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日本遏华新规背后的“大国雄心” 正文

日本遏华新规背后的“大国雄心”

[知识] 时间:2024-05-01 08:51: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45次

    

为配合美国,大国雄心日本正式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

一边经贸围堵,日本一边强调“密不可分”

正在“原地踏步”的遏华中日关系还面临哪些挑战?

岸田文雄高调海湾行

“能源外交”战略核心下

如何助力日本提升中东影响力?

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谋求大国地位的日本

还将在军事及防务领域做出怎样布局?

《今日看世界

紧跟美国对华设限 日本半导体出口管制生效

中方精准反击 西方半导体行业或遭重创

不顾中方反复警告,日本配合美国遏华新规于7月23日正式施行。新规新规下,背后除美国韩国等42个“友好国家及地区”外,大国雄心23个向中国出口的日本品类每次都需要获得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许可。

这次尖端半导体出口管制涉及的对象是在半导体制造中“前工序”也就是负责形成电路等制造工序所需的品类,包括极紫外相关产品的新规制造设备,以及可立体堆叠存储元件的背后蚀刻设备等,它们都属于制造电路线宽在10-14纳米以下的大国雄心尖端芯片产品。

中方多次就日方执意出台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等提出严正交涉。日方执意对中日半导体合作设限,遏华2022年,新规日本向中国大陆出口的背后半导体制造设备金额超过8200亿日元,约合424.21亿元人民币,中国大陆是日企在这一领域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约占出口总额的30%。日媒指出,日本对华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额几乎是美国对华出口额的两倍。日本配合美国在半导体产供链上限制对华出口,必遭反噬。

上海交通大学

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雨桐:

明知有这么多坏处,日本为何还是一意孤行、肆意妄为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技术上,从日本的角度而言,中美“撕破脸”对其有好处,比如就在中国宣布对美国美光公司监管的时候,美光科技就将从日本政府获得约15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在当地生产下一代的存储芯片,这有利于提升日本国内半导体生产,对芯片生产形成后备力量。

李雨桐:第二点是从市场上来看,在汽车产业等关键领域它可以对中国实施限制,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日本自然要千方百计保住自己的国际地位,破坏中国的发展大计。要知道,此次日本限制出口,受影响的芯片不止是高端产能,而且可能连汽车、洗衣机用的中低端芯片生产都会受到冲击,特别是目前中国独步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出口肯定会受到影响,这也有利于日本重新夺回市场。

李雨桐:第三是政治上,这就给了日本政府对中国在内的160个国家在其他领域讨价还价的筹码,你要想买设备,你就得在其他方面作出让步,而这也就是日本对美国助纣为虐、执意脱钩的底层逻辑。

就在日本实施出口管制之前,7月3日,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就发布公告,决定对镓(jiā)、锗(zhě)相关物质实施出口管制,对满足相关特性的物项,未经许可不得出口,从8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人们就在讨论如果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将会发生什么。5年后,中国开始限制出口的不是稀土,而是比稀土还稀罕的镓、锗及相关物项。

这些稀有金属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一是战略物资,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二是人们常说的芯片,就是硅、碳化硅和镓、锗及相关物项合成的,镓更是被称为“半导体工业新粮食”“半导体贵族”,镓和锗还是太阳能面板的关键材料,两者都名列欧盟的关键原料清单上,被认为“对欧洲经济至关重要”。

从全球产量看,中国的镓金属产量占全球的90%到95%,锗金属的产量占全球68%到80%。中国限制出口,对半导体产业会形成立竿见影的连锁反应,将对高端芯片制造及关联的产业产生较大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

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雨桐:

这是中国在美国对华高科技疯狂围堵下,第一次做出了具有实际效果而且精准应对的反击,这不仅是技术、商业层面的影响,也显示出中国的政治决心和应对态度,而且这也将直接影响下一步中国稀土的出口政策,到时美西方国家可能面临更大的来自产业上游甚至全链条的压力。

