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陶振华:牧民的引路人 正文

陶振华:牧民的引路人

[百科] 时间:2024-04-29 06:14: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47次

陶振华出生于山西永济,陶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华牧在青海剿过匪,1956年转业到青海,引路从此便扎根了。陶振

1974年7月,华牧陶振华接任玛沁县雪山公社书记、引路革委会主任。陶振1975年5月1日,华牧经陶振华和雪山乡干部一年多的引路前期走访调研、实地踏勘测量、陶振工程规划预算、华牧筑路建材筹备,引路东雪公路在东倾沟公社东柯河村科角沟(当时的陶振地名)正式开工。

1978年10月1日,华牧历经三年半艰苦卓绝的引路施工,东雪公路胜利竣工,《青海日报》刊发了这一消息,通告全省——玛沁县九个公社实现社社通公路。

40多年前,当陶振华第一次踏上东雪公路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季节,有近10公里路,齐腰深的积雪、60度角的陡坡,更容不得两人并肩。一路磕磕绊绊,人牵着马,马拉着人。同行的牧民告诉他,每年都有牛羊跌入深谷、人掉落山下的事也时有发生,若是家中有危重病人,除了祈福,便只能等死了。也许就在那一刻,陶振华立志——一定要在这雪冠群峰的绝地——筑出一条通天的大道。

此后一年多时间,陶振华带着公社全体干部,分组走访辖区牧民,详尽了解家庭人口及收入状况、生产生活情况、牲畜规模和养殖情况、草场资源及冬季牧草储备情况、预防灾害和自救措施情况,并一一登记造册。

1974年夏天,雪山公社党支部先后两次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摸清了家底,有了翔实的数据基础,可以有的放矢了,表决现场群情激奋,陶振华的修路计划获得一致通过。

1975年5月1日,东雪公路正式开工。这一天对筑路队的40多名队员而言,的确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从这天起,他们要放下手中的牧鞭,抡起铁锹和十字镐,甩起衣袖大干一番——这是他们的父辈从未干过的事业;因为从这天起,他们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牧民了,而是一群穿着藏袍开山凿路的筑路队员;因为从这天起,他们将在祖祖辈辈游牧的雪山脚下开出一条路。

这是一场血肉之躯面对岩石峭壁的战役,陶振华率领着这支用坚毅和顽强武装起来的队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坎坷。

筑路土石方量大,工具耗损严重,他们只能勒紧裤腰带,用自己的口粮来换取;架桥和修涵洞需要大量水泥,他们就自建石灰窑,从大山里背下能烧出石灰的石头,烧成后用石灰换取水泥;缺少炸药,当过工兵的陶振华,就用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土方子,指导牧民反复试验,终于在寂静的草原上,第一次燃响了土炸药欢快的爆破声;为了开山,他们悬挂在九牛峡谷垂直的崖壁上,用钢钎凿出一个个炮眼,和着炸药的轰鸣,一块块碎裂的顽石分崩离析,跌落山谷。

这是一场用体温对抗冰天雪地的战役,为运送架桥的圆木,筑路队员只能等冬天河水结冰后,七人一组,绑着臧建文发明的脚齿,三天一个来回,往返拉运圆木,500立方米木料,整整拉运了一个冬天。

这些年轻的筑路队员们,在山坡背风处睡觉,用融化的雪水就炒面。白天,他们是切木曲河的纤夫;晚上,他们是切木曲林场的伐木者。

这些年轻的筑路队员们,他们咽下一口烈酒,吼叫着扑通跳入冰冷刺骨的阳柯河,扎下木桩,架起桥墩,让5座简易木桥,一座座横跨在东柯河、阳柯河、阴柯河上。

就这样,在没有任何专业技术指导、没有任何防护装备的情况下,陶振华带领这支队伍,凿通了1976年深秋的九牛峡谷,架起了1977年隆冬的阳柯河木桥,伴着劳作的号子度过了1978年的春节。

1978年5月,一辆插满红旗,喷涂着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人民公社车徽的青海湖卡车,沿着已经修好的52公里山路驶进雪山,缓缓停在曲格那草滩阳光明媚的原野上。闻讯后的老人、妇女、孩子,从四面八方赶来,把车子团团围住,笑着,跳着,啧啧称赞着,轻轻抚摸着车体,用无以言述的情感,迎接这雪山深处有史以来的第一辆汽车!

站在驾驶室的踏板上,陶振华高喊道:同志们,社员们,通向雪山公社的路,只剩下最后五公里了,咱们再加把劲儿,一定要在年底,把咱们公社的第一辆车,开到公社的大门口!

最后5个月,雪山公社的筑路队伍在不断扩大,背土的孩子,搬石头的妇女加入其中,涓滴汇聚在这股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洪流中。

1978年10月1日,历经1278个日日夜夜,东雪公路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在没有鞭炮、没有鲜花的通车典礼上,陶振华和雪山公社的干部群众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彻夜不息。

2014年3月10日,陶振华辞世,闻听讯息,雪山乡的牧民自发为陶振华书记诵经祈福,悼念这位草原牧人心中的英雄,他们自愿捐款2.5万元为陶振华书记铸像,他们要永远留住——这位牧民的引路人,东雪公路的奠基者。

(张晓英整理)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