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文化周刊 | 走进“三斋园” 正文

文化周刊 | 走进“三斋园”

[娱乐] 时间:2024-04-18 16:49:1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68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走进“三斋园”

■ 赵承宁

有一句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三斋园今年夏末的文化一天下午,我走进“三斋园”后,周刊走进对这句俗语蕴含的三斋园道理深信不疑。

东方市区琼西南路有一条无名小巷,文化偏于巷内一隅,周刊走进巷里有一座叫“三斋园”的三斋园民间博物馆。它虽然位于鲜为人知的文化小巷里弄,但其名声已不胫而走,周刊走进传播东方之外。三斋园近十多年来,文化这座“三斋园”成为了各地根雕、周刊走进石雕艺术行家和市内根石技艺爱好者光顾的三斋园艺术沙龙。

“三斋园”博物馆楼高3层,文化整座楼外部装饰古朴典雅。周刊走进馆内分设根宝斋、石宝斋、墨宝斋3个展厅,每个展厅,面积不是很大,也就只有50平方米左右。楼院围墙的栏杆下面,排列着错落有致且形态各异的花岗岩石,几乎每块岩石上都有精美的雕刻,内容多是些富有哲理的名言。在靠近楼院围墙大门两旁,置放着两块一米多高的花岗岩石。其中的一块石头上刻凿着醒目的三个大字:“三斋园”,另一块刻凿着“观海听涛”四个大字。两块花岗岩石上的书法、刻凿都是博物馆的创办者钟振中先生一人所为。我用心欣赏一幅幅岗石立体艺术品时,唤起了我尘封已久的审美情趣,使我获得了一种久违的艺术享受。

改革开放以来,东方市的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而标志其文化艺术成就的,除了全市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学校、图书馆、新华书店、市博物馆、“三月三”文化广场、艺术团等机构与场所之外,民间中的高雅根雕艺术品成为东方稀罕的一族。而钟老先生的民间博物馆“三斋园”的出现,填补了东方根石雕刻艺术的缺憾。“三斋园”虽然不能与敦煌、云岗、龙门等艺术殿堂相比,但“三斋园”是钟老先生凭一己之力、自掏腰包,耗费了多半辈子的心血打造出来的东方第一家民间根石艺术博物馆,其艺术作品的用材大都来自本土,其艺术造诣已经远超普通民间艺人之手。尤其是当我想到钟老先生三十年来对雕刻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艰苦磨砺,我对他油然而生一种由衷的敬仰之情。

上世纪70年代中末期,钟振中先生读中学时,就喜欢上了书法、绘画。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美术学院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国画大师到东方采风写生之余看望弟子游桂光,恰巧钟振中和游桂光是“发小”,当时钟振中也在场,很有幸地聆听了两位岭南国画大师对绘画艺术基本功的启迪以及对根雕作品的点评,使他受益匪浅。东方是花梨之乡,钟振中生于斯长于斯。环境的熏陶、造就,使钟振中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开始把目光转向对根雕艺术的钻研与雕刻。

根宝斋设在楼馆东面一楼大厅,当我迈入大厅,只见整个大厅灯火通明,熠熠生辉。厅内三面靠墙的地方排列着各式各样的玻璃展柜。柜里近百件的根雕艺术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些雕刻艺术作品,有的是面善慈祥的老寿星人物雕刻;有的是展翅凌飞的大鹏雕刻、还有的是破浪远航的帆船雕刻……凡此种种,诸多作品大都师法自然,因势像形,各具形态,让人们从形态上产生认知感,又能让人们获得欣赏艺术美而带来的享受。

钟老先生历经数十年的磨砺,终成正果。2007年,在全国第11届根艺石艺精品展览会上,钟老先生选送的花梨根雕作品《中华瑰宝》《讴歌鼓舞乐升平》和《奔飞》分别荣获了全国根艺作品的金、银、铜3个奖项。其中《中华瑰宝》,同时荣获了“刘开渠根艺奖”的金奖。

我在根宝斋里不知不觉呆了近3个小时,看着天色渐晚,我匆匆忙忙地浏览了石宝斋和书画斋。石宝斋和书画斋里的很多作品,我说不出其道道,但我得到的总体印象是,钟老先生能把形状各异的石头刻凿巧作,赋予艺术的内涵,足见他的刻凿手法已达到娴熟入化的境界。从钟老先生的石头刻凿作品中,我隐隐看出他艺术思想深处那种天人合一的人性的光辉。我和钟老先生道别后,走在那条无名小巷里,尽管离“三斋园”渐走且远,可我似乎还可以闻到“三宝斋”这"坛东方甘醇的美酒断断续续飘来的一缕缕清香,它着实让我回味无穷。(赵承宁)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