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京城长城保护员已近五百人 正文

京城长城保护员已近五百人

[时尚] 时间:2024-04-26 02:19: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68次

原标题:京城长城保护员已近五百人

劝阻游客攀爬非开放段长城,京城近百及时汇报险情为长城保护提供一手资料,长城在石塘路城堡发现“左輔雄關”石匾额,保护保护明代“竹节炮”…… 2019年,员已北京市建立长城保护员队伍,京城近百逐步实现长城重点点段全天巡查、长城一般点段定期巡查、保护出险点段快速处置、员已未开放长城科学管控的京城近百遗产保护网络。截至2022年6月,长城北京市长城保护员队伍已达488人。保护四年的员已实践证明,基层保护员已成为长城文保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京城近百力量。近日,长城北京青年报记者跟访了两位长城保护员,保护记录了他们日常的工作状态。

对城墙上的“文字砖”如数家珍

跟访人物:长城保护员张连生

跟访地点:密云区北沟村

密云区大城子镇北沟村,地处北京市东北部,距离市区约130公里,当地连绵起伏的墙子路长城波澜壮阔,知名度虽不及八达岭和慕田峪,却别有一番韵味和野趣。

近日,记者跟随长城保护员张连生,从北沟村出发步行约半小时,便到达著名的墙子路“V字”长城。为避免踩踏长城本体,张连生尽量选择城墙下的小道,但几天不走小路便被杂草掩藏,他用随身携带的镰刀披荆斩棘、开路攀爬。面对崎岖陡险的山间小道,张连生却如履平地、又快又稳,不一会儿便将记者远远甩在身后。

记者攀爬至“V字”长城一端的敌楼脚下,张连生正用手机拍摄记录,并随时将长城照片上传至“密云长城保护员工作群”。

“这段长城上存在一些文字砖,是珍贵的历史信息!”张连生指着青砖上的“河间营”“万历……”等字样说,在他巡查的长城点段中,存在多处文字砖遗迹,他都能如数家珍,熟知每一块砖的位置。

完成了敌楼上的拍摄,张连生准备巡查“V字”长城底端。下山的路近乎笔直,惊险陡峭。张连生贴着城墙行走,双手不时拖拽沿途灌木,四肢配合从而保持平衡。下到“V字”底端时,张连生携带的布口袋,已经装进10只饮料瓶,这些都是他在长城沿途捡拾的。

据张连生回忆,他2020年开始从事长城保护员工作,当时经常有游客攀爬未开放长城,他巡查一天捡到的饮料瓶、食品包装袋,能将盛化肥的编织袋塞得鼓鼓囊囊。随着密云区文物部门、大城子镇政府设立长城保护提示牌,以及在长城保护员的守护下,攀爬野长城的游人逐年减少,产出垃圾也不似从前那般繁多。

劝阻游人攀爬“野长城”,是长城保护员的重要工作。而每逢节假日,是北沟村3名长城保护员最忙碌的日子。张连生和同事要把守在登城的山口,对攀爬长城的游客进行劝阻。3人轮班值守,不敢有一刻松懈,但长城上依然会有游人出现。张连生发现,由于墙子路长城地处京冀交界,从河北那边登城的游人,他们很难及时发现。而长城巡查中的困难还不止这些。

“V字长城落差大且年久失修,但在我们巡查的点段中,这已经算是好走的。”张连生坦言,北沟村的3名长城保护员工作并不轻松,要共同巡查当地的37-75号敌楼,这段长城的距离有10多公里,而且是依山而建、连绵起伏、高低错落,实际巡查一遍需要徒步20多公里。因此他们只能分段巡查,每走一遍需要5-6天,每月巡查2-3次,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个别危险的点段,他们会结伴而行。

巡护长城不能走马观花,必须覆盖所有点位,认真细致的查访的确能发现问题。据张连生回忆,2021年的汛期雨水较大,他们巡查时发现有几处城墙出现局部坍塌,并及时向密云区文物管理所汇报。密云区文物管理所、大城子镇相关工作人员立即到现场开展调查,为保护长城争取了时间。

长城巡查不仅是一件苦差事,还存在一定危险。张连生介绍说,墙子路长城修筑于明代,墙体难免出现坍塌、砖石不免松动,他们在巡查时会格外当心。此外,夏天巡查遇到蛇是常事,人迹罕至的敌楼还容易遇到马蜂。

“我今年53岁,2020年刚开始巡查时,腿疼、膝盖疼,历经这三年,身体上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工作节奏。”张连生认为,长城是前辈留下的文化遗产,能感到国家对长城保护越来越重视,希望通过他和同伴的努力,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

摄影/本报记者 崔毅飞

发现并保护明代“竹节炮”

跟访人物:长城保护员刘俊雷

跟访点位:昌平区马刨泉村

顶着35℃的高温,刘俊雷背起60多斤重的铁炮,每走一二十米须休息片刻,跌跌撞撞、走走停停四个多小时,终将铁炮运护送下山……

7月19日,昌平区长城保护员刘俊雷,在马刨泉村附近的山梁处,发现了一门明代火炮,系昌平区发现的首例小型竹节炮,对研究古代城寨防御以及明代地方军事装备具有重要价值。

昌平区流村镇马刨泉村,地处深山区。今年42岁的刘俊雷,2018年受聘成为长城保护员,负责巡视马刨泉村周边的北齐长城。7月15日,刘俊雷没有巡查任务,便独自登山游玩,攀登至村西山梁上时,发现山地经雨水冲刷、形成一处隆起的金属物局部,其外形十分可疑,但因土石相互挤压,仅靠双手难以清理。

