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活化共治”激活乡村魅力 正文

“活化共治”激活乡村魅力

[时尚] 时间:2024-04-28 11:57: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61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赵狄娜

高原明珠之畔,活化共治最美“滇池乡居图”正徐徐展开。激活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观音山社区中的乡村百草村和杨林港村,正在逐步构建“自治、魅力法治、活化共治德治”相融合的激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助力滇池沿岸乡村的乡村生态保护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舞龙研学活动2.jpeg

供图/受访者

  乡村治理是魅力乡村振兴的基础,如今,活化共治很多乡村,激活看得见的乡村是美景,看不见的魅力是治理。

  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观音山社区,活化共治一场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这里因地制宜,激活探索着空间视角下的乡村“治理共同体”社区营造模式,通过“人、文、地、产、景”等抓手,盘活生态、民族文化、空间等资源,培育各类村民需求或兴趣驱动的自组织(社区社会组织),激活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彰显了对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和发展的希望。

  舞龙队、草药文化导赏队伍、滇池生态保育服务队、滇池生态观光导赏队、林矿资源护卫队、舂粑粑民俗文化服务队、“同年会”志愿服务队……观音山社区的百草村和杨林港村,正在逐步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助力滇池沿岸乡村的生态保护与产业可持续发展,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

  多元主体共治,重塑文化自信

  百草村背靠观音山,面朝滇池,是距离昆明市30公里的一个安静村落。600年的古寺曲径通幽,别有洞天;300年的清香古木,枝叶繁茂、生机盎然;几百年来从未干涸的龙潭水,冬暖夏凉、清甜可口。古寺、龙潭、药草、百年清香树、白族传统民俗、渔耕记忆、鲊菜……村庄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同时,村名的由来和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先生有很大的渊源,村后山脉森林植被茂盛,踏草皆药,是云南白药的主要药材采集地。

  然而,这样一个秀美的村庄,人口结构却以“老、小、妇”为主,村庄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或早出晚归往返昆明上班,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同时村内青壮年外流,村庄发展及治理缺乏人才,村庄基层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工作推动相对滞后。村庄互助支持体系式微,村民互助协商的传统进一步弱化,导致村庄凝聚力和自治意识不足,村民的公共事务参与度较低,村庄资源优势也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如何打破现有的状况?一支以书记统筹、资深社工全程跟进、一线社工驻村工作、专项服务社工按需参与的工作团队迅速组建起来,为乡村振兴及社区治理提供了新可能。

  经过实地走访调研,一条针对百草村的“多元主体活化共治,文化振兴留住乡愁”探索之路应运而生。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1月,云南省青联“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服务团携社会不同领域的特邀专家在观音山社区、百草村小组领导和碧鸡街道社工站成员的带领下,到观音山小组以及百草村小组进行实地走访考察,并召开乡村振兴实地辅导与专题研讨会,与百草村小组形成共识和协作,进行云南省青年联合会“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服务团结对村授牌,后续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及资源,以志愿服务的身份协助村庄进行规划和咨询,助力百草村乡村社会治理及乡村振兴。

  针对百草村的现状,大家把“变革”的第一步定下了:重建舞龙队,重拾社区文化记忆。百草村舞龙队的舞龙技艺是西山区第一批区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于上世纪前叶组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有过这条长龙的声音,传承至新时代仍然是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但由于急速的城市化发展,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居多,孩子们也有其他更喜欢的爱好,舞龙队险些断代。“在村里跟村民聊天,只要提到百草的舞龙队,大家都是两眼放光,仿佛又回到那些舞龙的日子。”有社工感慨地说道。而村民则表示,有舞龙活动的那些春节感觉更有年味,现在没有了舞龙感觉过年村里也是冷冷清清,仿佛村庄也一起沉睡了,少了点活力,期望能再次看到舞龙活动。

  “这是村里的文化根基,不能丢。既然村民选择了我们三人负责村里的工作,我们不能辜负村民的期望,要齐心协力带领村民、村庄在新时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百草村村支书王洪新和村小组组长王学、副组长孙艳芬一拍即合,组建了重建百草村舞龙队议事小组,邀请街道社工站的社工共同讨论重建计划。最终,通过邀请非遗专家现场指导,经舞龙非遗传承人口述历史梳理、举办多次议事协商会议等,从2013年后一直沉寂的舞龙队重新恢复组建——他们协助舞龙队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助力百草村舞龙队重建”众筹项目,组建了老中青三支舞龙队,形成了很好的文化传承。

