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北京再发PM2.5源解析结果,本地污染源减少

[娱乐] 时间:2024-04-28 15:03:1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33次

原标题:时隔三年北京再发PM2.5源解析结果,时隔少本地污染源减少

9月6日上午,年北2021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在京举行。京再解析结果时隔三年,源源减北京市第三次发布PM2.5源解析报告。本地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介绍,污染根据最新的时隔少PM2.5源解析结果,北京市现阶段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六成,年北区域传输占四成。京再解析结果本地排放中移动源占比(46%)仍最大,源源减生活源占比(16%)凸显并成为第二大源。本地相较上一轮源解析结果,污染本地排放中各类源绝对量实现“瘦身”,时隔少区域传输对北京市影响增加近一成,年北且随着污染级别增大占比上升,京再解析结果重污染日区域传输占比超过六成。

从本地排放来看,移动源还是本地污染“大户”。研究主要结论表明,现阶段北京市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近六成,其中移动源、生活源、扬尘源、工业源和燃煤源分担率分别为46%、16%、11%、10%和3%,农业及自然本底等其他源约14%。移动源中柴油车与汽油车占比较大;生活源中溶剂使用和汽修等服务业贡献突出;扬尘源主要以道路扬尘和施工扬尘为主;工业源中石油化工、水泥建材等行业占比较大。

区域传输占四成,以东南、西南传输通道为主,重污染日区域传输占比超过六成。现阶段北京市PM2.5主要来源中区域传输超四成,以东南、西南传输通道为主,且随着污染级别的增大,区域传输分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重污染日(PM2.5日均浓度>150微克/立方米)区域传输平均占比超过六成。

但通过对比两轮源解析结果:本地源绝对量实现“瘦身”,区域传输分担率增加近一成。

北京曾在2014年和2018年两次发布PM2.5的来源解析报告。进行大气来源解析,是科学施策的基础。通过两轮源解析,随着大气治理不断深入,北京大气污染来源确实发生了变化。刘保献表示,从最新的源解析结果来看,未来的大气污染治理,更多需要区域联防联治和社会共治。

北京市第三轮PM2.5源解析结果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本地排放主要来源类型保持不变,各类源绝对贡献量实现“瘦身”。和上一轮相比,现阶段PM2.5本地排放主要来源类型保持不变,仍然是移动源、生活源、扬尘源和工业源,累计占比为83%。经过三年大幅减排,PM2.5本地排放源中,各类源的绝对量均大幅下降,实现“瘦身”。与2017年相比,扬尘源降幅最大,其次是工业源和移动源。

二是本地排放中移动源占比仍独大,生活源占比凸显。总量实现“瘦身”的情况下,本地排放各类源相对构成比例略有变化。其中,移动源占比(46%)依然最高,因排放基数大,移动源在全年不同时段和空间范围内均是本地大气PM2.5第一大来源,这与世界发达城市特征相似。生活源占比凸显,成为第二大来源。随着能源、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包括支撑城市刚性运转、服务业和涉及居民生活排放在内的生活源进一步凸显,呈现出特大型都市的典型污染特征。

三是区域传输影响增加近一成,重污染日超六成。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与本地排放“四六开”,分担率分别为42%和58%。区域传输分担率较2017年上升约一成。在重污染日,区域传输分担率达到64%±8%,是全年平均传输水平的1.5倍,表明区域协同减排是下一阶段空气改善的关键。

四是PM2.5中二次粒子占比上升,来源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特征。从PM2.5组分看,各组分浓度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构成占比变化有所不同。其中,一次排放相关的元素碳、地壳物质等占比明显下降,而有机物、硝酸盐等二次粒子占比有所上升,这反映了现阶段NOx、VOCs等气态前体物的协同控制愈发关键。从时间尺度看,区域传输与本地排放占比结果随季节有所变化,其中东南通道传输及本地移动源在全年均属于最重要的来源。

根据此次研究结果,专家建议:

一是应继续强化对本地排放中移动源(特别是柴油车)、生活源、扬尘源和工业源的精细化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建立长期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加强重污染期间应急联动;三是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以VOCs和NOx协同减排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四是持续加强科技支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科技治污、精准治污能力。

专家认为此次源解析方法科学、技术路线领先、数据详实可靠、结论可信。

长期以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持续组织开展颗粒物监测、研究和来源解析等工作。2013年开展、2014年发布首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2017年开展、2018年发布第二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为制定和实施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8-2020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0年-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结合业务工作开展专题研究,完成了“北京市现阶段大气PM2.5精细化来源解析”研究工作,得出了北京市第三轮PM2.5主要来源结论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相对上一轮的源解析,本轮研究在技术方法和手段、基础数据量及解析结果的精细化程度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专家咨询会、论证会等不同方式对源解析的技术路线、数据来源、结论等进行了论证,吸收了国内外源解析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与技术方法,郝吉明等多位院士多次参加论证工作。专家们一致认为此次源解析综合技术路线精细化程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数据详实可靠、结论可信。

背景

本市上一轮PM2.5源解析于2018年发布,结果显示,区域传输约占34%±8%,本地排放占66%±8%。在本地排放贡献中,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面源、为主要来源,分别占45%、16%、12%和12%,农业及自然源等其他排放约占PM2.5的12%,燃煤源(3%)退出主要来源行列。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