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袁隆平与海南:“稻田追梦”50年 正文

袁隆平与海南:“稻田追梦”50年

[焦点] 时间:2024-04-29 10:05:5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68次

原标题:袁隆平与海南:“稻田追梦”50年

2004年4月2日,稻田追梦袁隆平在三亚工作。袁隆图片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新海南客户端、平海南海网、南年南国都市报记者 谭琦/文

一片片金黄的稻田追梦稻田,翻金浪,袁隆溢清香,平海做过“禾下乘凉”梦的南年那位国士,却永远离开了我们。稻田追梦

“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袁隆”这是平海袁隆平于2020年12月在三亚提出的最新攻关目标,这个“海南课题”在海口、南年三亚、稻田追梦临高、袁隆定安、平海乐东设置了6个示范试验点,他期待着海南这批杂交稻的丰收,能打响刷新杂交水稻产量记录的“第一炮”。

5月9日,三亚水稻国家公园试验的“超优千号”平均亩产1004.83公斤,比设计预测亩产量900公斤多了100余公斤。“我们把这个数据告诉在病房中的袁老,他特别高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曹兵记得,他十多天前将早稻亩产的数据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传送给袁隆平,得到了“再接再厉”的鼓励,这让他信心满满。“如果晚稻产量达到600公斤,那么一亩地一年产量3000斤目标就能实现。”电话那头的曹兵沉默了几秒钟,原本激昂的声音低了下来,“可惜我无法再向袁老汇报其他基地的进展。”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在袁隆平91年的生命中,有过半的时间是在南繁事业中度过,他从偶遇一株“野败”开始,与海南结缘近半个世纪,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南繁育种人“稻田追梦”。

2004年4月2日,袁隆平在三亚工作。图片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病床上,他每天关心天气和温度对杂交稻的影响

今年1月15日,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袁隆平通过视频致辞,这是他在海南参加公开活动时留下的最近影像。“海南是我的福地,杂交水稻成功的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超级稻有三分之一的工程量是在海南完成的。”袁隆平曾经在多个场合公开地表达着他对海南的情感。

自1968年以来,50多年间,袁隆平几乎每年都会到三亚开展南繁育种工作,有两年没来是因为去了国际水稻研究所工作。一直到今年年初,袁隆平仍然坚持在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2020年12月,尽管家人和同事都在为袁隆平的身体状况担忧时,他还是决定要到三亚的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刚到三亚,袁隆平就组织召开了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为攻关落实具体的任务。

2004年4月2日,袁隆平在三亚工作。图片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袁隆平在三亚的住房就在南繁基地边上的筒子楼里,院子外就是南繁育种基地试验田。身体好的时候,袁隆平总是闲不住,天天往地里跑,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这次来到三亚,因腿脚不便,袁隆平虽然没有下田,但一有空就坐在显微镜前,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每天吃饭、散步、临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回忆道,袁隆平入院后,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天气和温度的情况。

有一次,护士回答袁隆平气温28摄氏度,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海南种植的很多优质的稻米品种都是袁老团队选育的,很多本土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也受过袁老的指导和教诲。”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柯用春曾担任三亚南繁科学院院长,因工作常与袁隆平打交道。在他的眼中,袁隆平对科研十分执着。

2017年,在袁隆平的发起下,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在三亚举办。“我记得在论坛开幕的前一天,中午1点多接到袁老,下午再去拜访时,他已经下地去看水稻了,我们只能在田间汇报筹备情况。”柯用春说,袁隆平作为论坛的发起人,对筹办环节全程把关,连申报的材料都自己写。在论坛上,袁隆平上台做了主题报告,不久前因肺部感染刚有所好转的袁隆平忽略了主办方为他安排的座椅,37页的PPT用了20分钟,全程站着说完,讲到最后有些许气喘。伴随观众持久的掌声,袁隆平缓缓走下台,包括柯用春在内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2004年4月2日,袁隆平在三亚工作。图片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每一位南繁人都记得他的话: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他就像一颗种子,将“禾下乘凉梦”和“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种在田里,用汗水和时间默默浇灌耕耘,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南繁人。如今,在袁隆平的身后,一代代的科学家,已经逐渐担当起振兴中国种业的重担。

“袁老师经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师李建武是袁隆平团队最年轻的成员,下田是袁隆平对年轻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辈子的追求。“在袁老那里,你根本不会觉得年龄大了干不动,总是充满活力。”曹兵记忆里的袁隆平是有魄力的人,总是喜欢自己给目标“加码”。

