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为什么今天我们仍要读通识? 正文

为什么今天我们仍要读通识?

[娱乐] 时间:2024-05-02 08:29:1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67次

原标题:为什么今天我们仍要读通识?

东方网12月28日消息:“通识知识作为精神生活的今天一部分,在探讨本质问题的读通同时,也引导人去思考、今天发问,读通帮助读者在黑暗中寻找打开光明的今天‘开关’,缩短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的读通时间,这也恰是今天当下阅读通识知识的重要性所在。”作家孙甘露说。读通

12月27日下午,今天“通识文化,读通时代阅读”读书分享会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举行。今天作家孙甘露,读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今天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读通翻译家袁筱一,今天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为松和出版家汪家明,就新时代阅读兴盛的当下,畅谈通识文化的独特魅力。

王为松、袁筱一、陈子善、孙甘露、汪家明(从左至右)

“所谓通识文化,就是打破知识的界限,联通知识的本质。通识知识的基础特性决定了它是人们走向思考的必经之路。”汪家明说。王为松则认为,通识能帮助人们快速了解哲学、文学、历史等基础知识,引导读者继续深入阅读。通识图书就像一架助力读者快速抵达一个高地的飞行器,在通识知识的高地上纵观一番后,循径细读、深思追问。

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活字通识系列”图书选取人文领域、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中在当代具有启发性的著作、素材,汇编成册,推出的第一辑共有5种图书。其中,《文化极简史:人物·思潮·建筑的故事》是法国伽利玛出版社2018年底送给读者的礼物书,虽然已经如砖头一样厚重,但相对于几千年的人类文化来说,还是“极简”。《给生命音乐:100首》的作者费欧娜·梅铎是英国BBC音乐杂志的创始编辑,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她的选择有个人生命体验,有的我们比较陌生,但都是音乐精华。《你身边的伦理学:20个大问题》中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把我们绕进去,一些我们原来深信不疑的观念,弄了半天都还有可商榷之处。《伟大的哲学书:20本》和《西哲小史:从A到Z》两本书的作者都是詹姆斯·加维,英国《哲学家杂志》的资深编辑。一个横向选点,一个纵向说史,让读者可以有滋有味咂摸西方哲学。

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经历和阅读体验,孙甘露认为“活字通识系列”图书是以不同于《牛津通识读本》的新颖方式写作的。就《西哲小史:从A到Z》而言,以往的图书对欧洲中世纪的描述都是“黑暗的中世纪”,但这本书对中世纪的描述则很是客观,不仅讲述中世纪哲学趣事,而且还明确了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这种客观的通识知识的传播对现在的读者来说很重要。”他说。《你身边的伦理学:20个大问题》从问题出发的写作方式很是引人入胜,其中的伦理问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陈子善表示,《给生命音乐:100首》以新形式讲述音乐,打开了人们欣赏音乐的新视角,这种讲述通识知识的新形式与教育类的教材不同,能满足不同阅读人群的需求,是真正追求通识的体现。而《文化极简史:人物·思潮·建筑的故事》的选材更让人意想不到,比如,对于中国的建筑,这本书没有选故宫,而选择介绍长城和少林寺,这体现了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笔下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写视角与方法,而在这种对比中,通识的特点就不言自明地呈现出来。“外国学者以很实在、很生动的语言讲述中国建筑,介绍人类精神的创作活动,这是很吸引人的。从专业角度,这套通识图书无论选题和呈现形式,都非常精准。”

对于译自法文版的《文化极简史:人物·思潮·建筑的故事》,袁筱一认为这本书以人物为切入口,然后引入建筑、思潮的讲述,这种场景式写作通识知识的方式,使文化可视化,而且其中文学性的表达,则充分展示了它立足文本讲述通识知识的特点。“这本书以西方的视角陈述世界的千面,讲述同时代里世界的概念,或是某时段里世界的历史,这种蕴含体系概念的写作模式,能满足更广泛的阅读人群。”她说。

活动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和传世活字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包永婷)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