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坚守在霸王岭上的“守猿人” 海南长臂猿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焦点] 时间:2024-05-04 08:44: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43次

原标题:数十年坚守在霸王岭上的守猿人“守猿人” 海南长臂猿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呜呜……”早上6点,几声清脆的数年猿啼打破了黑夜的宁静。

“快走!坚守己应该在白椎点一带。霸王臂猿”听到猿啼,岭上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李文永条件反射地从地上弹起来,南长循声追去。像自猿啼是孩样海南长臂猿“起床”的信号,进食“早餐”是守猿人观察海南长臂猿习性最好的时间,长长短短的数年猿啼“合唱”声再次传来,李文永看了看时间,坚守己又加快了脚步,霸王臂猿他距离“白椎点”还有近1公里的岭上路程。

李文永正在记录海南长臂猿的南长粪便情况。记者谭琦

白沙青松乡苗村的像自村民李文永是海南长臂猿监测队的队员之一。2010年,李文永受聘参与海南长臂猿的监测工作,负责记录海南长臂猿的习性、补种果树、收集粪便等,一做就是10年。在此之前,陈庆在乌烈林场当了6年伐木工人后,于1984年转岗到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当护林员,开始了他在大山深处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涯。现在,海南长臂猿监测队中共有8名专职队员和15名兼职队员,他们日复一日地在层层密林间和陡峭的山路中急速奔跑,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翔实与权威的监测数据,也是源于对这片热带雨林的热爱和保护海南长臂猿的使命。

在10月24日国际长臂猿日之际,让我们跟随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的脚步,一起探访海南长臂猿的生活和了解守护背后的故事。

李文永正在拍摄海南长臂猿的活动画面。记者谭琦

“猿”起

把“家”搬到山上

曾想过不干了

李文永是土生土长的苗村人,平时靠割橡胶、种山兰米为生。

与海南长臂猿结下“猿”分是在2010年,原海南霸王岭林业局联合嘉道理中国保育在苗村招募海南长臂猿监测员,李文永第一时间就报名了。“从小就知道海南长臂猿,在村里割胶的早晨都能听见猿啼,但就是没见过。”李文永说,村里一直流传着海南长臂猿的故事,饥荒年代时,先人跟着海南长臂猿吃山里的果实活了下来,苗村的村民对海南长臂猿有着很深的感情。带着对海南长臂猿的好奇和敬畏,李文永加入了海南长臂猿监测队。

凌晨5时,天还未亮,李文永就要驾驶摩托车从山脚下的家中出发,他要先乘摩托车抵达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山脚,再徒步爬山约一小时到监听点,并在天亮后监听、观测和记录海南长臂猿。

监测海南长臂猿的工作并不像李文永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也萌生过“撂担子”的想法。

海南长臂猿E群(第五家族群)的母猿和幼崽“平平”。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太苦了,想过不干了。”监测工作中,李文永面临最大的困难是怎么找到海南长臂猿。“刚开始对山路不熟悉,常常赶到一个猿啼的地点,猿啼已经在另一头了,一天下来都在爬山。”对海南长臂猿生活习性的不熟悉,为了缩短寻找的时间,李文永带着帐篷和干粮,把“家”搬到了山上。“深夜的山里安静得可怕,睡不踏实,吃也吃不好。”为了找到海南长臂猿休息的地方,李文永常常监测到深夜,打着手电筒走山路一晚要摔好几个跟头。连续几晚都没有找到海南长臂猿,李文永想放弃了,还暗下决心下山后就辞职。

一次和海南长臂猿的偶遇改变了李文永的想法。“我听到帐篷附近有很清晰的猿啼声,应该不超过200米。”李文永立马往声音的方向赶去,看到约10米外的树上,一只黑色的海南长臂猿坐在树杈上,伸手摘着野果,正在享受美味。李文永一动不动地屏住呼吸,生怕惊动了它。但海南长臂猿似乎有所警觉,看着李文永的方向几秒后,抓着树枝荡走了。“那时候觉得,海南长臂猿真的很灵动,值得我们去爱护它。”与海南长臂猿短暂的几秒相遇,李文永决定要留下来,守护这群热带雨林的“精灵”。

1年后,白沙青松乡苗村的村民张志城、林青、林全金也陆续加入了海南长臂猿监测队中。

追猿

爬2个小时的山路

近90度的土坡摔伤是常事

“追”,是监测海南长臂猿中最常见的状态。等待海南长臂猿“起床”的猿啼,是野外监测中的必须工作,通过猿啼确定长臂猿大概的位置,然后迅速跑到海南长臂猿活动的地方,才能追上海南长臂猿觅食的脚步。

在野外监测的路上,危险时刻相伴。“A群(海南长臂猿第一家族群)的路最不好走,路陡石头坑洼地多,下雨天更是危险。”李文永挽起右手的衣袖,一条长长的疤痕还清晰可见。这是一次雨天的监测中,李文永一不留神,脚下没踩稳,把右边的手骨头给摔断了。“A群的山上有很多路需要手脚并用,有些土坡接近垂直的90度,很容易受伤。”张志城说,从山脚走到猿啼的监听点,至少需要2个小时的路程,A群的监测相对困难,人在密林间穿梭不及海南长臂猿的速度,摔倒磕伤那是常有的事。

