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水印非遗传承人崇德福:用手中刻刀讲好中国故事

[休闲] 时间:2024-04-28 06:41:4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47次
崇德福:有温度的木版艺术与人生用手中刻刀讲好中国故事——

崇德福 受访者供图崇德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版水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业50余年以来,水印事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创作导向,参与复刻了《清明上河图》《孙子兵法百家书》《群马》以及齐白石人物草虫图等一大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人崇经典作品,以深厚的德福刀讲木刻功力,获得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用手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继往开来、中刻薪火相传,好中崇德福始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国故深耕易耨、木版精益求精,水印事用手中刻刀讲好中国故事;言传身教、非遗敬业乐群,传承积极推动木版水印技艺的人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大师曾是篮球少年技艺高超的崇德福在生活中却低调随和、不善言辞,这辈子没和人红过脸。远远走来,就像一位朴素和蔼的邻家叔伯。木版水印的木刻过程需要静心和专注,到关键处时,甚至需要屏息凝神,以保证线条的一气呵成,久而久之,也让崇德福养成了安静的性格。让人意外的是,崇德福从少年时代就是一个热血的运动爱好者,游泳、乒乓球、单杠、双杠样样精通,还曾是篮球队的主力。即使踏上工作岗位,闲暇之时,他依然保持着运动的习惯,还带领同事们一起打篮球比赛。木刻是个体力活。崇德福说,木版水印用的刻版都是实木材料,而且需要木刻师手工刨版,再加上要长时间维持高度专注,对体力的消耗特别大,坚持运动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崇德福还从运动中找到了很多灵感,这是他下刀如神的秘密。木刻师也和运动员一样,必须反复地锻炼肌肉。崇德福介绍,木版水印的刻法十分丰富,可使用的主要刀具只有一把。之所以能呈现各种不同的效果,是因为下刀的角度不同,只需要细微手法变化,体现到木版上,就能呈现千变万化的线条。所以,他把对控刀肌肉的锻炼看作木刻训练的基本功。您得慢慢体会不同的角度到底用哪块肌肉合适,把它练灵活喽,出来的线条才不僵。崇德福说。崇德福讲话时爱用您,这是地道老北京人的惯用口儿。崇德福的手工艺启蒙来自家庭熏陶。他的父亲以前在宫灯厂工作,日常负责画宫灯和宫廷风格的壁画;母亲就职于当时的绒鸟厂,有一手绒鸟制作的好手艺。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崇德福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等家庭责任。他从小细致耐心,父亲在家画画片的时候,他就在一旁边看边学,10岁起就可以帮助父亲画稿贴补家用了。大概是这样的生活培养了我的责任心吧。崇德福感叹。而正是在这种责任心的支撑下,崇德福始终坚守在木版水印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当初领导让我们把技艺好好传下去,这一点我从来都没有忘。一脉相承的技术宅1971年,17岁的崇德福被分配到荣宝斋,学习木版水印。作为荣宝斋10年来招收的第一批青年力量,他和新来的年轻人得到前辈们的精心指导与关心关爱。谈及学艺经历,崇德福屡屡表达对前辈们的感激之情:师父像父母似的真心实意地教导我们。领导甚至特别批准我们可以像学校里那样每45分钟休息一下。崇德福的师父之一是木版水印大师张延洲,曾雕刻出木版水印《韩熙载夜宴图》等名作。回忆起师父,崇德福笑着说:我们都不善言谈,让他像讲课似的去教,他说不出来,而且这里面很多技术是无法用语言描绘的,要靠观察、靠悟性,所以师父干活时就特意把我带到旁边,还专门错身给我让出一个空位,方便我观察,尽管这样的姿势让他操作时很别扭,但师父从来也没说过麻烦。荣宝斋是有着350年历史的老字号,是文人雅客常聚之所,其木版水印题材更偏向于复刻名家字画,通过层层套染,力求逼肖原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得对画作的神韵意趣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上世纪70年代,黄永玉、李可染等名家常来荣宝斋现场作画,给崇德福提供了很多观摩的机会,这对他理解画家的运笔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刻版师们看画有各自的职业习惯,一幅画到了崇德福眼中,便自动分成一层一层的结构。木刻的难点就是神韵,而且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笔法风格,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苦练,看多了、悟透了,把每种刀法都练到随心所用才行。崇德福说,直到今天,他还记得17岁那年书画家董寿平给自己题的一幅字——业精于勤。雕刻有温度的文艺精品《清明上河图》是崇德福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人物众多,有百姓、有权贵,他们的服装、动作、神态各不相同,建筑也十分讲究,连小阁楼木架的搭扣都被清晰地描绘出来。能把这些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就是作品里的那一点儿‘灵’。崇德福说。木版水印对视力的要求特别高,很多老师傅都饱受近视、老花眼的困扰,只能不停地换眼镜,有的老师傅一个眼镜上摞着一个眼镜。雕刻木版水印《清明上河图》时,崇德福30岁,处于体力的巅峰期。随着年岁增长,崇德福的视力也跟不上了。老换眼镜不是办法,他就干脆一只手端一个放大镜。就这样,单手木刻渐渐成了崇德福的独家绝活。尽管只用一只手,崇德福运起刀来依然随心所欲、稳健精准,并且随着多年积累,他对木版水印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它是有厚度的,也是有温度的。崇德福说,木版水印通过层层上色晕染,呈现出温厚立体的效果,那种色彩沁润纸张的生命力,是高科技难以复制的,更不用说其中还饱含了木版水印师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创作,木版水印师的精气神凝聚其中,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意趣,也从侧面记录了时代。崇德福认为,如果说木版水印大画是艺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那木版水印小画就是生活,是可以走入千家万户的温情记忆。一幅小画的价格就跟两壶酒差不多,去别人家串门儿,拎着画可比拎着酒有雅趣得多呢。他说。在崇德福看来,现代互联网技术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好的途径。要把眼光放长些,吸引更多年轻人喜欢咱们的老手艺。退休后,崇德福还时不时回荣宝斋木刻工作室看看,对年轻木版水印师的疑问,他毫无保留地耐心解答。他说:当初师父们就是这么教我的,我也想尽我所能,把这门老手艺更好地传下去。(本报实习记者 王添艺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