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看文山】师者扎根“禁区” 播撒人间大爱

[休闲] 时间:2024-03-16 21:19:1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63次

  回首过往,为了让孩子们有书读走出了大山,民族农加贵扎根“麻风村”一待就是团结30余载。如今,看文已53岁的山师撒人他,作为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校落松地小学教师,根播依然坚守大山深处,禁区带领着求知若渴的民族孩子拾阶而上,成就了一部可歌可赞的团结绚丽人生。

教师农加贵。看文拍摄 杨婧瑶

  一分耕耘,山师撒人自有一分回报。根播1997年,禁区农加贵由一个代课教师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民族人民教师。2017年11月17日,团结农加贵作为云南省唯一当选敬业奉献类全国道德模范,赴京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

  对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最美职工”、云南省道德模范、“四有好老师”等荣誉,农加贵表示,自己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村子的需要,最令他骄傲的并不是荣誉,而是看着那些教过的学生陆续走出大山。

  只身走进“禁区” 接手“高危”活儿

  上世纪50年代,广南县麻风病曾一度盛行,为避免疫情扩散,县政府在莲城镇坝汪村的深山里,建立了一个集中医治麻风病患的地方。集中到这个居住的有汉、壮、苗、彝、瑶5个民族群众56户180多人,这里后来被别人称为“麻风村”。

  平时,除了县皮防站的专业医生到村口的专用点发药外,没有人敢走近这里。随着村里的孩子逐渐长大,适龄儿童的人数不断增加,村外的学校不敢接收这里的孩子入学,孩子入学问题成了困扰这里的最大。

  为了小孩有学上,通过村干部出面协商,当地借用县皮防站建在该村门诊部的一间破旧土基房来办学,学校一半是医院,另一半做了教室。而农加贵的到来,让孩子和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1986年9月1日,“麻风村”小学正式开学上课,第一批学生来了12人,农加贵成了“麻风村”小学的第一任老师。

文山媒体行记者团走进落松地小学 杨婧瑶 摄

  学生没人教 我就一直教到毕业

  学生们上三年级需要转学,但由于其他学校听说孩子们来自“麻风村”都避而远之,没有学校愿意接受。为了村里小孩的未来,农加贵向村民承诺:“其他学校不要,那我就一直教到小学毕业。”

  期间,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农加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班级管理。

  在教学中,他先安排高年级的孩子预习或写作业,再教低年级的孩子新课程;低年级的孩子开始复习时,他再去给高年级的孩子上课。农加贵摸索出这套循环复式教学,经过实践,既兼顾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班级管理中,为有效管好班级的孩子,他通过培养班干部、小助手的方式,搞“学生自治”,管好班级。

  1992年,“麻风村”禁区的警戒线拆除,医生撤离,当地麻风病的历史宣告结束。经与村民商量,因这里种落松(花生)比较多,村民一致同意把“麻风村”改为“落松地”村,学校也改名为落松地小学。

  当首届10名学生全部被录取,学生们顺利通过体检办了《健康证》到县城读初中的喜讯传来,全村一片欢腾。

落松地村 杨婧瑶 摄

  如果没人接替我 我会继续在村里教书

  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中,广南县民族宗教局针对落松地小学和落松地村各民族聚居的特点,在落松地小学挂牌成立了“广南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积极配合农加贵老师开展民族团结知识进校园、进村寨的宣传活动,从小对学生灌输民族知识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时,从小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氛围。在村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团结和睦,铸牢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

  此外,县民族宗教局把落松地村列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目前,村容村貌改造项目已基本实施完成。

  农加贵告诉记者:“我来这里教书,村民们都很关心我,有时忙得抽不开身回家,村民们省吃俭用给我送来了大米和蔬菜,让我安心教书。村里还给我划了2亩田地,春种夏管都是群众自发帮忙。村民们真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一直坚守、扎根在这里。我一定要把这里的孩子教好。”

  云南网记者 李亚芬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