李文永正在收集海南长臂猿的粪便。记者 谭琦

“追海南长臂猿必须跑,这山上的路,都是我们跑出来的。”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邹正冲一边在密林里穿梭,一边拿着相机和小册子记录下海南长臂猿的丛林生活。每次上山,监测队员们除了要拥有良好的体力追猿,还要时常与山上的毒蛇、蚂蟥等作斗争,一不留神还会被村民以前留下的猎夹夹住脚踝受伤。邹正冲敲了敲自己的膝盖,对于监测队员来说,胃病、关节炎、肩周炎这些病痛已是稀疏平常。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原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的陈庆已经参与海南长臂猿的保护监测工作36年了,现在也仍在霸王岭的热带雨林间穿梭,负责安装监测的红外相机设备。“海南长臂猿从不下树,安装相机只能爬到近20米高的树上。”陈庆说,在一次爬树的过程中,扎在树上的树钉没扎稳,整个人从树上滑下来。万幸的是,陈庆在下落的过程中胳膊肘卡到一根树枝上,才没有受伤。

寻猿

从7只到30多只

就像看着自家孩子成长

面对野外监测的重重困难和危险,监测队员从来都没有放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枯燥的巡山、护林、种树的工作,正是源于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们对霸王岭这片大山的热爱,还有他们对于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的期待。

今年8月29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东崩岭,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发现E群(第五家族群)的母猿怀抱一只幼猿,蹲坐在枝丫间。这是一只海南长臂猿幼崽!参与监测到幼崽的张志城等人十分兴奋,这代表着海南长臂猿种群延续的新希望,也给监测工作带来激励。

天还未亮,张志城打着灯,正在林间记录下海南长臂猿的监测情况。记者 谭琦

“看到海南长臂猿的幼崽出生,是我最高兴的事情。”张志城于2011年加入海南长臂猿监测队。“我记得刚开始监测C群(第三家族群)的时候,只有3只,现在已经有10只了。”近10年来,张志城每个月至少有20天的时间与海南长臂猿相伴。“看着它们生宝宝、宝宝长大、又成立了新的家庭,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张志城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南长臂猿宝宝诞生,这是希望的象征。

陈庆更是见证了海南长臂猿种群的繁衍和恢复,从伐木工人的“林二代”到现在海南长臂猿的“土专家”,亲历了海南长臂猿从仅剩7只恢复到现在5群33只。

今年9月29日,刚好是海南长臂猿E群幼崽“平平”出生的满月,李文永在栖息地监测到了“平平”一家子的活动。“他的毛色已经变成黑灰色的了,仍然依偎在母猿的怀中,看起来状态很不错。”李文永很高兴,“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一样。”

守猿

一代一代人的坚守

科研力量不断充实

从1980年只剩下的2群7只-9只海南长臂猿,到现在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5群33只。这些增长的数字是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的体现,更是一代代人的坚守,科研力量的不断充实的结果。

海南一直在持续进行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自2002年以来,海南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强化野外巡护看守,指导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签订社区共管协议书。2003年编制了《海南长臂猿保护状况调查及保护行动计划》,多次召开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研讨会、座谈会,会聚全球智慧和力量保护海南长臂猿。自2005年以来,共改造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5000多亩,种植各种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超过30万株。实施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恢复工程,修复2000多亩海南长臂猿栖息地。2013年起,海南对海南长臂猿实施连续年度监测,及时掌握种群变化动态。

林青正在记录海南长臂猿的晨鸣。记者 谭琦

2020年1月5日,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正式成立,旨在吸引更多国内外的一流人才参与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参与到海南热带雨林的修复与保护。2020年7月3日,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获批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制定了海南长臂猿保护专项规划,多项海南长臂猿科学研究和保护项目正稳步推进实施。

10月23日,李文永和其他3名监测队员从海口出发,前往云南进行红外线相机的相关培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协同各大高校、科研组织在海南长臂猿生活的区域安装300多台红外监测相机,利用更多先进的设备,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记录详实、科学的数据样本。

海南长臂猿正在觅食。记者 谭琦

除了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外,多年来更有源源不断的科研人员扎进山里,为海南长臂猿种族的延续寻找更多的科学可能。从专门研究长臂猿的科学家刘振河开始,再到江海声、周江,还有吴巍、林家怡等一批又一批科研工作者,走进霸王岭的深山,为海南长臂猿保护做出了贡献。

巍巍青山,声声猿啼。在热带雨林的密林间,留下了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和科研人员深深浅浅的脚印,守护海南长臂猿日日夜夜里,他们希望守护的不仅仅是海南长臂猿物种的延续,更期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这片青山绿水世代流传。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谭琦

国际长臂猿日

2015年10月24日,IUCN灵长类小猿专家组(SSA)将每年的这一天设立为国际长臂猿日。国际长臂猿日的设立,旨在引发社会公众对小猿(长臂猿)的关注,号召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研究学界、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社会力量联合起来,为保护长臂猿采取积极行动。目前全球共有20种长臂猿,其中有6种分布在我国海南、云南、广西的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中。

海南长臂猿正在觅食。记者 谭琦

海南长臂猿系全球现存数量最少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目前仅存1个野外种群,数量约30只,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是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性和指示性物种,是热带雨林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标志。海南长臂猿也是世界上唯一种群数量不到100只的灵长类动物,濒危程度远远高于“国宝”大熊猫、朱鹮等物种,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7年就将其列为“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动物”之首。(谭琦)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