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笛:微观视角“切割”历史,日常即是“史诗”

[探索] 时间:2024-04-29 15:07:5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23次
近日,切割曾一度引发热议的专访空心症又重新回归年轻人关注的视野。豆瓣上有一条话题你如何治愈自己的王笛微观空心症结?至今已达到334万次的浏览量。所谓空心指的视角诗是生活被无意义的感觉包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历史内心一片空洞,日常找不到人生的即史价值所在。澳门大学教授王笛注意到这一现象,切割他认为,专访无法赋予意义的王笛微观空心感是由于过往历史的书写与记录总侧重于王侯将相、英雄豪杰,视角诗习惯于忽略平凡的历史小人物,从而给大众造成错觉——作为普通人,日常似乎不能对这个世界产生任何影响。即史但是切割多年来,倡导微观史学研究的他始终相信,民众才是历史、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创造者。最近,王笛所著新作《碌碌有为:微观历史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发布,他再一次站在小人物、小家庭、小乡场的位置上,观察中国人的生活,观察先人曾经存在的方式。他告诉记者:只有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写出一个平衡的历史。

从历史中扒答案,不能缺少普通人的视角微观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强调放大和传递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体验,以历史上的微小人物和事件研究为主,从而完成见微知著、由特殊到一般的历史认识过程。用王笛的话来形容,就像把历史放到显微镜下,分析个人日常行为、心理的成因。例如打麻将这样的全民活动是怎么开始的?我们的父母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望子成龙以貌取人的价值观是如何养成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部分答案。王笛说,这是因为政治革命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但是文化传统却是长期存在的。现代化的今天,过往的一切仍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人际关系、生活和饮食、教育和思想。一些社会疾病诸如社会暴力、性别歧视、卖淫嫖娼、赌博诈骗等等,都或多或少地遗留着过去社会的影子。但是当一个普通人决定依据过往来寻找答案时,问题出现了:我们所了解的历史,记录的大都是王侯将相和知识精英,缺少了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最好的例子是我们在学校学的历史教科书,编撰都是按照宏观视角来切入的。翻看历史教材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鸦片战争等大问题,或者是与皇帝、宫廷相关的大人物。然而事实上,杰出的人物不过才占了人口的1%不到,其余99%都归属于大众群体下的普通人。所以在《碌碌有为》中,王笛想要反过来写大众,填补缺少的99%空白,由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关于人口的变迁、农村和城市的形成、文人与教育、法律与社会等等。他希望扭转英雄史观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渗透,拒绝片面地理解过去:一个普通人生老病死,度过平淡的一生,就是碌碌无为。王笛说,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对历史都有很大的贡献,不能把自己想的太卑微,只有这样,才算是更加完善地了解我们的过去,在解决某些人类社会和精神问题的时候,方法论也会更加科学。

一个小人物,对历史研究会有什么影响?

一个小人物,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对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有多大帮助?王笛在书中反复引入了一个小人物杜二嫂。这个人物样本来自于1944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杨树因的本科毕业论文,杨树因于1943年暑假到成都实习,并为毕业论文收集资料,得以认识了40多岁的杜二嫂。杜二嫂出生于1900年,他们一家住在一个叫石羊场的地方,以加工生丝、售卖丝绸谋生。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如何成为我们洞察中国社会的窗口?那是因为在杜二嫂生活的40年间,宏观层面发生了许多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比如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深入杜二嫂的生活后,我们会发现,这些事件对她的人生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她从一个丝织佣工变为小型个体老板的背后,还有许多可以被挖掘的故事:近代四川丝织业不断受到洋货的打击,但是抗战的爆发使洋货很难进入内地,给杜二嫂这样的丝织户创造了非常好的商机。王笛说,杜家故事只是一个侧面。他想表达的是,像这样把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结合起来探索历史,我们才能看到历史的全貌。写历史,是一个抢救历史的过程微观视角切割历史,王笛自己也受益匪浅。当学者做一项研究时,通常会被问到:你为什么要做?慢慢地,为了向别人提交答案,他形成了一种日常史诗的学术观,把日常和史诗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放到一起,催生出绝妙的化学反应。故乡成都街头烟雾缭绕的茶馆,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袍哥……都可以是王笛的研究对象。关于袍哥的研究,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博士毕业时还曾作为他的候选题目,不过都因为考察不够成熟,没办法形成一篇严谨的博士论文,只得放弃。王笛说:你要讲一个帝王英雄的故事,能找到许多资料记载,而当你想去看看一个普通人在过去是怎么生活的,就会意识到历史遗留的空白。小人物存在的痕迹会随着历史脚步的前移,越来越淡化,他们被遗忘太久了。因此,王笛经常对学生说,写历史也是一个抢救历史过程,不要以为‘只要在世界上存在过,我们就可以找得到’。其实离得越远,历史越会被歪曲;时间靠得接近,掌握的资料越丰富,也就越容易接近它本来的面貌。(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