李雨桐:客观而言,美国不是没有储备锗,也不是没有技术,但要想进行开采、提炼和加工,没有十年到二十年时间,是不可能形成产业化生产的。而镓没有独立的矿床,它是铝的伴生矿,如果一个国家,无法生产大量的电解铝而获得废渣,那就无法提炼这种化学元素,全世界只有中国,具备这种能力,而镓是第三代半导体、第四代半导体绕不开的必需元素。

李雨桐:美国和欧洲无论是政府出资还是企业投资,都无法在三五年内完成如此庞大的产业升级改造,那十年或许有可能,而这五年到十年,也是中国突破美西方芯片等卡脖子封锁的关键时刻,中国一方面要加快技术攻关,一方面也要警告美西方,如果你断了我的后路,那么我也会让你无路可走。

日本首次在澳洲试射国产12式反舰导弹

针对性加强对台海局势的演练

一直向往在防务领域“走出去”的日本,迎来突破时刻。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主导的“护身军刀2023”演习期间,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在澳大利亚进行了国产12式反舰导弹的实弹发射。这次演习以登陆作战和抗登陆作战为主,剑指台海不言而喻。同时,陆上自卫队还使用了美制“扫描鹰II”无人机收集信息,这也是日本无人机首次海外飞行收集情报。

单就性能而言,日本自行研制的12式反舰导弹不算太先进,它对于中国来说也并不陌生。近年来以“加强西南岛屿防御”为借口,日本接连在多地部署该导弹,试图封锁中国海军进入太平洋的主要通道。日本正在努力研制它的改进型号,射程将从现在的200公里提升到1000公里,预计将于2026年投入使用。

日本早在二战时期就渴望将势力延伸到南半球,如今澳大利亚希望将势力扩张到北半球,因此日澳的防务合作既是各取所需,也是配合美国遏制中国发展。在美国推动所谓“多域战”概念的背景下,不排除澳大利亚进一步强化与日本的军事合作,甚至在日本推进军事部署的可能性。

两年一次的“护身军刀”联合演习始于2005年,由美国和澳大利亚主导。今年的演习为期两周,将持续到8月4号。除了美澳之外,还有来自日本、韩国、德国等13个国家参加,总兵力超过3万人,规模是上届的两倍。

上海交通大学

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雨桐:

虽然说此次军演规模空前,但实际上也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之所以这么说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始于2005年的“护身军刀”系列联合演习,本来就是由美国和澳大利亚两个核心传统盟国主导实施的,那这几年随着美国竭力地推进“印太战略”,才又把欧亚其他盟国也打包弄了进来,可以说除了对台海问题心怀鬼胎的日本之外,其他诸如德国、韩国、菲律宾以及泰国等等,都是来“打酱油”的,只是美国企图营造一个“盟国团结一心对抗中国”的大外宣。

李雨桐:不过,类似德国等北约国家参加演习,也让美国企图使北约东扩或者说打造“亚洲版北约”的居心暴露无遗,这也会将欧亚大陆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绑架为美国的战略筹码,这对世界局势和世界和平有百害而无一利。

岸田文雄任内首访中东主打能源合作

谋求经济政治影响力成效如何?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周访问了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日本首相时隔3年多再访中东,沿着安倍晋三留下的足迹,岸田继续提升日本在中东的影响力,寻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乌冲突造成能源供应短缺的背景下,“寻油”是岸田的首要目的,日本是世界第五大石油消费国,进口石油依赖度达97%。2022年,日本原油进口总量的93%来自中东,其中42%来自沙特,34%来自阿联酋。2023年年初,来自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三国的原油占日本原油进口总量的80%。卡塔尔则是重要的液化天然气来源国。

在俄乌冲突导致国际能源供应紧张和能源市场前景不确定的背景下,岸田寻求沙特和阿联酋持续稳定地向日本提供原油,并谋求与卡塔尔建立长期液化天然气供应关系。

同时日本将脱碳技术合作作为主要“卖点”,向海湾国家推销日本的新能源技术,希望以技术换能源的方式保障能源安全,拓展经贸合作。访问期间,日本与沙特和阿联酋,就提供氢、氨相关脱碳技术达成共识,并签署了一系列开发清洁氢气、生产氨和再生燃料的协议,迎合了正在加速能源转型的海湾国家的技术需求。

