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观澜|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热点] 时间:2024-05-03 15:49:2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30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思想社会生态生动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观澜共同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起全内生动力。”生态文明是呵护环境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思想社会生态生动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观澜共同受益者。起全当前,呵护环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思想社会生态生动低碳化的观澜共同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起全负重前行的呵护环境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思想社会生态生动根源性、观澜共同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起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不断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努力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是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绿色生产方式强调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实施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绿色生活方式秉持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理念,推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有机整体。从一定意义上说,需求侧“绿色化”会成为供给侧“绿色化”的动力和归宿,直接带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要求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利用,推动各类资源节约利用,促进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回收,推广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这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是建立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生态文化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理性、生态意识、生态思维和生态美学的价值载体,而生态价值观念是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并贯穿其建设全过程。要看到,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和重塑。生态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塑造来自全体公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持续激发和不断积累。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走进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工厂、走进机关,开展全民绿色行动,让“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广泛共识,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真正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历史性转变,凝聚起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力量。

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义务。无论是环境决策的科学有效,还是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的提升,抑或是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中社会资本的进入,都离不开社会主体的内在认同和主动参与。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而更好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完善宣传引导机制。抓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宣传阐释工作,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技能培训,把节约文化、绿色理念和环境道德纳入社会公序良俗,推动全民增强环保意识,积极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让更多社会公众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二是完善生态信息公开制度。用好信息公开这一利器,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对于环保决策过程、环境突发事件、项目环评报告及时予以公布。不仅要做到污染源信息公开透明,更要让信息通俗易懂、便捷获取,提升公众参与的知晓度、通畅性。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督,构建高效沟通交流的监督平台,提高监管的精确性、科学性,不断加强生态保护监督力度。四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激励,有助于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动力。要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看山、护林、保水的群众增收,让“护绿”“增绿”的企业获利,让社会公众切实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五是加强法律制度保障。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修订,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环境公益诉讼等制度,增强制度规定的实操性和程序性,提高全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意识和行动自觉。

【牟永福 作者系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