7月19日清晨,刘俊雷携带铁镐等工具,再次赶往现场,经过简单清理,一门铁炮慢慢浮现出来。这门铁炮造型古朴,炮管长50厘米,炮嘴口径15厘米,炮管上有3道箍节。

据刘俊雷回忆,这门铁炮并非平躺在地里,而是呈斜立状多半被埋,刚清理出来时表面粘满泥土,炮筒内灌满淤泥。四年的长城保护经验告诉他,这门铁炮并非出自近现代,他决定将其交给文物部门。

“上山容易下山难,何况还要负重60多斤的铁炮。”刘俊雷告诉北青报记者,他的体重是150斤,清洗之后的铁炮重58斤,在山上夹带着泥土,估计得有60多斤重。

刘俊雷将铁炮装进双肩背包,为节省体力,避免在山路上迂回,他在山林中寻找直线下山的路径,但“抄近道”实际并没有路,刘俊雷只能披荆斩棘,每走一二十米就要歇息3-5分钟,路程未半背包带却被坠断,他用绳子将背包重新捆扎,才勉强上路。

从上午11点开始下山,一路踉踉跄跄、走走停停,下午3点多终于到达山下。据北青报记者了解,马刨泉村村址海拔700米左右,刘俊雷发现铁炮的山梁海拔约1000米。

“回到家后感觉浑身酸软,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刘俊雷告诉北青报记者,7月19日白天气温高达35℃,他身背铁炮在山间徒步将近4公里,上山时携带7瓶550毫升装的矿泉水,下山后已全部喝光。当天下午,刘俊雷便将发现铁炮的情况,向流村镇的文物主管部门汇报。

7月20日上午,昌平区文物管理所、流村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来到马刨泉村,初步判断这门铁炮为明代竹节炮,保存相对完整,是昌平区发现的首例小型竹节炮,对研究古代城寨防御以及明代地方军事装备具有重要价值。当天下午,竹节炮被送至昌平区博物馆入库保管。鉴于刘俊雷表现出较高的文物保护意识,昌平区文物管理所将为其颁发荣誉证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张建博士介绍说,这门火炮的炮管上有三道“加强箍”,用来提高炮管强度,因其形似竹节,也被人们俗称为竹节炮。在明代,这类火炮被称为百子铳或一窝蜂炮,与虎蹲炮形制相似。

“得知这门铁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感觉自己没白受累,也非常有成就感!”刘俊雷坦言,他虽生在马刨泉村,但18岁便外出务工,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了解有限,2018年流村镇设立长城保护员,他回乡加入队伍,没想到家门口竟有这么多文物古迹。

本周,刘俊雷将再次上山,引导昌平区文物管理所、流村镇文物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发现竹节炮的点位进行实地考察。

摄影/魏晨鑫

背景

三条文化带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箭扣长城管理实践为保护线性遗产贡献中国经验、完成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方案、三山五园历史风貌保护进一步加强……7月25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召开之际,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近年来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稳步推进,凝练北京诸多文化遗产的三条文化带,擦亮了北京的历史文化的“金名片”。

长城文化带

开展长城保护工程100余项

近年来,长城文化带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以“遗产保护为核心、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为主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的北京长城保护新格局。自2000年至2021年底,北京共开展长城保护工程100余项。

在建立统筹机制方面,2019年4月,北京公布《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确定“一线五片多点”空间布局,带动区域文化和社会发展;2020年1月,印发《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进一步明确,统筹推进长城文化带建设,建设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打造国家级标志性工程。

加强文物本体保护的同时,文博工作者创新修缮思路。2016年6月,北京启动箭扣长城一期抢险修缮工程。截至目前,箭扣长城共开展四期抢险修缮工程,包括墙体3880余米,敌台22座,涉及资金4000余万元。2021年7月,在福州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八达岭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保护管理示范案例,以北京箭扣长城保护工程和八达岭遗产影响评估为代表的长城保护管理实践,为各国开展线性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经验”。

大运河文化带

八里桥保护修复已完成70%

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既是明清北京城连接西北部园林的纽带,也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方的大动脉,现在还连接着北京中心城与副中心。

目前,本市已完成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方案,推进项目立项、投资审议、现场施工等工作。同时推进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现场施工,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二次结构砌筑,已部分完成机电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通桥(八里桥),保护修复已完成70%。文化遗产测绘大系“古桥建筑与相关庙宇研究”正在进行招标比选工作。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规划金中都城遗址公园建设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以京西太行山脉和横亘其中、东南流经平原地区的永定河“一山一水”为基本骨架的宽带状文化区。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会同市园林绿化局,牵头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组有关各区和各部门,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生态涵养修复、内涵挖掘展示、文化项目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首先是三山五园地区历史风貌保护进一步加强。完成了颐和园福荫轩院、知春亭、画中游、须弥灵境等建筑群修缮工程,2018年9月底实现颐和园东宫门公交场站腾退,推动遗产整体环境风貌恢复提升。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展示水平不断提升。加大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抗日战争、“进京赶考”三大主题片区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力度,组织实施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卢沟桥宛平城保护修缮、长辛店二七大罢工旧址保护传承利用等文物保护工程和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对二七纪念馆、平西抗战纪念馆等革命纪念馆进行展陈提升。

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推动金中都城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开展历时两年的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工作,发掘面积达2900平方米,同时科学规划金中都城遗址公园建设。

本版文/本报记者 崔毅飞

图片来源/CFP(崔毅飞)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