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如何成为水下考古队员?有这些标准→

[时尚] 时间:2024-04-30 00:10: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60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如何成为水下考古队员?有这些标准→

文\海南日报记者 赵优 图\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人们常说,海南何成“我们的周刊征途,是为水星辰大海”。星辰与大海,下考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古队启蒙与发展,人类也从未停下对星辰大海的标准探索。能够真正进入大海深处一探究竟,海南何成也得益于近一百年以来潜水技术的周刊飞跃发展。

水下考古这项能够满足人类探索欲望且充满神秘和未知的为水工作,不由引发人们好奇,下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中国的古队水下考古工作者?

4月15日,水下考古队员在陵水黎族自治县分界洲岛海域搬运装备,标准准备下水。海南何成队员们背负的周刊双瓶潜水装备约为30公斤至40公斤。

“水下考古是为水考古学在水下的延伸。相比之下,考古队员学潜水比潜水队员学考古要容易一些,所以水下考古工作者基本都是考古专业出身,因为各种机缘巧合从陆地考古转向了水下考古,这期间需要通过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的培训,取得水下考古结业证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梁国庆透露,目前全国有144人取得水下考古结业证书。

如果说田野考古是用探铲一层一层发掘历史,那么水下考古就是在幽暗的水中一寸一寸地摸索历史。除了专业背景和学术素养,水下考古工作者也离不开过硬的本领。

水下考古队员在分界洲岛海域进行中性浮力训练。

首先身体素质要过关。因为水下作业的关系,有高血压、鼻炎、中耳炎等疾病的人与水下考古就“绝缘”了。目前我国水下考古培训的选拔条件之一就是学员身体素质良好,例如要求具备连续游泳距离不低于200米的能力。“潜水是一个高危行业,所以过硬的潜水技能必须掌握,这事关水下考古工作者的生命安全。”梁国庆说,跟随潮汐时间而定的出海下水、潜水对身体热量和体能的消耗等,都需要强健的身体作为支撑。

水下考古队员在分界洲岛海域携带两支减压瓶进行模拟训练。

此次在海南分界洲岛举行的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进阶培训班中,17名学员是从已经取得水下考古结业证书并且长期活跃在水下考古工作第一线的年轻队员中选拔而来。经过此次21天的专业训练,学员们完成了技术潜水入门、高氧、进阶高氧、减压程序、空气延伸、干衣等理论课程和双瓶使用、装备维护、中性浮力、水下姿态、阀门管理、紧急供气、侧挂高氧减压气瓶、大深度深潜等实操技能训练。培训完毕,在日后的水下考古工作中,还有大量操作等待着他们去掌握和熟练。

水下考古队员在陵水黎族自治县分界洲岛海域进行水下阀门管理训练。在水下,设备故障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考古队员必须具备处置紧急情况的能力,保证自身和同伴的安全。

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术基础,水下考古工作者还必须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陌生的水下环境往往隐藏着风险和变数,在水下会面临各种突发情况,比如气瓶阀漏气、能见度骤降、水底乱流、渔网缠绕等,常会造成心理恐慌,这时候就需要处置紧急情况的能力。所以说,水下考古工作者在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方面都是百里挑一的。”梁国庆表示。

水下考古队员在观看水下训练视频,复盘训练情况,针对技术要领进行总结。

水下考古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文、理多个学科。用技术和理论武装自己的水下考古工作者,也在走向一专多能,如在海洋探测、考古研究、摄影摄像、水下绘图乃至机械加工等领域有所特长。

水下考古队员进行中性浮力训练。水下作业时,常常会遇到水底乱流等情况,需要考古工作者保持较强的身体稳定性。(赵优 武威)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