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琼侨纪事》: 慊慊思归恋故乡

[娱乐] 时间:2024-04-29 19:42:3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23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琼侨纪事》: 慊慊思归恋故乡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海南是海南我国著名侨乡之一。琼籍海外华侨华人在他们所奋斗的周刊地方,书写了一篇篇辉煌。琼侨慊慊近日,纪事中国侨联原副主席林明江编著的思归新书《琼侨纪事》问世。从书名即可看出,恋故这是海南一部和琼籍海外华侨华人有关的著述。

该书分为上下两册,周刊页码有1200余,琼侨慊慊记述了分布在东南亚、纪事美洲、思归澳洲、恋故欧洲等世界各地的海南数百名华人华侨的故事。

为何要编著这样一本内容详尽的周刊书籍,在编著的琼侨慊慊背后又有哪些故事?海南日报记者对林明江进行了专访。

《琼侨纪事》书影。

琼侨对家乡贡献良多

记者:《琼侨纪事》中详细记录了许多华侨的故事,您是出于什么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谋划编著这部书的?

林明江:截至2008年,琼籍海外华侨华人达到340万人,分布在世界47个国家。其中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有近290万人,占85%以上。世界各国琼籍新移民主要是中南半岛的华人再移民,以及留学定居,技术、投资移民至北美、欧洲、澳洲的同胞。

琼籍华侨华人移入住在国较晚,早期社会地位较低。但琼侨重视子女教育,艰苦创业,不断涌现出一批商界成功人士和政界名人。虽然生活在异乡,他们获得成功后却没有忘记祖国,对祖籍国与故乡亦贡献良多,早期形成的海口市骑楼老街和文昌市文南老街、铺前骑楼老街,都是他们标志性的杰作。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作物的种植基地,比如引种橡胶、咖啡、胡椒、斑兰等作物,也与华侨华人冒险引种密切相关。一批学校、医院、道路等侨乡基础设施建设,都留着他们的义举与足迹。

文昌市铺前镇骑楼老街。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我曾长期在侨联工作,对海外华人华侨有着很深的感情,对他们的事迹也掌握了一定的材料。

我认为,琼籍华侨华人的历史贡献,应该载入海南发展的史册。虽然已有很多专著和文章介绍琼籍侨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殊贡献,但至今没有一部全省性的系统的华侨华人史著作问世,也没有建成华侨博物馆,华侨华人历史文物有丧失的危机。2018年底我从北京回到海口居住,更盼望侨史著作尽快面世,但也感到有拖延或难以完成的可能,于是萌生了补救措施,编写一部百科式的涉及全球琼侨的资料性著作,定名为《琼侨纪事》。

多渠道搜集琼侨史料

记者:这么多的琼籍华人华侨故事,您是怎么收集到的?

林明江:《琼侨纪事》全书编为12篇:一、琼侨纪事;二、琼侨在新加坡;三、琼侨在越南;四、琼侨在马来西亚;五、琼侨在泰国;六、琼侨在印尼、文莱;七、琼侨在柬埔寨、老挝;八、琼侨在日本、缅甸、中东;九、琼侨在美洲;十、琼侨在澳洲;十一、琼侨在欧洲、非洲;十二、琼籍归侨名人、华侨老宅与华侨农场。

我是归国华侨,祖孙三代都侨居过海外,还出访过40多个国家,7次参加世界海南乡团大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侨史资源。

在这个基础上,我也多次和同是华侨的朋友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取材料,又和华人华侨的后人建立联系,详细了解他们的故事。华人华侨在当地出版的特刊、会刊等杂志,也记录了一定的历史过程。省内市县编写的人物志,则是从家乡的角度,还原了他们的故事。

此外,我还多次到实地考察,比如印尼华侨蔡家森兄弟修建的“侨乡第一宅”——琼海蔡家宅、以泰国壁画与中西建筑风格著称的文昌韩家宅、建有教堂的海口灵山福同村钟家大院,以及长期雄踞海口第一楼的骑楼老街“五层楼”等等。

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蔡家宅。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有些老宅现在保护得还不错,比如蔡家宅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岭南民宅的气派,又融合南洋建筑的特色,在周围的一片民居当中鹤立鸡群。也有些老宅需要修缮保护,比如韩家宅墙壁上珍贵的壁画因保护不当而潮湿霉变,绿色的苔藓浸染着壁画,精彩的画面变得斑驳。如果任其发展,那就会丧失一部分艺术价值。

不过这本书记录的华人华侨也并不完全。关于琼籍工商界、文化界、政界名人和归侨名人,尚有很多知名人士,还有一些海外社团,由于缺乏资料,又缺乏条件再次出国搜集,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侨领没能回乡接受采访,只好根据前些年掌握的资料编写。还有一些国家如巴拿马、牙买加、意大利、韩国、菲律宾等国也有琼侨居住,但人数很少,掌握资料有限,也不能写进书中,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琼侨对住在国有贡献

记者:《琼侨纪事》一书分为多个章节讲述海外华人华侨的故事,能给读者举几个例子吗?

林明江:琼籍华人华侨在外国奋斗取得成功后,对住在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充分肯定。

现在的新加坡有条老街名为绍经路(Cheow Keng Road),是以当年一位海南籍殷商王绍经先生的名字命名的。1884年初夏,24岁的王绍经辞别了妻儿老小,踏上南下星洲的征程。历经10多个昼夜的艰难险阻,终于抵达新加坡,步入人生征途中的新天地。

初到新加坡,王绍经不辞劳累,靠挑卖包槟榔食用的蒌叶为生。他靠着一双脚板和一副肩膀,挑着货郎担,走遍新加坡的“山芭”,将从村民那里收购来的蒌叶,一担担卖给槟榔摊的马来人。稍有积蓄以后,便以200元为资本与人合作布伞生意,有了一定的收入。

生意渐有起色后,王绍经又到马来亚的柔佛州和印尼的山区一带开设土杂货店,收购各种山货、皮货运往新加坡和运回海南岛贩卖作制鞋原料。王绍经还与几位同乡合伙代理贩卖煤油生意,并且越做越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王绍经已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有条件拓展其产业,他看准投资房地产有发展前途,在新加坡、马来亚一带购买土地、购置橡胶园和房产,很快就在新加坡拥有20多间店铺。就在这个时期,王绍经买旧铺建新屋,形成了一条街,称为“绍经街”。

之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与他热心公益的义举有关,比如他发起并创办了新加坡育英学校、兴建学校礼堂等。在20世纪20年代,新马一带的华侨华人中,流传着“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的顺口溜,这都说明了绍经先生的成功和贡献。

又比如誉称泰国的“百货大王”郑有英,出生于文昌市铺前镇林梧管区坡上村,是泰国侨领,曾任泰国中华总商会名誉顾问。二战后,他在泰京创设中央贸易公司。1955年在泰京三皇府建造“汉生公大厦”纪念其前清秀才的父亲郑汉生。1958年在耀华力路创设中央贸易公司第二分行。同年又在三皇总行隔邻自建大厦。1966年6月在是隆路兴工建造中央洋行总行9层大厦1座,成为泰京百货公司之巨。郑有英热心赞助慈善福利和教育事业,曾荣获泰皇御赐勋章。

如今的马来西亚关丹市,还有黄亚养路,泰国的“人造花大王”欧宗清、“钟表大王”吴多禄兄弟以及一批政要名人、社团领袖等,无不体现着琼籍华人华侨对住在国的贡献。我也希望能通过《琼侨纪事》一书,记录下这些华人华侨的过往,作为人们了解海南华侨文化的一部资料,让更多人熟悉曾经的他们。(刘梦晓)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