续放缓,用于支持生态环保的财力有限,企业绿色转型的资金来源受限。

■ 强化政策扶持资金保障人才培养

如何进一步推进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西安调查队分析认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要坚持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应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出台激励绿色环保低碳治理政策,引导企业将绿色低碳融入长期发展战略,同时树立绿色低碳行业标杆,为低碳转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激发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关部门应加强低碳转型政策解读,及时发布低碳技术和政策信息,传播绿色低碳理念,运用多种政策手段促进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发展碳交易和碳金融产品,设立绿色贷款快速通道,加大对绿色资金的监管,提升资金合规用途的使用效率;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对参与绿色低碳转型或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给予优惠,降低企业成本;规范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统一绿色债券发行标准,实现与国际标准对标对表,通过贴息、发放补助等降低绿色债券发行、交易和管理成本。

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减碳转型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一方面,从政策层面扩大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企业可建立符合生态环保职业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引进高层次生态环保人才;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应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节能减碳短期和长期目标,主动融入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企业绿色减碳技术创新要素相结合,以数字化应用推动和创新节能、零碳、负碳等新技术,创新绿色低碳技术。

 记者   王向华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