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昌江乡村振兴的“翻身仗”②:如何走上自我造血路?

[时尚] 时间:2024-04-29 16:08:4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58次

原标题:我和我的翻身仗家乡|昌江乡村振兴的“翻身仗”②:如何走上自我造血路?

编者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和的何走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家乡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昌江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振兴造血

从2021年的上自全省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后评估倒数第三,到县委书记陈儒茂在全省市县委书记“乡村振兴亮点展示擂台赛”中荣获冠军,翻身仗再到2022年全省乡村振兴大比拼活动中位居第一。和的何走昌江“知耻而后勇”,家乡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打了一场漂亮的昌江“翻身仗”。即日起,乡村新海南客户端、振兴造血南海网、上自南国都市报推出“我和我的翻身仗家乡|昌江乡村振兴的‘翻身仗’”系列报道,聚焦山海黎乡如何将乡村振兴这张蓝图一绘到底。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赵航 姚传伟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人才是关键。产业与人才的“造血”功能,既是脱贫攻坚伟业的延续,也是乡村振兴事业的“引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昌江之所以能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最根本的一环,就是昌江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做到自我造血。造血功能来之不易,昌江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因户制宜防返贫

“很快就要到年了,家里养的羊又可以卖一笔钱了,今年能过个舒服年。”晚上,刚放完羊的董志贵开心的和村干部说,有了养羊和种植甘蔗的收入,家里这几年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董志贵一家六口住在昌江十月田镇沙田村。早些年,由于家里年迈的母亲需要人照顾,两个孩子需要上学,种种开支对于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务农的董志贵一家来说,压力非常大。

了解情况后,帮扶责任人和村干部进村入户,帮助董志贵一家开拓思路,最后确定了一个普通却容易实行的基本思路——养羊。几年过去了,现在董志贵家里养的羊达到了上百只,每年养羊的收入就超过7万元。

“脱贫致富,‘等、靠、要’没用,坐吃山空不行,只有踏踏实实地干,好日子才会到。”董志贵说。

与董志贵的朴实相比,王下乡浪论村的张永兴一家的致富路则显得很“潮”。

张永兴一家有四口人,他自己是村里的公益岗保洁员,同时也在乡里打一些零工,收入并不算高。

近年来,王下乡开展“黎花里”文旅项目,张永兴所在的浪论村以“酒里歌里”为主题,打造黎奢民宿、精品客栈、如歌如酒的餐酒吧等为特色的“黎花三里”。

依托这一独特的产业发展背景,张永兴和妻子韩眉平利用自家空余的房间,改造了三间民宿,取名“平姐民宿”,每个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韩眉平还同时经营着小卖部,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也售寄生茶、蜂蜜等本地土特产。他们夫妻还利用原来的空闲宅基地养殖猪、鸭、鸡等,直接提供给本村其他村民开办的农家乐,“旅游饭”吃的热火朝天。

平姐民宿内部 受访者供图

董志贵、张永兴等人,只是昌江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以小见大,从他们身上不难看出昌江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思路——培育群众造血能力,才能趟出乡村振兴新路子,增强防返贫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造血”之前先“输血”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却容易忽略一个朴实的道理——饿肚子的人是没心情也没时间学捕鱼的。对于刚刚脱贫的群众来说,及时解决急难愁盼,给他们吃下“定心丸”,才是后续“造血”、“授人以渔”的基础。因此“造血”往往从“输血”开始。

这一点,昌江十分清楚,也做得十分到位。

4085.37万元!这是昌江已经发放的各类补贴的总额,其中包括了农村低保金、特困人员补贴、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各类补贴,算是一个可以量化看到的“输血”数字,当然,输血工作也远不止于此。在昌江,有2235名帮扶联系人,他们与脱贫户、监测户结成对子,直接联络,每个人都对帮扶对象的情况一清二楚,最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从信息层面做到了帮扶全覆盖。

多重兜底保障与防返贫动态监测的一体推进,共同构建了昌江的“输血”体系,也为后续“造血”铺平了道路。

昌江王下乡浪论村,黎族风情表演。记者李昊 摄

培养造血“干细胞”

人类的造血系统离不开造血干细胞,乡村振兴的“造血”则离不开优秀的队伍。

基层治理队伍的战斗力强弱,直接关系到“造血”战略能否落地见效。但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村级行政性事务、公共服务管理事务越发复杂和繁重,现有的村干部普遍感觉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如何弥补村级组织战斗力薄弱这个短板,就成了昌江乡村振兴工作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针对人的问题,昌江首先在80个农村(社区)设置了一批基本工资参照当地政府机关编外用工工资水平、实际薪资高于本地普通职工的“村务专员”岗位,成功吸引一批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当中。之后通过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考核制度,激发村务专员真抓实干的动力。同时大力支持村务专员实践创业,充分发挥村务专员眼界宽、见识广、学识丰富的优势,从根源上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头雁引领群雁”的方式,让农民群众的精气神实现根本性转变,解决“造血”工作实施难点。

发展策略有千秋

解决了“造血”内因,接下来是完善“造血”外部环境因素。

昌江在这一点上的做法,概括地说,是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落在每个村镇乡中,则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答案。

王下乡地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腹地。当地结合自身区位特点,探索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做足生态文章,把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2020年以来,王下乡接待游客约23万人,旅游收入已超1000万元,近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昌江自1992年起,就有一支远近闻名的“植树娘子军”。她们用30年的时间,在流沙上植树588万株、造林3.38万亩,创造出“昔日尘土漫天的荒漠变成浩瀚林海”的生态奇迹。现在,乌烈镇又涌现出了一只“田野上的娘子军”。当地妇女一方面有着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对播种、插秧、采摘等劳动技能烂熟于心。近年来,由昌江就业服务中心牵头,昌江妇联、乌烈镇等单位积极配合,组织挖掘和培养农村劳务带头人,在农村劳务带头人的带领下,“乌烈女工”劳务品牌已日趋成熟,深受各企业青睐。

“田野上的娘子军”昌江“乌烈女工”在种植基地务工。乌烈镇供图

十月田镇的好清村,则选择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子,通过发展香水菠萝特色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连续两年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实现了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的发展目标,让许多村民住上了“香水菠萝楼”。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正因为昌江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搞形式主义,注重科学合理及个性化,才能取得多样性的累累硕果。(赵航 姚传伟)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