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将地搁荒的农民不需浮皮潦草的温暖

[综合] 时间:2024-05-02 14:50:0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95次

  最近一个月来,将地农产品滞销的搁荒新闻开始在全国各地出现,与往年不同的需浮是,今年的皮潦滞销品种更多,除了蔬菜,温暖还有水果。将地而滞销的搁荒量,也格外大,需浮动辄数以万斤。皮潦不少农民开始选择摞荒出去打工。温暖央视《新闻周刊》则称:市长很忙,将地农民很慌。搁荒(11月11日《央视》)

  每年一出现卖菜难现象,需浮各地都会通过媒体或民间自发组织,皮潦开展不同形式的温暖“爱心菜”活动。甚至,面对最近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滞销现象,连市长们都亲自披挂上阵,振臂吆喝了。难怪网友调侃:最近杜甫不忙,最忙的是市长。这种爱心很宝贵,遗憾的是,爱心只能救一时之急,却不能阻止新的滞销潮到来。

  农产品滞销,因素多多。质量问题是其一。百姓买菜,除了关心价格,更关心蔬菜质量能否让人放心。比如,蔬菜有没有药物残留?水果有没有套药袋生长?在如今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大环境下,越发让人堵心、忧虑。蔬菜瓜果到底安不安全?从田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除了监管缺失,透明性不足,是百姓购买的重要掣肘。去年,重庆市武隆县沧沟乡十位瓜农集体开通微博,直播绿色西瓜长势,因为“眼见为实”,取得了很好效果。可惜的是,很多地方似乎得了“视盲”,没启发,不借鉴。另外,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农产品种植结构不合理;农民种植盲目跟风等等也是滞销的重要因素。

  抑制“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圈反复季节性出现,需要菜农的自身努力、市民的爱心奉献,甚至是市长的吆喝,但这些都是扬汤止沸。真正需要的,是政府如何从宏观上着眼长远,有效引导。比如,在极力稳定蔬菜市场、帮菜农寻找销路的同时,如何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调整农业内部产品结构?在让分散的农民应对市场变化时,怎样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有组织地做出联动反应?如何打破信息不对称、健全菜农保险机制等等。一市之长,可谓日理万机,案牍劳形,能有多少时间亲问民众诉求?而一个成熟的社会,如果政府主要领导事事出面,时时待命,乃至成为矛盾的焦点和关注的中心,更是不正常。无论市长卖西红柿、卖西瓜、卖大蒜,靠的是个人作用,不说是炫耀公权吧,最多也只是公权的价值体现,再有效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非进步,实倒退。

  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既振奋人心,也任重道远。而这个愿景的真正实现,更多还要仰仗广大农民,让这个“十年”成为农民的“幸福十年”。如果种田看不见收益甚至亏本,岂能不“宁可将地搁荒”?丢掉生存根本,如何实现收入“倍增”?幸福更是无稽之谈。“市长很忙,农民很慌”,读出其中的歉疚、无奈,以及农民对自我生存困境的无声呐喊,比什么都重要。而最重要的是,面对这样的呐喊,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一切浮皮潦草的温暖,都让人“很冷”。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