  舞龙队重建起来以后,通过外出交流学习、演出、引进资源到村庄开展研学体验等形式,进行赋能培训,共到安宁、呈贡、赤甲、观音山中心小学等开展演出10余次。此外,舞龙队接待游学、领导和专家团队考察、公益或商业研学团队20余次,接待人次达 1500 余人次,同时还整合政府部门资金2万元,参与各类演出活动、研学活动创收约3万元。

  百草村的舞龙队中,从30后、50后到80后、00后,各个年龄段的村民都参与其中。00后的“小龙人”孙施贤说,自打自己记事以来,爷爷、舅舅、父亲、母亲就是村里舞龙队的,而他第一次参与舞龙是2005年,五岁的他在鞭炮声中舞龙更让观众们有节日的喜悦,以及被幸福包围的感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的传统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力无法传承下去,这种舞龙的活动逐渐消退,春节失去了曾经的热闹场面。所以一听说舞龙有可能要重新组织,他便踊跃报了名。“我希望观音山社区的父老乡亲,尤其是百草村年青一代,不管在哪里都能积极参与到百草村舞龙队的重建工作中,共同把上百年的传统传承下去,让舞动的图腾重回我们的生活。”

  打造文化IP符号,释放边际效益

  至于“变革”的第二步,就是延续百草村的“草药文化”优势,打造草药文化IP符号,释放文化边际效益。王学表示,“我们要将村里主要的中草药上墙,就是重楼、黄金、鱼腥草、杜仲、当归、车前草等,预计图画完成后,中草药接近200种。同时利用引村入居的机会,利用我们村集体的200多亩土地创建中草药示范基地。”

  如今,百草村结合曲焕章旧居科普教育和社区庭院草药种植与科普,打造了专属的“百草文化”研学探索之旅,并且鼓励社区草药土专家进行草药科普,开创社区居民参与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在社区努力下,上级部门拔出资金对百草村里的文化宝藏之一——曲焕章旧居进行了翻修改造,使其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同时,通过深入挖掘村庄草药类目、曲焕章在百草村的历史,引入外部研学团队,假期组织村庄儿童举办夏令营活动等,组建导赏队,让村民知晓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平时有游客来的时候,他们可以主动进行介绍,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村子里还兴起了“打造百草小药园”的潮流,不仅可以吸引人们到百草村进行观赏和草药教育,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中草药教育基地打造、“百草药膳”特色美食等文旅活动。如今,许多村民的小菜园华丽转身小药园,或者改造为药园+菜园的空间,发挥着乡土教育的功能。去年8月,观音山儿童夏令营圆满举办,这一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认识了云南白药的历史,认同云南药草文化,更感受到云南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孩子们参观了药草种植园,带着好奇之心和草药近距离接触,在专业讲解下认识了更多草药,了解草药的习性。有孩子表示,为云南能有曲焕章这样一位医药能人而感到自豪,为能深入了解这个能人而感到开心。

  现在的百草村,正逐渐成为大家心目中“美丽乡村”的模样。舞龙队、曲焕章故居、社区博物馆、草药庭院、草药研学线路等都已活化起来,一方面吸引游人,提高村民收入,另一方面增强村民自组织的动力,激活文化自信,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的创新。

杨林港村民自发清理露营地.jpeg

自发参与 针对阿吒力咀湾野营对滇池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杨林港村党组织牵头组建“滇池生态保育服务队”,由党员和村民骨干自发对滇池沿岸生态卫生环境进行每日巡逻及定期清理,同时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供图/受访者

  持续生态发展,引领绿色振兴

  与百草村相距不远的杨林港村,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辖区土地面积1532亩。其中林地1167亩,建设用地120亩,耕地245亩,群众收入以观音山公墓分红和外出务工为主。在国家保护滇池、“四退三还一护”、“十年禁渔”的方针政策下,杨林港党员和群众积极支持与响应,退还耕地92.24亩,渔民上岸转产。但村集体面临滇池保护红线,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同时,村内有多处沉寂的历史文化旧址、消失的民俗活动,目前闲置的90亩湿地林也无法有效利用。

  更为严峻的状况是,为贯彻落实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改造,杨林港阿吒力咀湾曾进行了整体整治,环境提升后,2020年开始很多市民自行到杨林港进行露营、野炊、烧烤,陆续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使用明火烧烤、垂钓等,对滇池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绿色乡村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村民群众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调动村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村民真正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人、受益人。杨林港逐步探索滇池沿岸绿色低碳的生态振兴新模式,以村集体控股企业为“基”,以村民自发组织为“柱”,以在地人才培养为“根”,以游客深度体验为“线”,持续性地推出了以“活化”和“共治”为主题的两大村庄治理发展行动计划。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杨林港党支部着眼乡村振兴发展实际需要,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等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参考其他地方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模式,因村施策。2022年10月成立村集体控股的杨林港锦熙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实体盘活村庄资源,形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控股公司+村民”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有利契机,有效推动全村集体经济系统性、全域性、整体性可持续绿色健康发展。

