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抑郁偷袭孩子!我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1% 且呈低龄化趋势

[探索] 时间:2024-04-28 23:23:0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9次

原标题:别让抑郁偷袭孩子!别让病率我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1% 且呈低龄化趋势

我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1%,抑郁抑郁且呈低龄化趋势——

别让抑郁偷袭孩子!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偷袭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众多媒体将目光聚焦到青少年抑郁症。孩国化今年9月,症患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高达《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且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低龄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别让病率对测评结果异常的抑郁抑郁学生给予重点关注。青少年已经成为抑郁症重点筛查人群之一。偷袭

■ 海南日报记者 马珂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孩国化数据显示:每年约有2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抑郁症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症患人类“第二大杀手”!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披露,我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1%。高达要注意的且呈是,不只成年人会得抑郁症,青少年、儿童都有患病几率。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而且患病年龄越来越小。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人群中,青少年约占四分之一。

“虽然目前没有特别确切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调查数据,但根据临床情况来看,30个抑郁症患者中就有4个左右是青少年,而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海南省安宁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吴传东说。

为什么要重视——

青少年抑郁症比成人更隐蔽

虽然青少年抑郁症高发,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吴传东表示,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往往比成人抑郁症更具有隐蔽性。

说起抑郁的表现,很多人就会想到情绪低落、悲伤萎靡,“但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症前兆未必如此,也可能是烦躁、易怒、无端怨恨等。”吴传东表示,他们常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尤其是在家里。

他们还经常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与同伴交往减少,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厌学,自尊心和自我价值受损,行为冲动偏激,有的甚至离家出走。

更严重的,会在痛苦和煎熬中选择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作为反抗或者暂时的解脱,有的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产生自杀的念头乃至行动。“我接诊的不少抑郁症青少年,都会有自残表现,他们会用锐器伤害自己。”吴传东说近期他接诊的一名9岁儿童,发病时会用头撞墙。

另一方面,父母和老师对青少年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缺乏认识也是重要原因。由于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警惕,意识不到孩子内心的挣扎、煎熬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也容易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病发原因——

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抑郁症高发

为什么青少年抑郁症频发?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自我意识的急剧发展以及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本身就容易诱发情绪的巨大波动。

吴传东分析,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症来自遗传因素,“抑郁症遗传几率在所有精神功能性疾病中是最高的,所以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发病史,就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情况。”

除遗传因素外,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青少年抑郁症是由于童年创伤、不良家庭关系或者父母教养方式问题而造成的。其次,青少年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同伴关系较差的青少年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青少年相比,更易患抑郁症。

“不少孩子因为父母离异或者关系不和受到影响,也有些孩子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要求过高,过早的违背孩子意愿,把孩子送去寄宿。”吴传东说他接诊过年龄最小的患者是上文提到的9岁男孩,父母为了让孩子上一所更优质的小学,将他强制送往亲戚家寄宿,成为孩子抑郁症发病的诱因。

此外,“零零后”是和电子产品一起成长的,成长的环境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青少年整体的认知环境氛围,以及成长环境和原来是有显著差别的。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多集中在13到16岁期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敏感、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吴传东说,这样的变化可能来自学校、家庭或是一些突变事件。如果周围的环境不能给予他们美好的成长体验,一件小事也会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摧残,再加上日积月累的沉淀发酵,有可能会愈发抑郁,最终患上抑郁症。

解“郁”出路——

要有一双 “善于发现的眼睛”

吴传东特别提醒,很多人会把抑郁和抑郁症混淆,这两者是有所区别的。抑郁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而抑郁症则是一种精神障碍,一种以抑郁消极、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

“一些抑郁症孩子的家长仅仅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是远远不够的,一旦有抑郁症表现,应该寻找专业的治疗,学校心理老师也要注意及时转诊。”吴传东说,有些家长甚至带孩子去神经内科看病,不能有病乱投医。

吴传东提醒广大家长及老师,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上的明显低落、易怒等,同时伴随成绩下滑、睡眠问题、厌学等,建议带孩子尽快到精神心理科就医。医生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是帮助孩子应对抑郁症的最有效方法。