另外俄乌冲突后,作为主要能源输出国的海湾国家,已被大国“踏破门槛”,战略自信心和自主性大幅上升。海湾国家开始实施多元平衡战略,实施“向东看”战略,这也为发展与日本的经贸与投资合作提供了机遇。

上海交通大学

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雨桐:

日本和中东地区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双方关系的变化,都是围绕能源安全和政治诉求两条主线进行。首先我们从能源安全角度来分析,根据《日经新闻》的数据显示,直到2022年,中东国家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47.3%,而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量在95%以上,所以中东的油源就是日本的“生命之源”。

李雨桐:其实石油也并非日本中东外交的全部,如果说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卷入中东政治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的话,那么“9·11”之后,随着美国全球霸权的分崩离析,日本也开始调整其对中东的政策,虽然日本在重大问题上,对美国外交亦步亦趋,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之后,承担起仅次于美国的伊拉克重建费用,但这其中也暗暗体现了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终极夙愿,包括日本对伊朗的态度,其既接触又遏制的做法,明显走出了自己的外交路线。

李雨桐:而近期,特别是在中国协调伊朗和沙特复交之后,日本是明显察觉美国在中东式微,开 始主动“出击”,其实对于日本而言,正常发展和中东国家的经贸和政治关系都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其先天的资源禀赋缺陷,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和美国的纠葛过深,根本无法从根本上形成真正的日本梦寐以求的“独立大国”的国际地位,也无法摆脱在资源上受控于中东国家的基本态势,所以如果日本在中东问题上发力太猛,无疑可能陷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中东地区和解潮加速,为中东带来政治、经济、外交新格局,自然也将对能源市场稳定产生长期影响,特别是中国去年与卡塔尔签署长期天然气供应协议,并召开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合会峰会,也让日本感到压力,急于维护自身能源安全,以及日本在中东的投资。

分析指出,一方面中日两国与海湾国家的合作重合度较高,主要领域均为能源、经贸、科技等软性方面,竞争性较强。技术换能源、技术换市场是两国与海湾合作的主要手段,这与美国与海湾国家重点在军事、安全等领域合作有明显的区别。

另一方面,日本在中东缺乏独立的战略,很大程度上仍以追随美国为主。加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后,日本开始在中东加强与美国和印度的配合。美国和印度联合一些中东国家组建“中东新四方机制”,形成板块联动效应,企图以此在中东遏制中国。日本对此乐观其成,甚至甘愿成为美国“印太—中东新战略”的棋子。

上海交通大学

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雨桐:

要说到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最大的区别,就是特朗普忙着“退群”,而拜登热衷于“建群”,但两人居然有一个很少见的共识,那就是加强和西亚、中东国家的合作,比如成立于2021年10月的I2U2,即“新四方机制”,就是在特朗普任内的《亚伯拉罕协议》基础上成立的,其成员包括印度、以色列、阿联酋和美国。该集团主要的合作内容,是以美国主导的,全球基建计划为引导,确实会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影响,特别是有些国家,可能会待价而沽或两边下注。

李雨桐:日本来凑热闹,确实是有点自不量力,但日本也有它自己的逻辑,一是“新四方机制”虽然是以美印为主,但日本也希望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更深入地配合其中东战略,早日实现“政治大国”和“正常国家”的夙愿;而对于美国而言,日本如果可以深入参与,“新四方机制”,也符合美国的利益。这是因为在“新四方机制”中,以色列和阿联酋其实和中国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再加上印度本来就比较“骑墙”,所以如果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强迫它们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可能会导致机制的破裂,所以日本的加入无疑会给美国一个增加内部盟友、增加机制黏性的机会。

李雨桐:不过,在伊朗和沙特复交的溢出效应的带动下,中东各国的外交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独立行情”,因此虽然日本以精细农业闻名于世,但以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和它和美国过于密切的历史包袱,想要在中东地区精耕细作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能也只是岸田政府的“一厢情愿”。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