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文化周刊 | 纸飞墨香里的元旦 正文

文化周刊 | 纸飞墨香里的元旦

[知识] 时间:2024-05-01 06:28:0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57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纸飞墨香里的文化元旦

■ 吴楠

盼望着,盼望着,周刊纸飞2020年马上就要结束了,墨香我们即将迎来元气满满的元旦2021年。万事万物总会有一个开始,文化时间也不例外,周刊纸飞地球绕太阳转了一圈,墨香新的元旦一年开始了,这一天,文化我们称之为“元旦”。周刊纸飞在辞书上,墨香“元旦”二字再简明不过:“元,元旦始也”“旦,文化明也”,周刊纸飞“元旦”二字,墨香即第一个天明的意思,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用这个名字来形容每年的第一天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自古以来,元旦都极受中国人的重视,中国以农耕为文明之源,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四季忙忙碌碌,年年周而复始,在这新旧相交之日,也该卸下一年的重担,好好休息一下了。于是,在这一天,人们安排了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庆祝过去一年里的收获,也为新的一年祝福。

古今“元旦”各表一春

我们今天说起“元旦”,指的就是1月1日,但是,这一天虽然人们张灯结彩,但是却很少能见到古诗里所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场景。事实上,在古代,如果是有人在今天的1月1日贴春联的话,收获的可能并不是祝福,而是别人好奇的眼光——今天的1月1日如果换成旧历是在冬月与腊月之间,这个时候离古人口中的“元旦”还有一个来月,这么早就贴春联又是为哪般呢?

其实,自古而今,历法一直是变动不居的。夏代以正月为历正,殷商以十二月为历正,周代则以十一月为历正,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则以十月为历正。汉武帝时,《太初历》的制定大致恢复了夏历,这一历法因为方便记录农时而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农历”。

辛亥革命之后,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孙中山为代表的民国政府为了表示改天换地之意,以国际通行的历法代替中国传统的农历,以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并称之为“公历”。然而,新的历法虽然好用,但是对于以农业为本的中华民族而言,却不利于计算农时,于是,虽然民国政府用的是公历,在广大的民间,农历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出于与国际接轨的考虑,仍然沿用公历,但同时,农历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新中国在保留公历元旦的基础上,将过去农历的“元旦”定为“春节”,并列入法定节假日,这样,一新一旧,既符合时代语境,又尊重了中国农业传统,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所以说,现在的春节就是以前的元旦,那家家贴对联、户户走亲戚的风俗,不正和古诗中描写的一模一样吗?

相看不饮奈春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恐怕是中国古代有关元旦最有名的诗句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元旦的爆竹声也往往伴随着纸飞墨香,飘进了千家万户。

不少人喜欢在元旦之日写几首诗来庆祝一下,同时也是为了检阅上一年自己的“诗力”是否有所进步,故而,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元日试笔”,其中有颇多可堪传世的佳作。宋代曾丰有《元日海南试笔》一首,诗云:“南荒春较早,上朔日常暄。陡地风声恶,连天海气昏。夭桃与其媚,旨酒即之温。摸索吾胸次,熙熙自一元。”虽然诗中的“海南”未必指的是今日之琼崖,但是曾丰描摹岭南风物倒也形象贴切。岭南春来虽早,又常有暖阳相伴,每每又会风雨大作,海水扬波。无论如何,新的一年来到了,自己以坦荡的胸怀面对着灿烂的桃花和温热的美酒,那么,短暂的阴雨又算得了什么呢?有人评价曾丰,称其“气刚而义严”,这元日试笔试出的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诗人风骨铮铮的精气神。

宋代曾丰曾有《元日海南试笔》诗一首。

与曾丰相比,明代的文徵明的元日试笔就要欢乐得多。文徵明诗云:“云霞骀荡晓光和,手折梅花对酒歌。暮齿不嫌来日短,霜髭较似去年多。东风渐属青阳候,流水微生绿玉波。鸟弄新音晴昼永,相看不饮奈春何。”文徵明和唐伯虎等人以“吴中四才子”闻名,诗文书画无一不精通,在诗中也处处有景、处处留情。新的一年来到了,青山绿水依旧,人却在将老未老之间,此时此景,与其嗟叹韶华易逝,就不如趁着春风多喝上它几杯,这样才算对得起造物的恩赐。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洒脱,也是中国文人的严肃,既然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那么从每年的第一天起,就要珍惜在世界上的每一分钟。