“从单产800公斤到900公斤,再到1000公斤再到双季1500公斤,他笑着与时间赛跑,每次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曹兵总是在工作上寻求袁隆平的帮助,总是有求必应。作为海南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课题承担者,曹兵一直记得袁隆平说的一句话:“希望你们能够创造纪录,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曹兵有信心做好。

“袁老对待科研的这种一股脑的钻研劲儿,也是我们不断实现突破的信心。”在柯用春的印象中,袁隆平不喜欢“空谈”。“他喜欢在田地里探讨,给我们提建议,并将制定详细的目标。”柯用春与袁隆平谈论最多的,还是繁育更高产的水稻技术,他执着于第三代杂交稻(海水稻)技术,提升水稻产量。

“袁老希望早日完成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以及耐盐碱水稻实现大面积推广。”柯用春深受鼓舞,他也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实现突破,加快推进三亚“南繁硅谷”建设。

当下,海南正在积极推进“南繁硅谷”建设,围绕“种子创新策源地、种业高质量发展引擎、全球交流合作新平台、制度集成创新先行区”的四个战略定位,计划十年内在“一城、两地、三园”的空间格局上,以农作物为主向作物、畜禽、水产种业多领域协同发展的领域,提升创新能力、改善基地条件、优化种业服务、构建产业体系。

袁隆平在三亚与同行交谈。图片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最美好的记忆,是他在海南发现了“野败”

“我去过全世界很多地方,发现最美的地方还是三亚。”袁隆平患有气喘,每次一下飞机,他总要深吸一口气。“感觉精神抖擞,气也不喘了。”2002年,三亚市授予袁隆平“荣誉市民”称号;2003年,袁隆平被聘为海南省政府高级科技顾问;2014年,袁隆平担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客座教授。

“我在海南从事杂交水稻研究50多年,我已经把自己当作一个海南人。”心怀着对三亚的热爱,袁隆平还为三亚命名了“美丽三亚,浪漫天涯”“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的中英文城市名片。吃椰子、打排球、和孙女在三亚湾玩水、背着手逛农贸市场、买几十元一件的格子衬衫⋯⋯在稻田之外,袁隆平也在享受三亚的慢生活。

袁隆平深爱着海南,这片土地也不断地回馈他科研的收获。从发现第一株野生雄性不育稻的“野败”,到杂交水稻三系法配套成功,到杂交水稻两系法闯关成功,再到第三代杂交水稻走上国际舞台,利用三亚的独特气候优势,袁隆平率领团队不断刷新水稻单产的世界纪录。

说起袁隆平与海南的缘分,第一反应都是“野败”。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帷幕。而袁隆平第一次踏上海南的土地,是发生在发现“野败”之前。

“1968年第一次来到三亚育种,那时候三亚只有一条街,中间是柏油路两边是沙土。”袁隆平在《中国南繁60年》一书中回忆道,南繁初期,他们到海南单程一趟就要一周时间,票紧张的时候得连续站上好几天才能到,腿都站肿胀了,好几天缓不过劲来。

吸引袁隆平的是三亚的天气,冬天温暖的气候适合与“时间赛跑”,追回内地因寒冷不能繁育而白白流失的时间。南红农场条件艰苦,住的还是茅草屋,连睡觉的床都没有。为了抵御海南的蚊子,袁隆平还用盖稻秧的薄膜把全身裹严,谁料到,薄膜防蚊却不透气,一夜之间捂出了一层更痒的痱子。

“袁老还会手绘图画,给大家讲什么是杂交育种,什么是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南红农场原技术员冯克珊记得,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袁隆平每天晚上从田间回来,还会点着煤油灯看书,有时候裤腿都没放下来。

海南这片土地没有亏待这位不畏艰苦的年轻人,用温暖的“怀抱”加速水稻的繁育速度,还为袁隆平提供了突破杂交水稻的“研究密码”。

1970年11月,正是野生稻抽穗扬花的时节,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来到野生稻最集中的海南,在冯克珊的带路下,在南红农场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大约两百平方米的野生稻中,发现了三株稻穗花药异常。正在北京开会的袁隆平接到电报立即赶到三亚,确认这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

“随后我们以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种,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三系杂交稻的研究,连接起袁隆平与海南半世纪的情缘,也让他把三亚当成第二故乡。

市民自发前来基地献花。记者 刘丽萍 摄

后记

在许多人眼里,某种程度上,袁隆平等于丰衣足食。

其实,在更多时候,他愿意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今天,无数人承接他的“禾下乘凉梦”和“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想,奋斗在路上,沿途升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对他的怀念。(谭琦)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