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活化石”:国家非遗本溪“社火”保护与传承

[百科] 时间:2024-04-29 11:41:5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22次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同江峪村“社火”(简称本溪“社火”)有着悠久的活化石历史,在上世纪五、民俗六十年代《本溪县志》就有小市镇同江峪村正月闹“社火”的文化记载。2006年,非遗本溪“社火”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溪保护2008年,社火本溪“社火”经国务院批准,传承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活化石

  本溪“社火”的民俗历史由来“社”,即土地之神;“火”,文化即火祖,非遗有“红火、本溪保护热闹”之意。社火“社火”之名源于远古的传承先民在对土地与火的崇拜过程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活化石风俗。本溪“社火”历经数年岁月积淀,成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兼具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是满族小镇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辽宁省本溪市群众艺术馆联同本溪满族自治县文化馆,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溪“社火”进行普查、研究,并出版了《辽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本溪卷》,对本溪“社火”作了较为全面的记述,使之得到了较好的静态保护。同时,本溪满族自治县文化馆与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文化站共同组建课题组,在被誉为“中国第二代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的带领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挖掘、研究这一古老舞蹈技艺的艺术形式,撰写论文并指导排练,还制定了保护方案,将本溪“社火”正式提上保护日程。

  本溪“社火”的表演内容南宋诗人范成大曾有过“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的著名词句,并注有“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的解释,清晰的诠释了“社火”表演形式的灵魂所在。本溪“社火”从春节除夕一直表演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村中的负责人在节前发令牌给“社头”(即“社火”传承人),由“社头”负责成立社火队,共分三部分组成。前面锣鼓开道,紧跟着二、三十个武将,后面是几乎整村的男女老幼组成的浩浩荡荡的秧歌队,人数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一百余人。表演者头戴古装头盔,上身穿缎料战袍,下身穿缎料战裙,腰系护心带,后背四面护背旗,脚穿高筒战靴,表情严肃,威严雄壮,内行人称之为“武身子”,又叫“大身子”。在众多男“武身子”中有唯一一位女“武身子”,与男“武身子”区别在于她的脸谱扮相要略显俊俏些。

  活动在整个正月里每天持续不间断地表演,一直到正月十五祭庙活动结束。正月十五是本溪“社火”表演高潮之日,也是结束之时。这天白天,“社头”带领大批队伍早早来到祭祀庙,领队走上老洞庙主殿“玉皇殿”香炉前,焚香祭祖,口中念念有词:“一拜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拜全村家家多财,户户富有;三拜全村村民身体健康,子孙满堂。”随后全体“武身子”和秧歌队员听从领队一声号令,向配殿“天王殿”三鞠躬。接下来就是精彩生动的打斗场景和欢天喜地的秧歌表演,看得老百姓和过路的观众掌声不断、欢呼雀跃,直到天快黑了才恋恋不舍的悻悻归去。这天夜里,社火队要敲锣打鼓的去不见灯火、四处无人的地方卸掉妆束,然后鸦雀无声地默默散去。

  本溪“社火”的技艺成果本溪“社火”在传承中不断舍弃和吸收,表演艺人大胆地借鉴了戏曲之长,又融进了地方民俗的特点,使之得以补充,以古老的传统表现形式不断增加新内容,充分利用十八般兵器,显示“武”的力量。其代表性节目有《百草山》、《凤鸣关》、《对松关》、《虎牢关》、《九龙山》五出戏,其它还有《长坂坡》、《盗仙草》、《天门阵》、《小山河》、《穆桂英挂帅》等节目尚在整理挖掘中,它们的表演程式各有不同,如《百草山》的开场,孙悟空手拿三节棍,来一段定场白:“天兵天将下天堂,悟空哪吒杨二郎,一心要去王家庄,活捉鼠妖白大娘。”开打时,“架梁的”和戏中其它角色一一对打,名曰“打单场”。五出戏人物登场最多的是《九龙山》,属五打一,名曰“打全场”。打斗起来动作疾而不乱,快而有序,准确熟练,十分好看,令观众目不暇接。2016年,本溪“社火”走出大山,参加全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暨“鼓乐情·秧歌梦”活动及“情满中秋”辽宁秧歌展演的表演,荣获最佳表演奖,成为传统文化的标识。2018年,本溪“社火”参加本溪县非遗中心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活动,为推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2019年,本溪“社火”参加著名的本溪水洞景区举办的“非遗迎中秋、民俗庆团圆”才艺演出活动,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亲眼目睹这种古老的民间表演,为本溪满族地域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小市镇文化站配合县文化馆非遗中心工作,把本溪“社火”搬上舞台表演,走入景区商业展演,让小市镇民俗文化的瑰宝绽放特有的魅力。

  本溪“社火”现状及发展方向本溪“社火”由第四代传承人吕春景担当指挥(社头),第五代传承人杨和清、杨和礼(2010年去世)担当主演,率领30多名弟子操练演出。由于本溪“社火”主要部分是以打斗表演形式为主,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年龄偏大、体力不支上不了场,年轻的队员大多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导致整支队伍处于队员年龄老化、活动经费紧张的窘境,使这门绝技面临失传的危险。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由国家、省、市、县非遗部门指导小市镇文化站共同拯救、保护本溪“社火”,谋求更有效的传承办法,出台相关政策,下拨专项经费,组织专家组亲临指导,要求地方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镇、村基层文化负责人对非物资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切实做好非物资文化遗产普及和保护工作,整理非遗项目文字材料、卷本和档案,利用每年文艺汇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开展各式各样的展演活动把“社火”请上舞台展示才艺、请入景区进行商业展演、请进学校做好保护传承,培养优秀的小传承人,让本溪“社火”后继有人,把古老文化技艺的火种永远传递下去,为子孙后代造福,让这朵辽东民间文化的“璀璨之花”,鲜艳的绽放,永不凋谢。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