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独家 | 一头“飞翔”的鲸:从死亡到“新生”

[探索] 时间:2024-04-29 12:33: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08次

原标题:新海南独家 | 一头“飞翔”的飞翔鲸:从死亡到“新生”

点击查看更多

那一头13米长的大须鲸飞了起来,像一只大鹏,新海新生呈流线型的南独飞翔姿势。这是从死在南海博物馆场馆里看到的一幕。一头十分庞大的飞翔须鲸标本被高悬至馆内上空,在它的新海新生周围,有座头鲸、南独抹香鲸、从死和虎鲸,飞翔提醒观众,新海新生这是南独一个南海“鲸”的世界。

南海博物馆,从死展出的飞翔须鲸标本。摄影 刘昕婷

“这头须鲸是新海新生去年在澄迈县桥头镇搁浅的,从搁浅到制作成品展出,南独大概也就1年半的时间。这标本,还可以放更久,让它体内的油脂慢慢渗发出来,现在它的皮肤里还时不时的往外面渗油,我们陈列部的同事会对这些多余的油渍即时维护,否则,它会污染展览空间,或者污染别的标本。”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一边带着我们观展,一边讲道:“最大的鲸是蓝鲸,蓝鲸也是最大的须鲸;抹香鲸是最大的齿鲸。”

据相关资料,除了体型较大的鲸,平均体长约1.4~1.5米的棘鳍鼠海豚是最小的豚类,也是最小的齿鲸;体长约6~6.5米的小露脊鲸是最小的须鲸。自然环境中的鲸的寿命一般很长,至少在20年以上。目前已知的一头雄性弓头鲸死时为211岁,而弓头鲸一般可以活到200岁;长须鲸可以活到近100岁;大部分齿鲸的寿命在20~60年间。鲸分为没有牙齿的须鲸和长有牙齿的齿鲸两类。目前全世界已辨识出的鲸约93种,其中须鲸15种,齿鲸78种。在中国有分布的鲸约37种,其中须鲸10种,齿鲸27种。

鲸,不是鱼

鲸,是哺乳动物

鲸的前肢像人的手

在悬挂的须鲸标本下,是几架鲸的骨骼,鲸的前肢,类似于灵长动物的手骨,其结构像极了人张开的手掌,鲸从陆地进化到海里的,鲸是哺乳动物。展区陈列之处,展品布置非常具有艺术性,如果不是标识,很难想象陈列展柜的物品是鲸的器官。辛礼学认为,大自然是最好的艺术家,大自然本该就是最美的,包括鲸的声音。

南海博物馆·鲸展,鲸的前肢。摄影 刘昕婷

南海博物馆在设计鲸展之时,特意展示了鲸的声音,那是一个触控装置,按下去就会触发鲸的鸣叫,如须鲸、虎鲸,(如座头鲸、蓝鲸、抹香鲸、虎鲸、白鲸等)其类别不同,声音就有了成色之分,有的空旷幽冥,有的却似外星奇语,辛礼学谈到,鲸都是通过声波传递信号/信息,可我们人类可能无法完全接收它频率,所以鲸的叫声,有一部分是我们听不见的。

缘起:一个推送视频

清明节的聚力争取

2020年的清明节,辛礼学在家休息,正刷手机看新闻,在新闻页面推送了一条澄迈搁浅了一头鲸死亡的消息,他突然警觉起来,立马拨通了南海博物馆副馆长章佩岚与方园博士的电话。得知此事,章佩岚与方园立马动身,赶赴搁浅现场;一面,辛礼学上报领导,希望争取到这头鲸的所属权,即把鲸制作成标本。

2020年4月清明节,海南省澄迈县桥头镇,须鲸搁浅现场。图片由南海博物馆提供

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是被人关注的。当章佩岚与方园赶到时,已有救援队与中科院深海研究所的人员赶到了。深海所需要鲸的器官进行研究,南海博物馆需要鲸的骨骼和皮肤进行研制标本的工作。当时炎热,鲸搁浅已有一段时间,若不对它处理,再搁置下去,是有可能发生鲸爆的。这可怎么办呢?

