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落实降首付、“认房不认贷”,南京、苏州改善性需求受益更多

[休闲] 时间:2024-05-03 16:45:1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88次
8月31日,江苏降首江苏省召开新闻发布会,落实正式发布《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付认房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其中提出,认贷落实降低购买首套房首付比例和首套房和二套房贷款利率、南京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优惠、苏州个人首套房“认房不认贷”等政策。改善

  值得关注的性需是,江苏全面落实“认房不认贷”等政策影响几何?三线城市的求受购房人群是否会被二线城市“吸走”?

  落实降低首套房首付比、“认房不认贷”

  江苏上述“措施”的益更重点在扩大有效需求、增强发展动能、江苏降首保障改善民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四个方面。付认房

  其中,认贷在促进房地产和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方面提到,南京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落实降低购买首套房首付比例和首套房、二套房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优惠,个人首套房“认房不人认贷”等政策,放宽住房公积金提取政策,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在此之前,据新华社消息,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推动落实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政策措施,明确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

  在此背景下,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宋红卫分析,预计一系列政策将在江苏全面铺开,部分政策基本形成细则方案,比如降低首付比例方面,首套房首付两成比较容易执行,且对市场影响比较大,降低了购房门槛。此外,“认房不认贷”政策预计会在各个城市分开执行,即“认各个城市的房、不认全国的贷”。也就是说,只要在本城市当下无房就是首套,跟贷款无关,均可执行两成首付。

  不过,宋红卫同时指出,比较复杂的是存量贷款利率,需要各购房者自行与银行沟通,预计会根据贷款额度与个人信用水平而有所差异,但整体降低按揭成本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成本支出。

  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表示,江苏“认房不认贷”还没有具体细则,不过,由于此前三部门已有定调,对整个江苏而言,无论是南京、苏州这样的强二线城市,还是无锡、常州等一些三四线城市,普遍性的统一落地,问题不大。

  业内:利好南京、苏州等城市的改善性需求

  那么,江苏落实降低购买首套房首付比例、个人首套房“认房不认贷”等政策,对当下楼市影响几何?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分析称,这主要看二套房贷与首套房贷的首付比例的差额,差额越大越有利,一般像苏州、南京等此前被认定为“二套房”购买比例较高的二线城市,利好会更多一些。另外,利率方面也是如此,因为二套房利率与首套房利率差别较大,但利率方面基本上江苏每个城市都一样。

  张宏伟也表示,江苏范围内统一落地“认房不认贷”后,对市场影响较大、有明显作用的城市,应该是苏州、南京等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改善性需求较多,因此会产生一些利好影响。而能级较低的城市,或者一些县级市,这几年市场成交量下滑明显,该政策影响有限。

  “这几年,即使南京、苏州这类能级较高的城市,市场也处在调整期。当务之急,是激活这些城市合理的改善性需求。” 张宏伟如是说。

  以苏州为例,尽管7月底中央接连对房地产发声,释放积极信号,但由于尚未有实质性的具体举措出台,购房者入市积极性仍不高,7月份苏州新房市场延续降温态势,成交创近三年新低。根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苏州新房成交2219套,环比下降48.01%,同比下降48.55%。从累计来看,1-7月苏州新房成交26828套,同比下降44.19%。

  二手房也不例外,根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苏州二手住宅成交4448套,环比下降21.87%,跌幅扩大4.94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0.46%。这是今年2月份以来同比首次转负。从累计来看,1-7月苏州二手房成交41575套,同比上涨53.77%。苏州二手房成交连续4个月环比下滑,达到历史较低水平,整体市场活跃度不足。二手房价方面,7月份苏州二手住宅市场均价为28814元/平方米,环比下降0.66%,同比下降2.46%。

  在此背景下,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指出,从苏州、南京等城市来看,“认房不认贷”这一政策还应结合首付比例降低等政策落地同步来分析,预计接下来,这些城市的部分热点板块如苏州园区,会迎来市场热度的上升。此外,这些城市因为“认房不认贷”政策的落地,会推动改善性需求入市,预计二手房挂牌量也会有所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落实“认房不认贷”之后,三线城市的购房人群是否会被二线城市“吸走”?对此,张波表示,短期来看,这种情况不太会出现。因为目前二线城市的购房需求大多也较本地化,限购门槛本身也并不太高。总体来看,一旦京沪深落实“认房不认贷”,会对环京、环沪、环深城市产生较明显的虹吸效应;其他二线城市周边的三四线城市表现则没那么明显。

  新京报记者 张晓兰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朱名恬

责任编辑:张靖笛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