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河湟拓荒者赵充国 正文

河湟拓荒者赵充国

[探索] 时间:2024-04-27 21:31:1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94次

原标题:河湟拓荒者赵充国

1

公元前99年的河湟秋季的一天,长安未央宫的拓荒前殿里,汉武帝正在抚摸军士赵充国身上刚刚愈合的充国创伤。汉武帝细数了一遍,河湟仅在刚刚结束的拓荒这场战役中新伤口就有二十多处,武帝由衷地赞叹赵充国的充国勇猛。

天水市清水县赵充国墓园内的河湟赵充国塑像。张旻供图

这场战役的拓荒失利给汉武帝的冲击很大,汉武帝亲自推荐的充国年轻将士李陵因主帅李广利的指挥失误投降匈奴,这让他在群臣面前有失颜面。河湟有一位史官出于道义替李陵辩护,拓荒汉武帝就迁怒于这位史官,充国让这位史官受到了“宫刑”的河湟侮辱和摧残,这位史官就是拓荒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在这场战役中,充国军士赵充国不顾自身生死,带着100名壮士从匈奴的重重包围中突围,救出了主帅李广利,扭转了汉军全军覆没的局面。为此,汉武帝拜赵充国为中郎,擢升为车骑将军长吏。

27年后,当匈奴的十万铁骑南下到汉朝边界,汉宣帝派先帝的遗臣赵充国老将军率领4万人马北上屯守,匈奴单于得知汉军主帅是宿将赵充国,便引兵北归,自此匈奴遭遇雪灾、内战,势力虚弱,再也没有过南侵汉朝的大举动。

赵充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武将的典范之一,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百闻不如一见”“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两个与河湟地区有关的成语故事。

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西汉以声名吓退匈奴铁骑的李广和赵充国都是天水人,都被拜为后将军,他们二人还有一个相同之处:两人都处理过羌人事务。羌,在《说文解字》里被解释为“牧羊人”,也就是游牧者。汉朝初期,羌人活动地带还在天水以西地区,到了汉宣帝时期,羌人的势力退缩至兰州以西黄河流域、大通河、湟水流域和青海湖周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合与碰撞、吸引与排斥的漩涡就转移到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湟地区。

3

就在汉军战胜匈奴那年,河湟地区的羌人出现了武装暴动,赵充国举荐有能力的辛武贤去处理羌人事务,并建议管理粮食的中丞耿寿昌:在湟中地区,1斛粮食仅值8钱,应该趁此囤积200万斛粮食,羌人就不敢妄动。但是丞相御史却派光禄大夫巡视,义渠安国在湟中只囤积了40万斛粮食。湟水中、下游南岸的一个叫先零的羌人部落向义渠安国提出要渡过湟水到北岸,要在农民们没有耕种的地方放牧。义渠安国不经朝廷允许,擅自答应先零羌到农耕区放牧的要求,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的做法欠考虑,会给边陲带来事端。

不出所料,先零羌果真大批北渡湟水,而且与周边其他羌人部落进行结盟。赵充国最担忧的是在军事上失去优势的匈奴会与羌人结盟共同对付汉朝,因为匈奴早就向羌人提出:张掖、酒泉等肥沃的土地本是我匈奴的地方,现被汉朝夺去,我们联合起来击败汉军后,共同在那里居住。当赵充国把这个深层担忧告诉汉宣帝后,又举荐辛武贤去羌人地区,但丞相御史又派义渠安国到羌人地区,甄别羌人各部落对汉朝的态度。义渠安国到金城郡后,召集了羌人的部落首领,他把其中觉得可疑的三十多个羌人部落首领斩杀,并追杀这些部落的部众,这个残暴的做法立刻激起羌人众部的抗争,由于各守地的屯粮不够,羌人迅速攻破各地的城池、杀害地方官吏。义渠安国带领三千骑兵,西进河湟进行镇压,在今天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被羌人起义军击败,损失很大,这是自匈奴被削弱之后汉朝在边疆事务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危机。

4

边防遇到这么大的危机,皇帝自然要向久经边疆历练的赵充国咨询处理羌人起事的计策,首先问当前谁最合适去平息羌人起事。这次赵充国没有举荐辛武贤,而是回答:“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了啊!”