须鲸搁浅现场,蓝天救援队协助清理标本。图片由南海博物馆提供

鲸搁浅后,其皮肤也会根据周边环境温度的变化而逐渐开裂,若到那时,博物馆就需要这身好皮囊就没了。

领导深知这头鲸对南海博物馆的意义所在,便立即打电话与澄迈县相关领导沟通。事在人为,终于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鲸的皮肤和骨骼由南海博物馆制作标本作为馆藏,鲸的器官由深海所带走进行学术研究,其科研成果共享。

太臭了,打不了车

租赁的库房被业主撵出去

“即便戴着5层防护口罩,穿着防护服都没用。那是一种令人窒息的臭味,那种臭味好几天洗不掉,散不去。”方园说起解剖鲸的工作,第一是要憋气,鲸搁浅死亡后,身体内会形成大量的有害有毒气体,其中夹杂着肉体腐烂的气味,足以让人窒息;第二是要眼尖,要在它逐渐腐烂的身体里,分离出体内各种大小骨骼。

2020年4月琼海潭门临时厂房紧急处理。照片由南海博物馆提供

就这样,从厦门赶来的动物标本制作人员在澄迈桥头镇的海滩上连续工作了3天,这头搁浅的须鲸才被解剖完毕。南海博物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辆拖车,好说歹说,要把车身包裹一层塑料薄膜安放标本,这才辗转到了琼海潭门的租赁仓库。

据章佩岚回忆:“我们每月给1万块租金,租下了这个库房,当时就说放标本用的,没有特意说是什么标本。当老板见我们把鲸的皮肤啊,骨骼啊,拉来之后,对方不让我们在那个库房做事,说是太臭了,周围的居民非常介意。我们大概在那里租了近2个月,老板都不想要我们租金了,只求我们快点离开。”

与房东僵持了2个月后,南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着鲸鱼标本离开了,这次他们再也不会被赶走了。

鲸,没地方去

就给它盖一个家

再也不要在外“漂泊”

介于四处找“家”,却被撵走的局面,南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在南海博物馆旁边,修建一个标本制作车间,以便这头鲸不再流浪,若以后再有这样的标本,也能有安置的场所。于是,这头须鲸住进南海博物馆的标本车间,工作人员开展着他们紧张的工作,制作鲸鱼模型,拼接鲸鱼骨架。

在琼海潭门租赁场地,晾晒的鲸的骨头。照片由南海博物馆提供

“糟糕,怎么这鲸的脊椎骨少了两节!”方园回忆,有两次在重组骨架的时候,发现少了两节骨头。“我们工作人员又开车,到掩埋鲸的地方,把它挖开,在尸水里面找那小小的一节骨头。好在,之前遗落的骨头倒是带回来了,但也臭回来了,他们都说不好到馆里面上班,请假在家一日。”

南海博物馆·鲸展,须鲸受伤的脊椎骨。摄影 刘昕婷

后面的工作进展顺利,鲸的标本如期完成了。但在研究人员对鲸骨的拼接过程中,发现鲸的脊椎骨有断过但又自己复原的痕迹,其科研一度围绕这个展开。

是什么让这头庞大的须鲸折断了脊椎?是人为导致?还是海底大型动物的博弈之战而伤?目前,其科研还在继续,成因还不得而知。只能判断,这头须鲸当时受了不小的伤疼痛无比,它通过自救活了过来,可见它的求生意识之强。

鲸的死亡之因

捕捞、噪音、海洋垃圾……

谈起人类对鲸的研究,仍然是不够的,比如鲸类的很多冲滩行为,有鲸的意识说、磁场说、声呐干扰说等,但具体鲸是因为何种情况造成的冲滩,还有待科学系统完整的去研究和诠释这一现象的成因。

而许多病原体都可导致鲸患病和死亡,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它们主要导致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可引起慢性疾病,增加流产或死胎、雄性不育、心脏病、骨骼和皮肤损伤、搁浅和死亡等。鲸可能会因食用体内富含生物毒素的食物而中毒、死亡,也可能会因水中具有致癌作用的污染物而罹患癌症。

南海博物馆·鲸展,小须鲸心脏。摄影 刘昕婷

关于鲸搁浅和死亡的原因,众说纷纭。除衰老、患病等自然因素外,定位能力丧失、受伤等都会导致鲸在近岸搁浅而最终死亡;人类捕鲸、观鲸、造成各种污染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鲸的死亡。