但是,只有医生的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日常配合。吴传东建议:

做学习型的父母

学习与青少年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他们在每个发展关键阶段的心理需求。

开放正确地看待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症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完全可以治愈,不要回避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指责,不要讳疾忌医。

尝试与孩子做朋友

要多和孩子保持沟通,并以开放的心态倾听他们所说的一切,确保孩子愿意谈论任何事情。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坚定地表达出家长会给予支持,愿意倾听孩子的感受。

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注重孩子的情绪及行为变化,孩子一旦表现出与以往的明显不同,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及时沟通,及时就医解决。

抑郁症信号

◆情绪低落:

闷闷不乐,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长期失眠:

入睡困难,即使睡着了也似乎处于有意识状态,睡眠浅、多梦。

◆躯体不适:

在某些情况下出现浑身疼痛、乏力、头晕、食欲差、胸闷心慌。

◆认知障碍:

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无法专心工作学习、甚至动作不如以前灵活协调。

◆出现自杀倾向:

反复产生死亡的想法或自杀的观念,并伴随着相应的计划。

马珂辑 制图/许丽

新闻多一点>>>

15岁抑郁症少年:

我的痛苦并非“矫情”

■ 海南日报记者 马珂

“不知什么缘故,我是这样的悲伤……”德国诗人海涅的一句诗,描绘了抑郁症患者的切身感受。

“当别人只用‘矫情’或者‘想不开’来看待我内心的痛苦,我甚至不愿意再去多做辩解。”近日在海南省安宁医院,仍在住院治疗的15岁抑郁症少年小帅(化名)向海南日报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

“您好,我是小帅!”身高1米83,即便戴着口罩也难掩一股少年的帅气,口罩之上露出笑起来弯弯的眼睛。记者根本无法将抑郁症与眼前这个阳光男孩联系到一起。

“从小到大,我的学习成绩都很好,一直都是班长。喜欢打篮球,喜欢弹吉他……”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小帅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可看似完美的大男孩,却只有到晚上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

3岁起,小帅的父母到海南工作,留他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面对任何问题都需要自己去解决,我总是告诉自己做事情要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应对生活。”回忆起过往,小帅的眼睛里透露出一丝难过。

“白天我表现得积极向上,热情开朗,可到了晚上,我总是不停地反问自己是否真的快乐,我想要的是什么?”直到1年多前,他有了一种无法描述的“难受”。

“坐立不安,怎么样都觉得难受,可又说不出到底哪里难受。我没法安静下来,也没法集中精力上课。”这种感觉,小帅没有和家人沟通,只能向身边的朋友倾诉。“不经历的人真的无法体会那种感觉,朋友们只能劝我‘想开点’,可是我没有办法和我自己达成和解。”找不到出口的小帅,通过自残来寻求内心短暂的慰藉。他向记者伸出自己的手臂,满是抓伤和烫伤后的疤痕,令人心疼。

“肉体的痛苦,会给我带来一丝愉悦感,仿佛可以代替心理的痛苦。”小帅告诉记者,就这样,他熬了几个月,直到今年4月份,他的痛苦达到极限,选择服药自杀,这才引起家人注意。经诊断,小帅患上了抑郁症,后来被父母接到海南照顾。

7月份,回老家休假的小帅,因为没有按时服药,导致病情复发。在和朋友外出的时候,一步步走向河中央,幸亏被朋友及时救了回来。

采访接近尾声,小帅在住院期间交到的朋友(抑郁症青少年患者)喊他吃饭。小帅又笑弯了眼睛,回应朋友“等我下哈!”这样子像极了在校园里同学之间的小默契。

“我已经转学来海南了,我挺喜欢这里的。现在住院治疗控制得挺好,不难受了,很快我就能回学校了。”小帅告诉记者,他今年刚上高一,对于高考也很有信心。“我觉得我可以考到一所理想的大学,等毕业后回到海南工作也挺好的。”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同于过往,随着健康知识的广泛普及,海南省安宁医院目前接诊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不少是自己对照相应症状,主动到医院求医。(马珂)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