汉宣帝高兴地答应了赵充国的请求,问他:“老将军如何平息羌人起事,应当用哪些人去处理?”皇帝还是想让赵充国在京都远线指挥西部的羌人事务。但这位在军事上究查实际,沙场上身先士卒的老人说:“百闻不如一见,用兵之事不能从远处揣测,我愿到金城郡(河湟当时归金城郡管辖)亲自查看当地的地形,并制定平息方略。”听一百次汇报,不如实地调研一次,到前线实地调查研究是一个优秀军事家必有的职业素质。“百闻不如一见”,以河湟为地理背景的第一个成语就这样出现了。

5

赵充国到了已经被羌人占领的西部都尉府(今西宁地区),他没有立刻排兵布阵,而是犒劳军士,谋划计策,任羌人怎么挑战都按兵不动。他对那些曾被先零羌人裹挟反叛的其他部落宣布无罪,对先零羌百姓也不加追责,只想瓦解贵族阶层,使整个先零羌归附汉朝。善于用兵的赵充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河湟还真的没有打过几次大仗。

他想借助军事,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就是让河湟这片化外河山变成汉朝永远的锦绣山河,把河湟的游牧业转变为农耕生产区,促进河湟各民族和平融合,这是一个漫长、浩繁、巨大的政治工程,也伴随着巨大的阻力与摩擦。

但是汉宣帝想让赵充国速战速决,封许延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打算让他俩率领6万精兵强将进军河湟。赵充国曾经举荐处理羌族事务的辛武贤,已经是酒泉太守,被封为破羌将军,他也想带领武威、张掖、酒泉三郡的兵马迅速翻越祁连山袭击青海湖周边羌人部落。就连赵充国的儿子中郎将赵卬也主张速战。朝廷官员都认为先零羌猖狂的原因是得到罕羌部落和幵羌部落的帮助,大军压境后,先攻打罕羌和幵羌,然后再剿平先零羌。罕羌部落和幵羌部落是当时河湟地区除了先零羌,势力最大的两个部落,都被先零羌裹挟参与了反抗。

先前,赵充国就认为义渠安国处理羌人事务方式不妥而引起羌人的反抗,赵充国对羌人尤其是那些被裹挟反叛的羌人部落有同情心,所以他坚持在武力震慑下和平解决先零羌的反抗,没有执行朝廷大举进攻的命令。

皇帝下诏书责问赵充国:将军的一万多兵力部署在河湟,国家的消耗有多大?经年累岁守候在那里想战胜那些微小的敌人,有谁愿意这样带兵呢?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命令赵充国:如今,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出现在我们东方,太白金星出现在高处,有利于大汉,用兵深入敢于决战就吉利,不敢战斗就是凶险,将军要迅速战斗,不要再有迟疑。

皇帝的口吻非常严厉,把天命和国运都搬出来了。接到责备和命令的赵充国还是那样从容,认为将领带兵在外,应该根据实地情况权衡利弊坚守自己的主张,以报效国家。他上书皇帝谢罪,并陈述强行用兵的得与失,他说:先前我看到皇上给义渠安国的诏书,选择我军中的羌人做使者,到罕羌中宣传我们的大军不会攻击诛杀罕羌部落,以此解开罕羌与先零羌的联盟。皇上对罕羌的恩泽不是我所能比的,因此我派遣幵羌的首领宣扬皇上的盛德,如今罕羌、幵羌都知道了天子英明。最近侦察得知先零羌的将帅杨玉带着先零羌和其他部落的九千骑兵,要伺机发起进攻,但是罕羌和幵羌都没有参与。如今朝廷把先零羌放在一边,却先攻击罕羌、幵羌,这是纵容有罪的,诛杀无辜的,为了解决一个疑难,反而出现两个不利事件。大军一旦压境,大大小小的羌人部落就会联合起来抵制我军,这样国家恐怕会有十几年的时间耗费在羌人事务中。