早在石器时代人类便开始捕鲸了,对人类捕鲸活动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今朝鲜半岛的岩画上;伴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海洋变得日益喧闹,船只和潜艇发送的声呐、船舶发动机的轰鸣、油井设备的钻探、军事试验和演习、地震试验等仅是人类造成的海洋噪声,这些都会影响鲸的行为。比如为避开长在迫近的破冰船,白鲸会离开原本的进食区,逃离至数十千米外;当海军舰艇声呐出现时,柏氏中喙鲸会停止猎食,抹香鲸和领航鲸会停止唱歌。

而海洋垃圾对鲸也是致命的,来自渔具的缠结是鲸的致命威胁之一。据统计,每年有超过30头只鲸死于缠结,误食海洋塑料碎片,可能造成肠胃阻塞,尖锐的碎片还可能刺穿肠壁,甚至还会因肚中满是无营养的塑料而假饱,导致不再进食而饿死。

南海博物馆·鲸展。摄影 刘昕婷

全球海洋污染,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铃。作为综合性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展出的《南海鲸灵》海洋生物标本展,本次着眼于海洋生物资源,呼吁人们关注海洋生物、增强环保理念、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南海博物馆·鲸展。摄影 刘昕婷

眼下,这只从古老和神秘的物种进化而来的须鲸,在南海博物馆飞翔,介于解剖时其性器官已腐烂,无法辨出性别,正如维纳斯断臂雕塑引人想象,这头须鲸也如此,就让它随着参观的人们,神回上古之海,安能辨我是雄雌。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刘昕婷

此前报道

澄迈海边鲸鱼搁浅死亡 3家单位申请取样研究制作标本

2020年4月1日下午,澄迈县桥头镇当地居民在桥头镇外海边沙滩边发现一大型海洋动物搁浅,发现时已死亡。接到反映后,澄迈县农业农村局、桥头镇人员等到场进行了处置。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南国都市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后,引起各方关注。

工作人员将死亡的鲸鱼从沙子中挖出。记者刘洋 摄

工作人员测量鲸鱼长度。记者刘洋 摄

2020年4月2日,看到相关报道后,由于推断媒体报道中该大型海洋动物为须鲸类,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两家单位工作人员找到澄迈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提出希望对该大型海洋动物尸体进行解剖取样用于科研。此外,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来到澄迈桥头事发地,希望能够后续将该海洋动物进行标本制作,用于后续展览和科普教育。

工作人员将死亡的鲸鱼从沙子中挖出。记者刘洋 摄

经多方沟通协调,4月3日晚,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解剖取样用于科研的申请一度得到了口头应允。

4月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以及委托制作生物标本的厦门水陆生物研究院三家单位相关工作人员来到澄迈桥头沙土村委会那能村民小组该不明大型海洋动物埋尸地点。记者得知相关消息后,来到事发地点采访。

工作人员将死亡的鲸鱼从沙子中挖出。记者刘洋 摄

从当天上午9点至下午2点多,反复沟通协调后,动工开挖,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厦门水陆生物研究院两家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先后对尸体进行了现场测量。

厦门水陆生物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董先生称,从媒体报道中的照片以及周围村民描述情况,可初步判断为布氏鲸。截至当天下午3点左右,经过开挖后,现场测量,鲸尸体长度达约12米,重约6.5吨。

村民先前将死亡的鲸鱼临时埋在沙土中。记者刘洋 摄

但当天下午3点30分左右,重新开挖进行简单外观清理和测量后,正当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准备组织解剖取样时,却被临时叫停。

当天,现场负责开挖掘机操作工作的当地一村委委员称,他接到上级电话,不得继续进行解剖等后续工作。当天下午3点30分左右,中科院深海研究所、南海博物馆及厦门水陆生物研究院三家单位工作人员相继离开现场。

挖机在鲸鱼的尸体旁作业。记者刘洋 摄

截至4月4日晚上7点记者发稿前,就取样和制作标本一事,上述三家单位与澄迈当地部门还在进一步沟通当中。(刘昕婷)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