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漳泉三地市打算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推进环保一体化

[休闲] 时间:2024-04-28 00:08:5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23次

三地联合整治环境,可使大家更好地享受生态人居。泉地图片摄于漳州江滨公园

  海都闽南网讯 厦漳泉地理位置相近,市打算打环境联系紧密。破行为此,政区制推三地将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划限化推进环保一体化。进环昨日,保体记者从漳州市环保局获悉,厦漳《厦漳泉大都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专项规划》初稿出炉。泉地

  在生态保护方面,市打算打拟联合构建生态走廊,破行大力保护漳江口、政区制推深沪湾等生态区;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划限化拟在九龙江、进环龙津江建立上下游断面水质交接与生态补偿挂钩机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联防联控,扬尘污染控制区应达到建成区面积的80%以上;在固废处置方面,将污泥纳入三市严控废物名录。

  今年,初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协同开发利用机制;到2015年,基本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合作体制机制,基本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协同保护和合理利用;到2020年,建立高效政策体系,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大都市。

【现状】

三地各自为政 难以解决环境难题

  厦漳泉三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重大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能源设施大规模建设,使得三地的环境污染特征正在发生转变。

  当前,三地市区域内,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较为突出,饮用水源存在氮、磷超标现象。而机动车快速增加,大气污染物排放加大,导致PM2.5、臭氧等污染有所增加,酸雨和灰霾天气出现频率上升。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使得城乡绿色空间破碎化严重,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特别是城市(城乡)之间产业准入标准、环保执法力度、污染治理水平存在差异,环境基础实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未能发挥最大效益。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放射性污染源等的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面对目前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和未来的环境压力,单靠各个城市自身的力量各自为政,已经难以有效解决。

【破解】

  按照规划,厦漳泉三地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明确了以厦漳泉三市城区及龙海市长泰县南安市石狮市晋江市漳浦县惠安县等为核心区,以三市全域为目标,在生态保护、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置等领域展开合作,推进环保一体化。

关键词:生态保护

联合构建生态走廊

  规划提出,优先保护“生态高地”,联合构建生态走廊,提高厦漳泉大都市区生态保育水平。

  优先关注博平岭和戴云山脉等地、厦漳泉沿海大通道生态廊道、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保护区、云霄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江深沪湾保护区、漳厦门的云洞岩和九龙江生态绿带,厦门与泉州之间的小盈岭生态绿带生态保护,提升区域的环境品质。

  统筹规划建设区域绿地和区域“绿道”,实施生态资源的同保共育,合理构筑整体联结的控制性生态防护系统,打造生态安全屏障。

  逐步开展生态修复,消除裸露山体形成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破碎化。加强沿城、沿路、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形成以山体、河流、滩涂湿地、红树林、农田等自然绿色要素为基质,城镇镶嵌其间的区域生态格局,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水环境保护

两江建补偿挂钩制度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规划提出,优先保护九龙江、龙江溪、晋江、洛阳江主要干流等饮用水源河道。

  在九龙江、龙津江建立上下游断面水质交接与生态补偿挂钩机制,严格执行水环境功能区划,实行区域限批,从严审批高耗水、高污染及有毒有害污染物行业的建设项目。此外,鼓励相邻区域打破行政区限制,共同规划,共建共享污水处理设施,实行管网互联互通。适当调整行政区边界已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规划,以满足周边处理需要。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

建成区面积的80%以上 为扬尘污染控制区

  改善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是首要前提。规划提出,三地将着力构建“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管理、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检查,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共同研究并整治大气二次污染和灰霾,逐步开展臭氧和PM2.5污染控制。针对复合大气污染形成的关键问题,全面系统地开展污染监测、危害评估和预测预警,建立监测、预报互动机制,减少灰霾、酸雨等区域性大气污染出现的频率。

  同时,针对机动车快速增长的情况,厦漳泉三市将启动区域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机动车黄绿标三市联动机制。在机动车环保标志的发放、尾气检测、黄标车辆限行、三市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建立等方面展开合作,提高新车源头污染控制水平。

  而在扬尘方面,规划明确要求,扬尘污染控制区应达到建成区面积的80%以上,严格落实施工工地围蔽和清运余泥渣土、喷水降尘等措施,有效控制扬尘污染。

关键词:固废处置

污泥纳入严控废物名录

  规划鼓励相邻地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区域共享的原则,共建生活垃圾、污泥等固体废物处置场所。

  鼓励日处理能力10万吨以下的污水处理厂,联合建立区域性污泥处置处理中心。将污泥纳入三市严控废物名录,对污泥转移、处置实行计划备案和转移联单管理。

  基本统一相邻地区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鼓励整合兼并,培育大型骨干环保产业集团,为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创造条件。同时,三地市将从源头上联合整治“海漂垃圾”,强化重点海湾的环境污染控制。(本网记者 陈群 戴江海)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