皇帝看了赵充国的上书,同意用赵充国的计策处理羌人事务。

《汉三老赵宽碑》拓片。张旻供图

6

赵充国就开始用怀柔政策招降反叛羌人,有次他带兵到了先零羌的大本营,先零羌人看到汉军,抛弃重物,从湟水一处河流湍急的地方渡河逃走,赵充国的部下认为兵半渡而击是打击先零羌的最佳时机,但是赵充国让部队慢慢驱赶,部下不解,询问为什么要这么慢,他虽然以“穷寇勿追”的兵家常理做解释,但我们从史家笔下能清晰地看出赵充国就是不想大肆杀戮。有次他带兵追击先零羌到了罕羌部落的地方,将士们都认为罕羌也曾参与反叛,应该借此机会消灭罕羌,但赵充国命令军队不许破坏罕羌部落的寨子,不许在人家田地里打草放牧,罕羌首领很感动,到赵充国帐下请罪,赵充国没有怪罪他,请他吃饭喝酒。后来赵充国不用一兵一卒使罕羌、幵羌两部落归顺汉朝。

这年秋天已有一万多羌人归附赵充国。赵充国认为把当前的怀柔政策执行下去,羌人们都会归顺朝廷。他准备上奏朝廷撤回1万人的骑兵,独留1万人的步兵进行屯田,在河湟地区进行自给自足的长时间军事活动,等待先零羌和其他部落都归顺朝廷。奏折还没上报,赵充国却生病了,汉宣帝担忧一旦赵充国去世,河湟就会陷入困境之中。皇帝又打算让辛武贤和许延寿率军进驻河湟,助力赵充国武力讨伐羌人。当进军的命令书传下来,镇守在金城郡所(兰州)的赵卬害怕老父亲依旧坚持己见而惹怒皇帝和朝廷,派人劝谏赵充国:“如果出兵攻打,会导致全军覆没以致国家灭亡的结局,将军您可以坚守。但现在仅仅是权衡攻与守的利弊,您何必要固执,一旦让皇帝不合意,您连自身难保,怎么守护国家的安全?”而赵充国回答:“怎么会说出这么不忠于国家的话来!当初,朝廷的官员就是不听我的意见,我两次举荐辛武贤,丞相却派遣义渠安国巡视羌地;我建议湟中地区屯粮200万斛,朝廷却收购40万斛,错失这两项计划,造成今天羌人反叛事件,这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如果大军进攻久久不能取胜,国家四周的边患相应而起,到时候再有智慧的人才都不能处理好啊,难道这是我仅仅担忧的羌人事件吗?我哪怕是死也要坚守我的主张,贤明的君主会采纳我的意见。”“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是以河湟为地理背景的另一个成语故事。挂帅后,赵充国时刻保持警惕,他知道,自己作为身居高位的人物,任何政务、军务操作中的细微失误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7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击退西北地区的匈奴,其后,当地羌人众部落结盟,与匈奴联合东下进攻汉朝边境,汉将李息、徐自为进军河湟,平息战乱,并进行了屯田垦荒,称之为公田,将河湟地区彻底纳入中央政权统治辖区。到赵充国收复河湟,近百年的兵戈动荡,使河湟农业遭到重创,羌人留下的耕地和以前汉军开垦的公田有20万亩都已经荒弃,与汉朝联络的邮亭驿站也大都破损。赵充国要进行集军事招抚羌人与开发经营河湟农业为一体的军事化社会活动。

赵充国上奏朝廷的《屯田便宜十二事》,阐明在河湟屯田的12条好处:一、用军队防御羌人,用粮食养育羌人,威武与恩德并施。二、为国家占领富饶的土地。三、推广农业,让边疆人民安居乐业。四、节约军需开支。五、展示兵精粮足。六、农闲时期修缮邮亭驿站,加强地方的基础建设。七、以屯田地区为根据地,武力震慑化解边疆隐患。八、占领战略地位,对该地区叛军没必要重兵出击追剿。九、减少国家损耗,加强边疆安宁。十、防止黄河以南的其他部落发生武装变动。十一、在湟水上修建七十余座桥梁,直至青海湖,打通河湟地区交通要道,方便军事行动,更好地管理西域。十二、为国家节省开支、为百姓免去徭役,戒备出现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这是中国古代屯田制度开始以来的第一份有关屯田的珍贵文献。《屯田便宜十二事》从政治、军事、经济深入分析河湟屯田对国家、人民、地方带来的长远利益,赵充国要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理想,实现“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的政治目的。屯田制兴盛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军队驻扎边疆后,从内地迁徙百姓过去,或把有罪官民流放到那里进行屯田,这些大都是民屯性质,赵充国是第一个提出军队屯田的人,并留下详细的屯田文献。自进入河湟后,他上书朝廷的重要奏议除《屯田便宜十二事》之外,还4次奏报朝廷,对河湟地区的管理设施、国防建设、民族融合、耕地保有、民生事业、交通治理等都做了顶层设计。皇帝每次把他的奏疏传阅给公卿大夫讨论表态,最初只有三成大臣支持,后来有一半的大臣支持,最后八成大臣支持赵充国的计策。

