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之声】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碧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调查

[探索] 时间:2024-05-02 11:40:4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27次

  打开中国地图,求之渠得清许区生俯瞰万里平畴,声问水源一条蜿蜒北上的碧水北调人工明渠,从秦巴山间出发,南水跨江淮、中线穿黄河、工程依太行,态保纵贯南北,护调一路穿行1432公里,求之渠得清许区生将一渠清水送往河南、声问水源河北、碧水北调天津、南水北京。中线这就是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该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态保已平稳运行2100多天,调水量突破300亿立方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直接受益人口6700多万,其中河南13个城市、河北9个城市、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以南水为主要饮用水源,北京城市用水约73%为南水。与此同时,北京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30毫克/升,河北5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饮水当思源。一渠清水北送,最值得点赞的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持之以恒开展水源区生态保护。

  (一)

  河南南阳和湖北十堰交界处,丹江口水库将汉江和丹江揽蓄入怀,汇成晶莹剔透的一库碧水,宛如镶嵌在崇山峻岭间熠熠生辉的宝石。这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所在。浩荡南水正是自此北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包括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涉及河南、湖北、陕西、四川、重庆、甘肃6省市49个县(市、区),幅员9.5万平方公里。从2005年库区工程启动时起,经过15年努力,如今水源区青山如黛、绿树成荫、水流清澈、鸟鸣悠悠,一幅秀美画卷展现眼前。

  水更清了。工程启动之初,丹江口库区及上游42个评价河段水质仅20个达标,个别河段甚至为Ⅴ类、劣Ⅴ类。通水以来,库区及上游水质持续向好,各评价河段均已达标。最新一期水质全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全部109项指标均符合地表水质量Ⅱ类标准,其中常规项目95%以上符合Ⅰ类标准,特定项目100%符合水源区水质标准。在库区水深15米处用取水器打上清水,纯净绵甜,可以酣饮而尽。

  山更绿了。以前,库区周边多石漠化地貌,“山山和尚头,处处鸡爪沟;有地尽石漠,下雨泥横流”,雨水裹挟泥沙入库,把清水变成了“浊汤”。现在,库区所在地南阳、十堰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0.5%、66.7%,可谓百里苍山葱郁、漫山遍野披绿,那些“和尚头”、“鸡爪沟”失了影踪。

  生物更多样了。环境的改善,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如今,库区具有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脊椎动物达到8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53种,每年到此栖息的鸟类170多种,还有一批珍稀植物资源。世界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已连续6年在十堰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越冬。号称“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频频现身水库。淅川县马蹬镇的白渡滩,因吸引来上万只白鹭,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白鹭滩”。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已平稳运行2100多天,调水量突破300亿立方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直接受益人口6700多万。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人民图片 陈华平/摄

  产业更环保了。曾几何时,水源区产业结构简单粗放,一产靠大肥大药,二产靠开矿挖沙,三产靠吃山吃水。现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了,农作物用的多是有机肥、绿色农药。“傻大黑粗”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该退的退、该搬的搬、该转的转,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山美水净让生态旅游红红火火,游客络绎不绝,服务业链条不断延伸。大家说,正是好生态“长”出了好作物,好风景“养”出了好产业。

  日子更美了。随着生态保护持续加强,水源区群众不仅生计没有受到影响,而且收入稳步增加,生活不断改善。在城镇,绿树碧水与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相辉映;在乡村,青山溪流同宽敞整洁的道路街巷相依偎。农民住上结实美观的房子,用上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有了净水净厨净厕,幸福和喜悦写在脸上。好日子让大家更加爱山爱水爱家乡,也更加充满创造美好未来的激情和动力。干部群众纷纷感慨:“没有南水北调,就没有水源区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

  水源区生态保护,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守住山头、管好斧头、护好源头,把建生态与抓发展、保水质和奔小康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水源区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是全面提升理念。水源区抓生态保护,首先把鼓点敲在提升理念、转变观念上。一方面,自上而下反复强调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抓,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入碧水中”的政绩观,增强大保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另一方面,围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组织参观生态建设典型,宣讲生态经济原理,引导党员、干部算综合账、长远账,不断营造“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家园”的浓厚氛围。对于《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很多地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形式多角度深入宣传。持续的思想引导和政策激励,使干部群众逐步加深了对南水北调意义的认识,逐步树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一些基层干部说,过去认为生态保护是发展的“紧箍咒”,保水质与保民生像是解不开的“死疙瘩”,现在观念一转变,感觉就像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汉江边“解放军青年林”的人行道上,连荫的树木每隔几棵就挂有环保科普指示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不时吸引着年轻父母给孩子讲解环保知识。

  二是全域统筹规划。水源区生态保护自始至终在国家层面组织指导下进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11个有关部门和豫鄂陕3省组成联席会议,围绕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整体统筹,从全局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对水源区生态保护作出战略部署,之后连续制定《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既明确水源区生态保护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又将水源区生态保护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盘子统筹考虑、一体实施。3省分别出台相关法规,有关市县配套制定实施方案,提出针对性强的举措要求。全流域、全区域、全链条的规划,为水源区生态保护绘就了实施蓝图,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稳妥安置移民。水源区生态保护,移民安置是关键一环。早在1958年,为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河南、湖北就有近50万群众扶老携幼、告别故土。半个多世纪后,为了中线工程调水,河南、湖北又分别有16.6万人、18.2万人移民。这次移民,两省坚持以人为本,既在搬得出、稳得住上动脑筋,又在能发展、可致富上下功夫。先是在摸清底数、反复动员的基础上,建立“省级政府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实行“内安原地后靠”、“外迁不出省”,尽可能拿出好地方、好土地、好政策,确保移民搬迁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移民搬迁后,当地党委和政府出台多项帮扶优惠政策,制定安稳致富规划,把移民后续帮扶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上万名基层干部在移民安置中操心操劳,有的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由于工作方案做得细,搬迁安置和致富发展衔接得好,移民工程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实现“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移民群众迅速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人均居住面积翻了近一番,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倍左右,大家由衷感谢党的移民政策,迸发出保护库区生态的强大正能量。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