古人如此,今人也在元旦之日寄托了自己的美好情感。在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一个春节,也就是旧时“元旦”之日,还是少年的郭沫若一口气写下了好几副对联,在庆贺大地回春的同时,也庆贺着时代的开始。郭沫若写道:“春色翻成新世界,晴光煊染旧中华”“竹报声传狮梦醒,椒花颂献岁华新”“新燕鼓吹平等说,香花鼎祝自由神”。1912年,元旦不仅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意味着封建时代的结束,郭沫若在这些春联里中书写出了辛亥革命时代的豪迈。

要说最让人激动的元旦试笔,那一定是出自毛泽东之手。1930年的元旦,毛泽东挥笔急就,写出一首《如梦令》,“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红旗如画,这是多么美丽的风景!在元旦的春风中,招展的红旗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希望。

正是在这纸飞墨香间,中国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元旦,也在春天的祝福和期盼中渐渐地走向了繁荣和富强。

旧俗新风红火火

无论是1月1日的元旦,还是中国传统的“元旦”,其风俗都是大同小异。

元旦元旦,其中的“元”既是开始之意,同时也有着“团圆”的意蕴。在元旦,亲人好友总是欢聚一堂,大家举杯祝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大人事业顺利,孩子们学习进步。北方人爱吃饺子,元旦这天自然不会错过,从几天前开始,亲戚朋友就会互相打电话,内容不外是“元旦来我家吃饺子”。

“元旦”一词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房玄龄著写的《晋书》。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人们都喜欢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所以很多地方在元旦都有放炮的习俗。鞭炮一响,便将过去一年的晦气全部赶走,新的一年红火兴旺。只是随着文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放鞭炮不仅不安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近年来放炮的习俗倒也像旧年一样,渐渐地被人淡忘了。

清代画家徐扬国画作品《万事如意立轴》。画中人们敲锣打鼓迎新春。

其实元旦也未必一定要放鞭炮,岭南地区在元旦有舞龙舞狮的习俗,海南有一些地区也如此,随着阵阵鼓声,龙腾虎跃,一片欢天喜地的热闹场景。在海口的骑楼老街和府城,每年到了元旦头一日的傍晚,总会有舞龙舞狮的队伍经过,所到之处皆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每年元旦,在海南一些高校的校园里,还会有声势浩大的游园活动,当日,校内校外、老师学生欢聚一堂,赏灯、猜谜、题写春联,一二十年下来,也成了海南元旦的一个特色。

世界各国如此迎新年

公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把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双面神(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Janus”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中的“一月”,即“January”。对于元旦,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庆祝方式。

英国:在英国,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的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

比利时:在比利时,元旦的早上,农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们走到牛、马、羊、狗、猫等动物身边,煞有介事地向这些生灵送上祝福:“新年快乐!”

德国:德国人在元旦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似锦,春满人间。他们在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在德国的农村还流传着一种“爬树比赛”的过新年风俗,以示步步高升。

法国:法国人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元旦降临前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会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意大利:意大利的新年夜是狂欢之夜。当夜幕开始降临,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街头,点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枪实弹。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户户收拾旧物,将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东西,摔个粉碎,旧盆子、瓶瓶罐罐统统扔到门外,表示去掉厄运和烦恼,这是他们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习惯,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去爬山,站在山顶面对冰天雪地,大声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着长长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寻找幸福之路;有的举行踩高跷比赛,男女老幼齐上阵,互祝身体健康。他们以健身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罗马尼亚:元旦前夜,罗马尼亚人在广场上竖起高大的圣诞树,搭起舞台。市民们一边烧着焰火,一边载歌载舞。农村人拉着木犁,上面装饰着各种彩花,庆祝新年。

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在元旦用餐时,谁打喷嚏就意味着谁将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家主将第一只羊、牛或马驹许给他,以祝愿他给全家人带来幸福。

希腊:元旦时,家家都要做一个大蛋糕,里面放一枚银币。主人将蛋糕切若干块,分给家人或来访的亲朋好友。谁吃到带有银币的那块蛋糕,谁就成了新年最幸运的人,大家都向他(她)祝贺。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杨道 辑)(吴楠)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