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孙东:与特首一起「挖」全球优才 正文

孙东:与特首一起「挖」全球优才

[娱乐] 时间:2024-04-28 13:04: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04次
中评社香港8月1日电/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孙东国家大力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特首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坦言责任重大,起挖全球亦感到时间紧迫,孙东提倡要发挥「香港速度」,特首推进河套地区港深创科园早日投入营运。起挖全球他十分认同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的孙东「以结果为目标」,认为这表明特区政府强调「行胜于言」,特首重视落实,起挖全球包括亲力亲为游说优秀人才来港发展,孙东「这几天我跟着特首,特首已经谈了几个人,起挖全球特首亲自去谈,孙东就是特首要招最好的人才到香港!」孙东强调,起挖全球这些人才不单有利于本港学术发展,更是有利发展香港创科产业。  孙东表示,创科是未来香港发展的重要引擎,特区政府给予高度重视,社会上也有众多期盼,希望看到香港创科有所变化,「所以我上任至今首先是感到很忙,另一个感受是责任大,还有就是真的很有紧迫感。」  借鉴深圳经验 改变团队作风  他认为,香港创科发展「有着一手好牌」,天时、地利、人和俱在,尤其社会上下都已有共识,支持本港实现经济转型,「但我们比较新加坡、以色列、瑞士,别人就是胜在implementation(落实),just do it!过去香港讲得多,做得少,所以行政长官提出『以结果为目标』,我是完全认同的」,强调政府重视「行胜于言」,「不在乎你说得多漂亮,关键在于这几年后是否交到功课。」  孙东特别提到,深圳在短短40年间创造了奇迹,成为国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创科重镇,「里面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它拆墙松绑,发挥『深圳速度』,而这正是香港最弱的环节,而且深圳市领导在很多事情,落实执行得非常好,都是香港需要学习的。」  他以河套地区发展为例,按照以前的规划,也许需要20年去做,「但如果我们再等二三十年,我们在大湾区再无任何位置了。」他形容这是现实问题,团队有必要改变作风,提倡「香港速度」,推进河套地区港深创科园早日投入营运,「在2025/26年度,除了我们现在计划的8座楼宇外,希望有尽可能多的楼宇能够投入使用,因为我们明年就开始招标了。」  寻找优势产业 服务国家所需  孙东认为,产、学、研中以「产」为关键,问题在于香港过去对于发展产业的决心不足,一直在摇摆。现在局方已在深入研究香港的产业政策方向,目标要找出具有前景、适合香港,能为年轻人提供就业前景,更要服务国家所需的优势产业,「我们改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意味将工业、产业发展看成必须要做的事情,正是反映政府的决心。」  惟他亦坦言,产业目前仍是香港的弱点,「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鼓励现有企业的发展,包括大学、科研机构、团体加快产品落地、转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进,从海内外引进高增值、高科技的企业落户香港,加大招商引资的速度。」  他进一步提到,引进企业并不止于办公室落户,研发部门、一部分生产线都会带来,而且要在本地招人,「要真正在香港落户,产出要纳入香港的GDP。」此外,给本地的年轻人提供就业也是另一重要指标,而且相关产业要适合港情,适合香港发展,具备潜力使香港在这产业中取得国际领先等等,均是要考虑的范畴。  谈及人才问题,孙东分享李家超曾公开表示要「与世界抢人才」,「我可以跟你说,内地抢人是抢得很厉害的,那些真正好的科学家、创业人才,是由省市主要领导亲自去谈的。」他提到香港以前也有过一些优秀人才,正是由于内地省市主要领导亲自去谈,最终成功说服对方选择北上内地发展。  「我可以跟大家讲,我们特首也在做这个事情。这几天我跟着特首,已经谈了几个人,特首亲自去谈,就是要招最好的人才到香港!」他指香港以往较少这类做法,现在会更积极去做,尤其是对于重点人才。「香港以前没有这个(高官亲自招募人才),现在我们特别在做,我跟特首都在积极见人……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企业到香港来,您们可以找我、找特首,都OK,我们一定会张开双臂欢迎您!」  他表明特区政府既然决心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未来将有相关的政策出台,包括一些居住措施,冀为人才提供安居乐业的优良环境。  倡大学拆墙松绑 助科研人员创业  孙东从事大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多年,深明大学对于本港创科发展的重要性,亦了解目前存在的一些局限。他强调,香港拥有领先国际的基础科研,但产业方面相对薄弱,若要在短时间转型,大学必须要发挥更大作用。特区政府将考虑不同措施,鼓励大学更积极地支持科研团队及相关学生创新创业;在知识产权的处理方面,孙东鼓励大学考虑采取更宽松的方式,帮助更多教授和科研人员创业。  谈及政府如何鼓励大学拆墙松绑,更积极地参与本港创科发展,孙东坦言大学是一个复杂议题,「香港强调院校自主,所以特区政府一直干预不多,大学也有学术自主……但另一方面我想强调一点,它们是香港的公立大学,使纳税人的钱」,而香港多年来对高等教育有不少投入,对大学人员的待遇也不低,「现在香港处于非常困难的时候,大学是不是也要考虑,如何在加强基础科研的同时,想想如何回馈社会,帮助香港尽快实现经济转型,这是相关的责任。」   