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文化周刊 | 诗词入元宵 正文

文化周刊 | 诗词入元宵

[综合] 时间:2024-04-29 04:36:1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14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诗词入元宵

■ 邬时民

“月色灯山满帝都,文化香车宝盖隘通衢。周刊身闲不睹中兴盛,诗词羞逐乡人赛紫姑。入元”这是文化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观灯乐行》的诗句。其意为,周刊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诗词花灯如山,入元装饰华丽香艳的文化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自己身处闲暇却无缘目睹中兴之年的周刊元宵盛况,只得带着羞惭随着老乡去观看迎接紫姑神的诗词庙会。紫姑,入元传说中女神的文化名字。我国的周刊西南方,尤其是诗词湘西地区,民间传说其为厕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诗句描绘了唐朝繁荣昌盛景象,观灯规模宏伟。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意,也是最激动人心的节日之一。

除了李商隐,我国还有很多古代文人留下了咏元宵节的不朽诗篇。

唐代苏道味《正月十五夜》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描写出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在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到:灯火灿烂犹如火树银花,京城今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灰尘马儿飞驰而去,明月跟着行人同走。在灯影月光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打扮得分外美丽,边走边唱着《梅花落》曲调。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古代计时漏壶的美称)也不必催人了。

还是唐代的诗句:“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唐代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中同样描写了京城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千家万户打开门锁出门,街上花灯通明,热闹非凡,震动了整个京城。众多宫女一起跳舞,

人间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此外,描写元宵佳节的唐诗还有崔液《上元夜》、卢照邻《上元夜》等,这些传世之作,至今脍炙人口。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光辉灿烂的巅峰时代,但是在唐代以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艺术特色感人至深的篇章。

宋代文学家、音乐家姜夔《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圆)。”诗篇别有风味:前两句描写的是元宵节的热闹气氛,元宵佳节大家争看采莲船,花灯挂满,堪比花轿宝马香车,暗喻佳人才子,佳人头上的钗饰品与花灯一样美丽。后两句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孤独的境遇,风雨欲来,夜深人去,孤零零的灯盏下,传来卖汤圆的声音,还有街道旁孤零零的自己。前后的两句形成了鲜明对照,热闹与孤零衬托出作者在万家团圆的元宵佳节孤身一人思念家人的愁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在《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意思是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在月上柳梢头黄昏之后,与佳人相约。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相约的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其中“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成为至今人们经常读到的佳句。

这首词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今天与昔日、悲欢与离合相互交织,强烈地抒发出作者不堪回首的怀念之情。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宋词中感人至深的作品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达官显贵带着家人出门观灯。在月光和灯笼的交相辉映下,歌舞升平,一派节日的喜庆景象。

下阕仍然写元夕的欢乐场景,所不同的是,上阕写整个场景,下阕写具体个人,通过个人曲折的思绪起伏,把个人的欢乐与整个场景有机结合起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词至今还经常出现在其他文学作品中,被大量引用。作者抒发了由衷的思念爱人之情:在众多佳丽中寻找,却不见自己的心上人。猛然间回头,看到心上人站在幽暗之处。

明代以后描写元宵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如元代元好问的《京都元夕》、明代唐寅的《元宵》、清代唐顺之的《元夕影永冰灯》等等,众多佳作读来都令人爱不释卷,令人沉浸在佳节气氛之中回味无穷。(邬时民)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