  其间,此举为杨林港不断引入不同领域的乡村振兴实践者、研究者、专家学者、环湖沿线村庄干部、社会企业及社会组织参与到杨林港的发展建设中。7个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合作伙伴在杨林港设立站点:云南民族大学滇池流域社会变迁研究工作站、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乡村营建教学实践基地、向荣专家工作室-杨林港村工作站、云南港湾众创中心、在地自然杨林港社区自然中心、昆明市社会科学院乡村振兴社科书屋、云南省青年联合会“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服务团结对村。

杨林港舂粑粑活动.jpeg

协同 为盘活当地文化资源,激活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杨林港培育孵化了舂粑粑民俗文化服务队,复原几十年前一上一下对舂具的文化传承,为外来研学团队及游客呈现杨林港舂粑粑的文化故事、舂粑粑的流程体验。供图/受访者

  “活化”+“共治”,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突出的是“人人”,也意味着要进一步促进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心在作为社会基础单元的城乡社区,要在社区层面建设“治理共同体”,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还需要居民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而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更需要保护和激活乡村治理的主体协同能力,增强乡村社会治理效能。在这方面,杨林港逐渐蹚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针对阿吒力咀湾野营对滇池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杨林港村党组织牵头组建“滇池生态保育服务队”,由党员和村民骨干自发对滇池沿岸生态卫生环境进行每日巡逻及定期清理,同时通过线上微信群和线下劝导等方式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此外,还成立了杨林港生态观光导赏队,主要由本地村民组成,包括返乡青年、妇女代表、党员、村民骨干等。生态观光导赏队负责向游客讲述杨林港故事和村民生活方式,依托杨林港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滇池治理历程的介绍,及滇池沿岸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村民独特的视角和个性化的方式,向游客介绍杨林港。

  类似的“服务队”还有很多。比如矿产资源服务队——对杨林港林区矿产资源进行保护,打击非法借采盗采;舂粑粑民俗文化服务队——复原几十年前一上一下对舂具的文化传承,为外来研学团队及游客呈现杨林港舂粑粑的文化故事、舂粑粑的流程体验;“同年会”志愿服务队——由村里12岁~60岁之间、同一生肖的村民组成志愿服务队伍,从村子需要出发,共同为村里做一件好事……这一切都以村民自发组织为“柱”,推动了乡村绿色发展。

  杨林港对于空间、资源的“活化”更下功夫。村里有一批“知青房”,为上世纪70年代知青到杨林港的居住场所。上世纪90年代,知青房成了村内红白事的吃席房,再后来,因疫情闲置了三年。如今,通过简单改造及清理,成为可接纳36人住宿、餐饮、洗浴、活动、运动的空间,更是研学教育的基地和村内老人儿童的活动中心。杨林港组织的“乡村研学”,以挖掘本地乡村内容为主,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是多元主体共创乡村教育路径的一次探索,让孩子在乡村和自然的大系统里学习,通过研学路径助推乡村发展。

  相关负责人表示,杨林港始终以“共治”夯实乡村治理的基石。不仅设立村小组居民民主议事平台,还建立“大事共议 实事共办 急事共商 难事共解”的居民议事会制度,成员由村小组党组织、村委会、村集体公司、村民代表、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代表组成。通过积极引导社区各方力量按照规范的程序对社区事务进行科学评判、民主决策,逐步形成民主提事、民主议事和民主决事的良好氛围。自2022年起,杨林港还邀请游客、村民通过云上参与村庄发展议事,未来将研发自己的专属平台,为村庄居民及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各类活动发起、志愿者招募、游客服务预约、吃喝玩乐消费等提供便捷化的技术支持,进一步丰富各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渠道和平台,实现乡村治理可视化、数据化和动态化的呈现。

  下一步,杨林港将围绕低碳生态白族村的定位,精准招商,唤醒沉睡多年的农村资源,发展“生态+乡村+研学+N”相结合的特色滇池沿岸乡村旅游模式,释放乡村发展新活力,让更多的村民分享产业收益。同时,加快绿色发展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发展低碳环保乡村旅游;依托保护滇池生态、保护湿地,在阿吒力咀湾种植集观赏性和食用性于一体的滇池本地的水生植物,并在对游客和群众进行生态教育的同时,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的低碳发展。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4月下旬刊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