汉宣帝同意了赵充国的建议,在河湟地区屯田。于是,1万军士除了招抚羌人之外,当年每人在湟水流域开垦20亩撂荒地;修通河湟的道路,湟水各流段和支流上架设七十余座津桥;修葺金城郡所到河湟各地的驿站、邮亭;安抚归附羌人的事务,这位77岁的老将军俨然变成河湟大拓荒大开发的总工程师和总指挥,整日奔波在河湟谷地督察这些工程的进展。

《汉书》里没有交代这项宏大工程具体的施工景象,也没有说河湟屯田后当年的粮食收益是多少,河湟治理得到什么结果,而是以春秋笔法作了一目了然的对比。屯田开始之后,辛武贤与许延寿再三要求进军河湟,皇帝就准许他们和赵充国的儿子赵卬出击河湟。这次战役汉军取得胜利,其中,许延寿俘虏了4000人,辛武贤击杀2000人,赵卬击杀俘虏2000人,而赵充国却招降了5000人。汉宣帝和朝廷就此撤出大军,让赵充国带领1万人在河湟屯田。屯田第二年,有31200人归降赵充国,只有4000人在逃亡,归降的羌人愿意把逃亡的羌人招降回来,湟水流域安定,赵充国请朝廷结束屯田活动。

班固在《汉书》中为赵充国作传,不仅仅描写他生平抗击匈奴、治理羌人、河湟屯田的功勋事迹,着笔最多处就是刻画出他钢铁般的意志,松柏一样挺拔屹立的个性。

8

78岁的赵充国班师回朝后,他的好友前来劝谏他,让他审时度势,把平定河湟的功劳归结于辛武贤和许延寿重兵出击。好友善意提醒他,功勋太多,恐怕会引来同僚的嫉妒和皇帝的猜忌。赵充国回答:此次发生的军事形势是国家的大事,要为后世留下可以参考的法度,我剩下的这点老命就是给陛下讲明白军事的利与害,如果我死了,谁来说明白此次用兵的经验。赵充国原原本本向皇帝汇报了平息河湟事件的整个过程。

后来果真遭到了辛武贤的妒忌,辛武贤和赵卬一起出征河湟时经常聊天,赵卬谈到一件汉宣帝与一位将军君臣关系破裂,赵充国从中调解了皇帝与那位将军之间的关系。而辛武贤深恨赵充国没有让功给他,就揭发赵卬泄露皇家机密,赵卬被迫自杀。

赵充国的后世子孙始终没有改变祖上河湟屯田的策略。1942年,在青海乐都出土的《汉三老赵宽碑》记载他的孙子赵宽是很有文化的武职官员,退休后,迁徙到浩亹县(汉朝县名,今作浩门,辖今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区,甘肃省永登县八宝川、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做当地的三老(职掌地方文化、调停民事纠纷、负责教化的官职),协助地方官吏教化当地百姓。他的碑文开头就说:“三老讳宽,字伯然,金城浩亹人也。”赵宽子孙也生活在浩亹地区,赵充国在河湟屯田,他的后辈成了河湟人。

现在,我们经常用“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来形容那些为了边陲安定而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和守卫者,但这样的话语同样会使笔者想起两千多年前为了河湟地区的开发而鞠躬尽瘁的先驱赵充国及其子孙后代,想起赵充国的伟大人格。

文章最后,笔者想引用元朝诗人刘鹗的诗句作为结尾——

“湟中愿学赵充国,徼外当如马伏波。”(张旻)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