他表示,特区政府已在考虑如何推出措施,鼓励大学更积极地支持科研团队或是相关学生创新创业。「至于在知识产权的处理方面,是否可以参考内地、海外的做法,在保证大学相关利益的同时,给相关教授团队更多的发展空间。」  他特别提到,很多人将知识产权看作是大学的「assets(资产)」,但在他看来,知识产权同时也是大学的一种负担。「大学有不少IP(知识产权),但算一下这些IP,到底有多少真正转化成科研成果。每年各大学用作维持这些IP的支出大约800万至900万元,甚至1,000万元,但是我们IP的收入很少。」  冀宽松处理知识产权  孙东认为,大学将知识产权束之高阁是最大浪费,期望各院校可循另一种思路出发,以更宽松方式去处理知识产权,并要形成转化应用的文化,帮助推动创科成为香港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我们不是说要所有教授都去办公司……但的确需要形成一种文化,就是教授研发的东西,一开始就已经要考虑其应用价值,他自己不办,可鼓励他的团队、学生去办,要有相关机制,助成果尽快落地,投入到社会应用。」  吁应科院助大学做好成果转化  除了大学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外,孙东强调本港多个创科机构亦各自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孙东透露已多次跟应科院讨论其未来定位,双方均认同应科院要进一步跟大学紧密合作,「应科院本身有几个方向的『从0到1』研究做得好好,这些当然要继续保持,但它更重要的重点是协助大学,做『从1到10』的工作」,致力促进大学研究的成果转化。  盼加强合作 聚焦「从1到10」  「上任后我访问过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也访问了应科院,我们还在开会,对于下一步的定位,怎么去搞,我们已经在谈。」其中,他表示应科院有不少「从0到1」的研究做得相当出色,包括半导体相关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些领先的行业,我们要继续支持,鼓励他们做大做强;但同时我们也希望应科院进一步跟大学紧密合作,将『从1到10』作为主要工作重点,就是不要什么都想做『0到1』。」  他解释,假如重心都放去做「0到1」,「多少人(去做)最终也就那么几个(成果),但如果跟大学紧密合作,大学一直在做「0到1」的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年都有很多人(学者)在做。」如此,应科院就可以帮助大学的人进行成果转化,这样就有了专门机构将有关工作做好,而这正是局方跟应科院讨论的初步方向。  他指,应科院现在约有600名研究人员,相信他们会是香港未来发展创科的重要力量。  至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孙东相信它对于下一步的再工业化将会发挥到重要作用,「因为过去多年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一直帮助中小企进行技术转型、升级等服务,我觉得下一步这个角色会继续加强。」孙东认为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这些年来做了很好的工作,包括扶植创业团队、助产品落地、引入海内外公司来香港落户等。他相信数码港今后将于数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本港发展智慧城市、数字经济作出贡献;科学园辖下的创新园、先进制造业中心都会陆续投入使用,有关支持会继续加大。  致力科技抗疫 「红黄码」进展佳  孙东就任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至今约一个月,除了积极研究香港创科路向,更忙于以科技手段协助抗疫。「我当然希望原来的(创科)计划不受疫情影响,但另一方面抗疫也是我们重要的工作。」以「居安抗疫」电子手环为例,孙东赞扬同事们日夜努力工作,又分享在行政长官李家超的领导下,会要求抗疫工作做好不同预案,以应对疫情变化。他又分享「安心出行」的「红黄码」工作进展良好,相信行政长官会适时向社会公布,「知道大家都在等,相信不会太久。」  工作必须超前 做好不同预案  谈及上任至今的工作感受,孙东笑言自己在过去一个月花最多时间处理抗疫工作,「例如大家最关心的『红黄码』,因为抗疫工作的需求,我们局都承担着非常大的工作,怎样尽快把它推出去。」他强调,局方目前最关心就是将「红黄码」做好,目的是要精准抗疫,「尽可能利用我们现有的科技手段,对特定人群进行比较好的规范,从而使更多数人能够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他提到,局方一直都在研究更多便民利民的抗疫科技措施,包括电子手环未来是否有更好的科技手段作替代,「因为现在是(每日)几千宗个案,假如日后有几万宗怎么办,我们现在都在做预案。」他分享在李家超的领导下,强调局方工作必须超前,也就是要把问题想在前面,为未来有机会发生的状况作好准备。  被问到抗疫工作会否耽误了创科发展,孙东分享自己在接受局长工作前,已跟李家超开会数次,「我们对于香港创科发展的蓝图是有想法的,这是我们的初心,我们要不受任何干扰,坚决地做下去,所以过去一个月我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在抗疫,但并没有因此停下创科工作。」  他笑言同事们因此工作量大增,感到有点对不起他们,「但无办法,香港现在就到了这地步,时不我与,我们剩的时间不多了,只能尽量去做!」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