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鹳雀楼,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 正文

鹳雀楼,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

[焦点] 时间:2024-04-29 03:49:3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49次

    原标题:鹳雀楼,鹳雀楼一个永恒的个永文化符号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文化欲穷千里目,符号更上一层楼。鹳雀楼”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个永这首《登鹳雀楼》,被誉为“千古绝唱”。文化好多人都品味过诗中所描绘的符号壮阔意境,但只有到山西南部登临著名的鹳雀楼鹳雀楼,身临其境,个永才能更好地体会王之涣诗作的文化绝妙之处。

    游览之前,符号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鹳雀楼。鹳雀楼

    古鹳雀楼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蒲州城西黄河之中的个永河心洲上,始建于北周时期,文化历经隋、唐、五代、宋、金六百余年,金、元之际毁于战火,2002年重修于黄河之滨。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在建造之初并不是用来观赏风景的。公元6世纪前后,蒲州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地处黄河与中条山、华山的交汇要冲,向南威慑潼关天险,在长安和洛阳800多里的通道上占据扼要之位。失去河东,西面的关陕地区和东面的河洛地区都有兵临城下的危险。所以《蒲州府志》说:“蒲为郡,被河山之固,介雍(指今陕西)、豫(指今河南)之交。”北魏时,曾在这里设置过雍州、泰州。537年,东魏在与西魏的战争中失败,西魏的势力进入河东地区,控制了战略要地泰州。后来取代西魏的北周,对泰州更是格外重视,在北周统治初年,即558年,改泰州为蒲州,蒲州一名由此而来。为了重点经营河东地区,北周政权的操控者宇文护任命儿子宇文训为蒲州刺史,鹳雀楼就是在这时兴建的。据《北史·崔弘度传》记载:“时(宇文)护子中山公训为蒲州刺史,令弘度从焉。尝与训登楼,至上层,去地四五丈,俯临之。训曰:‘可畏也!’弘度曰:‘此何足畏?’欻然掷下,至地无所损,训大奇之。”宇文训与崔弘度所登的高楼即鹳雀楼,楼高三层,约15米左右。鹳雀楼建在蒲州城西黄河中的河心洲上,因为河心洲地势高亢,建于其上的鹳雀楼巍峨壮观,具有了“遐标碧空”“迥临飞鸟上”的高度。

    当时修建这座高楼纯粹是为了军事用途,既可以镇守通往河西的黄河浮桥,也有向北面的北齐宣示武力的意图。这座位于黄河河洲上的高楼建好后,常常有河滩上的鹳雀到楼上栖息,人们便把这座高楼称为鹳雀楼。

    到了唐代,李瀚在《河中鹳雀楼集序》中说到了唐代鹳雀楼的盛况:“后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四方俊秀有登者,悠然远心,如思龙门,如望昆仑。”唐代的蒲州城是一座繁华的军事重镇、文化之都,由蒲州通往长安的黄河上,架设着浮桥,黄河两岸有八只铁牛守护着浮桥,浮桥上东来西往的行旅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蒲州城西的鹳雀楼雄伟壮观,居河山之胜,前瞻中条,下瞰大河,西望华山,故而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览题咏。因为歌咏鹳雀楼的作品很多,当时还专门出版了一本诗集——《河中鹳雀楼集》。在唐代歌咏鹳雀楼的诗作中,以王之涣、畅当、李益三人的诗最为有名。畅当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春亦自伤。”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名气最大。王之涣的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寥寥数字,山河如画,虚实相兼,眼前之景与意中之景相融,大海在望,气势万里,具有典型的盛唐气象。在千载之后读之,犹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写景中揭示出“登高才能望远”的真理,富有哲理,发人深思,因而成为千古绝唱。

    诗因名楼而作,楼因名诗而传,人因佳作不朽。没有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就没有鹳雀楼一千多年来如此高的知名度。可以说,一首名诗成就了一座名楼。也可以说,一座名楼成就了一首名诗,正因为鹳雀楼居河山之胜,近瞻中条、远望华山、俯临黄河,王之涣在这风景如画的高楼上把他的诗歌创作提到了新高度,他的《登鹳雀楼》一诗也代表了唐诗的高度——以一座名楼代表中原河山。在王之涣之后,鹳雀楼就与这首千古绝唱化为永恒的文化符号,化为中原河山的代表。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杂感》:“一樽易致葡萄酒,万里难逢鹳雀楼。何日群胡异种尽,关河形胜得重游。”南宋时鹳雀楼所在的河东地区为金人占领,爱国诗人陆游对朝廷迟迟不能收复中原愤愤不平,他的这首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在陆游的诗中鹳雀楼则成为中原地区大好河山的代表。

    鹳雀楼在金元之际(1222年)毁于战火。50年后,元代著名诗人王恽来到蒲州,慕名拜谒鹳雀楼遗迹,写了一篇《登鹳雀楼记》,不过,他所登的是鹳雀楼的遗址。他在文章中写道:“……于是俯洪河,面太华,揖首阳。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他认为,虽然没有了鹳雀楼,但这里依然具有“河山之伟,云烟之胜”。明初,鹳雀楼的旧址尚存,后来因为黄河河道东西摆动,遗址也难觅踪影。因为鹳雀楼的名气大,明清两代,人们权且把蒲州城的西城楼当作鹳雀楼,西城楼上赫然悬挂着“鹳雀楼”的匾额。登楼观景赋诗者,数百年间络绎不绝。清初尚有诗人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清代乔光烈的《河中怀古》:“无复题诗鹳雀楼,空将旧事说秦州。山河不改千年色,战伐频看异代愁。祷罢祥符沉璧马,铸残天宝剩金牛。于今禹甸归清宴,父老中蒲乐未休。”可见作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鹳雀楼已与河东大地、黄河、中条、盛唐名诗融为一体,它已不只是一座古建筑,而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深入人心。在我国建筑史上,为一座古建筑找替身,鹳雀楼恐怕是唯一的。到了20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蒲州城的西楼被日军的飞机炸毁,人们聊以寄托情志的鹳雀楼替代物也荡然无存。

    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化符号,作为一处影响千年的文化景观,在鹳雀楼被焚毁近800年之后,重修名楼一事终于被提上议事日程。重修工作始于1997年,2002年竣工。重修的鹳雀楼距离黄河1000米左右。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000多平方米,成为人们感受盛唐文明、领略河东大地河山之胜、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境的游览胜地。

    耸立在黄河之滨的鹳雀楼,是对中华河山的守望,是对盛唐文明的回望,是对唐诗和以王之涣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的致敬!

    鹳雀楼——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

    □李广洁返回,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