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生态关注】“中华水塔”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百科] 时间:2024-04-28 12:02:1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84次

  这里,中华水塔是透视态关长江、黄河、社生澜沧江的注隐发源地,是危机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中华水塔是透视态关藏羚羊、雪豹、社生绿绒蒿、注隐雪莲等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危机乐土,素有“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之称;这里,中华水塔是透视态关三江源国家公园,世界上海拔最高、社生中国面积最大的注隐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危机巍峨雪山。图源:光明网

  近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正式设园成效及亮点公报,相关评估结果显示:园区内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这表明,作为“中华水塔”三江源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三江源作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效?同时,又有着怎样的隐性危机?

  01

  从试点到正式设立,开局良好

  为了守护“中华水塔”,2003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拉开了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探索实践的序幕。

  而从试点到正式设立国家公园,则是在2021年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等5个第一批国家公园。这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由试点转向建设新阶段。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对保护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维护我国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物种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自正式设园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点针对河湖湿地、水土流失、冰川雪山等统筹布局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并取得良好成效。

  三江源国家公园实施黑土滩治理、黑土坡治理、退化草原改良、人工种草、封山育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土地防治、人类活动遗迹修复、毒害草综合治理等项目后,使三江源头的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三江源重点生态修复效果明显,黑土滩治理区域的植被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70%以上。

图源: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融媒体中心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项目主任彭奎博士,近几年一直在三江源等地区开展生态保护、生态服务型经济发展和国家公园体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

  谈起三江源国家公园改革最大的亮点,彭奎表示理顺了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成立高层级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是最重要的改革,整合了国土、环保、农牧等部门编制、职能及执法力量,建立了覆盖省、州、县、乡的4级垂直统筹式生态保护机构。如今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统一统筹下,“三个统一行使”有了基本保障;国家公园和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政府还是居民,都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

  此外,在科研和监测方面,也有所突破。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智慧生态监测系统,实施生态大数据中心(三期)建设项目,构建生态大数据云平台和生态智慧平台,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管护、行政执法、生态价值评估展示与分析等管理系统,实现与“青海生态之窗”实时观测数据共享,观测点位由2016年的6个扩建到46个,有效提升了智慧化治理水平。“三江源国家公园面积广阔,天空地监测体系建立起来,有利于实现对整个国家公园的科学管理;科研在信息化系统的帮助下也取得明显进步,为实现有效保护提供了基础。”彭奎称。

  2023年8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正式获批,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江河径流量保持稳定,长江、黄河、澜沧江水质更加优良,到2030年江河径流量和水质持续改善。

  “要想实现2030年目标,应尽快出台国家公园法及指导细则,特别是要明确规定核心区、一般控制区、外围区域、地方社区等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让地方明明白白按照法规进行具体把控,有利于开展系统的国家公园保护和建设。”彭奎建议。

  02

  欣欣向荣背后暗藏着怎样的隐忧

  三江源地区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218.58、215.14、136.23亿立方米,冰川雪山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北坡、昆仑山以及巴颜喀拉山等,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之一。

  如今的三江源草更绿了,河流水更多了,野生动物种群显著增加。美丽的外形下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委员刘保党表示,作为全球生态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中华水塔”三江源保护和修复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气候的变暖,在这一大背景下,这片区域脆弱的生态平衡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科学家发现,近30年来青藏高原变暖趋势比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都快。

  “通过青海基本气象要素变化趋势最新研究,2006年以来资料显示,三江源地区典型冰川整体呈退缩态势。”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白彦芳表示。以长江源格拉丹冬的岗加曲巴冰川为例,其冰舌部从1970年以来平均退缩的距离已超过2800多米。而具有“千湖之县”之称的玛多,境内原有4000多个大小湖泊,到2005年仅剩下266个,几乎到了湖枯水尽的地步。由于湖泊干涸,河道断流也就变得司空见惯,尤其是黄河断流的天数在不断增加。

  专家普遍认为,三江源地区冰川逐年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

  “三江源冰川融化的速度有一个临界点,如果突破了临界点,将对整个三江源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虽然表面看起来欣欣向荣,但是我们要提前预知它背后隐藏的危机。”刘保党说。

  彭奎也表示,近几十年来整个青藏高原气候向暖湿化发展,这是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的重要影响。平均气温每10年提高0.3摄氏度,是全国平均的2倍;降水量持续增加,这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满足对下游更多的水源补给,短时间内是有益处的。但是“暖湿化”也使降雨和灾害发生在空间和时间上变化非常突出,规律性被打破,让本身脆弱的生态系统增加了更多风险。

  他表示,“冰川退缩的速度是惊人的,永久性冻土的融化也在加快,这种变化趋势带来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很多湖泊、河流等水量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使‘固体水库’蓄水功能大幅下降,为水源的可持续供给带来很大隐患。若干年后,当这种水源涵养功能持续退化达到临界点,将严重影响‘中华水塔’的水源供给,给本区域及所有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此,彭奎建议,“正确全面地认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十分重要。三江源的冰川和冻土作为固体水库,要继续深入研究其在气候变化下的演变规律及其对三江源水源涵养、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我们要提前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准备,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谋划生态修复、气候适应和社区协调发展等方案,提前谋划布局,才能从容应对。”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我们既要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也要深谋远虑,做好自然退化和气候变化危机的应对。

  (透视社综合中国环境报、光明网、青海新闻网、新民周刊报道)

  编辑:刘淞菱、廖明娟(实习)

  校对:李旭颖

  审核:龚紫陌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