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畔的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 托起“挖色绣娘”的致富梦

[百科] 时间:2024-04-29 04:43:3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80次

  大理洱海东岸的挖色绣娘挖色镇,在白族刺绣传承人李红桃的洱海家里,设有一个“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白族每天都有许多附近村的刺绣传习妇女们来这里学习刺绣。这个搭建在家里的技艺“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不仅成为了交流白族刺绣技艺的所托平台,也托起“挖色绣娘”的致富致富梦。

  这个传习所看起来有些特别,挖色绣娘其实它目前还只是洱海一个毛坯房。“这是白族我们自己家的房子,因为保护洱海,刺绣传习房子还没有盖好就暂时停工了,技艺为了让传习所有个交流学习和作品展示的所托地方,我们就先弄出来这样一间,致富也算有个落脚点。挖色绣娘”李红桃介绍说虽然硬件设施和环境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属于白族刺绣展示的区域以及传习所的区域已经搭建完好,完全不影响日常的教学培训或是技艺传承交流。

  在传习所里展示着一些绣品,李红桃如数家珍,每一种样式、每一个图案,她都能将寓意娓娓道来。

  挖色镇是大理市的刺绣之乡,因当地的妇女热爱刺绣,所以绣艺、绣法在当地得以较完整的保留传承。

  2009年,白族刺绣技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李红桃白族刺绣的精湛技艺,她成为了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挖色镇刺绣协会会长。

  2018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在李红桃家挂牌,从那天起,她家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人来学习、研究白族刺绣。

  为什么把传习所创建在自己家里?其实看到李红桃对白族刺绣技艺传承的用心与热情就能明白。“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把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到这里一起交流才更好。”李红桃说每天传习所里都有学员一起刺绣、一起学习交流,“天天都是小课堂,小培训。有的带着孩子来,有的吃过晚饭就来,每天都很热闹”。

  一开始,李红桃并没有将大家统一起来做刺绣的意识,而自己也仅仅只是因为热爱,在闲暇的时候做一做。“我发现很多村里的妇女都是带着孩子,打工不现实,只能用手艺来赚一点钱,贴补一下家用。”李红桃说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就把他们的东西收集起来,想办法去找销路。

  建立传习所后,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市场。李红桃说大家的绣品几乎都是纯手工制品,费时费力,所以价格也相对贵点。“贵了卖不出去,便宜了又不划算,毕竟要帮大家考虑,手工艺品都是花了心思和时间做的东西。但谁会花一两万来买一件工艺品?除非是很懂的人或是真的喜欢”。

  为此,李红桃带领着传习所的成员们一起转型,将传统的生活化的物件,转变为旅游市场能接受的工艺挂画、书签、扇子、耳环等特色工艺品,逐渐摸索出一条合适的商品化道路。“这种商品化只是说更好销,但并不是说我们就放弃了纯手工,只不过是将产品类型做了调整,让大众更能接受。”李红桃解释说。

  能够借助传习所这个平台带动大家一起做,让生活变好,这个是首要目标。其次就是将大理白族刺绣技艺好好传承下去,让白族刺绣文化被中国乃至世界所知晓。”李红桃认为这是她对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的希望,也是接下来努力的目标。

  将白族刺绣技艺带进校园,除了教学生们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其实还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刺绣能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沉淀下来,不急不躁,学会“慢工出细活”。这一点,也是李红桃觉得坚持传承比较有意义的一个方面。“有远(文化传承)的意义,也有近(静心)的作用,这件事就值得去做”李红桃说。

  其实刺绣之于李红桃到底有什么魅力,李红桃自己也说不上来,她认为就是世世代代的传承及刻在骨子里的喜爱。

  目前,传习所较稳定的成员有300多个,最小的成员还在上幼儿园,最大的有80多岁。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已被列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民族工艺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巾帼创新业示范基地、大理老年大学挖色镇挖色村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教学点。

  云南网记者 黄兴能 通讯员 李振菊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