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之下,希望尚存”——回家之路:14年又57天

[知识] 时间:2024-04-12 13:26:4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94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苏枫  “我奔跑的绝望每一步,都是下之路为了离你更近一步。”还原 在写作过程中,希望孙悦努力平衡真实与虚构的尚存关系,她真实地还原了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年又供图/受访者  由孙海洋口述,绝望女儿孙悦执笔的下之路纪实随笔集《回家:14年又57天》近日出版。这本书记录了“悬赏二十万寻儿子店”当事人、希望电影《亲爱的尚存》原型之一孙海洋寻子路上的故事。  孙海洋曾经在15岁就出门远行到社会闯荡,年又人到中年决定一展宏图时,绝望却遭遇人生的下之路重大危机。2007年,希望孙卓在深圳被拐,尚存孙海洋踏上了寻子之路,年又彼时他背着一个装满资料的旧书包,在30多个城市奔波寻子,直到2021年12月,才终于在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儿子孙卓并带他回家。  孙海洋大女儿孙悦今年25岁,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父亲寻找弟弟的旅途倾轧过她大半的生命历程,是她成长的纹路。2007年弟弟孙卓被拐后,父亲的寻子经历从此填满了她的成长过程。曾经的她是一名旁观者、亲历者,弟弟回家后,她也终于成为了一名讲述者。在写作过程中,孙悦努力平衡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她真实地还原了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  孙悦说:“我相信命运绝不是在压垮人的时候才成为命运,而往往是在人奋起抵抗的时候,它才成为命运。”  绝望之下,希望尚存  2007年至2021年,14年又57天的寻找,30多个城市的奔波,5172个日夜的守望,孙海洋终于找到了儿子并带他回家,一家人整整齐齐,圆圆满满,这是真正的小团圆。  2022年的大年初一,对于孙海洋一家来说,才算是真正的新年伊始。  孙海洋的半辈子都在奔跑:15岁开始,他陆续在武汉、三峡、永顺和深圳为了生计东奔西跑;33岁,儿子失踪后,他背着一个装满资料的旧书包继续奔跑;47岁,他终于在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孩子,但是他依然在奔跑……  孙海洋在岁月里摇摇晃晃终于人到中年,在决定一展宏图的时刻,遭遇人生的重大危机。在街头奔跑的每时每刻,他从未想到过放弃,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而孙海洋在苦难中,坚持继续奔向前方。  写《回家:14年又57天》,前后一共用了四个月,其实回过头来,孙悦希望自己当时再耐心一些,再多用一些时间。  她从未想过放弃,故事讲述的就是“不放弃”,相比起来,记录谈不上丝毫艰难。  “破案的全过程比较难写,就在认亲前几个月,多方都在暗自出力,许多线索都指向孙卓。就像火山爆发之前的大地,看似平静,然而敏感的动物们都能嗅到空气中反常的气息,并为此躁动不安。这个时刻是非常紧绷的,像一张被拉得太满的弓,已经无法承受分毫多余力量,可是弓上又绕满了各处的乱麻,任何一根丝线偏移都可能使饱和的力量失衡。我不仅想拉好这张弓,还想把每根丝线都理清楚。为了尽可能客观地还原各线索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我反复研究各种新闻材料,并采访最直接的相关人士,多方取证。为了避免任何细节上的出入,在表述上不引起任何误解和争论,我也将这两章反复修改了很多次。我还把各个版本拿给完全不了解这件事的朋友们阅读,测试他们看完后获得的信息是否符合事实。这确实是最考验我笔力的部分。”  孙悦说:“有时候,我也会在写作过程中停下来,大哭不止,我不是故事的局外人,我是这个悲喜剧内部,一粒隐痛的沙。然而,我想讲述的并不仅仅是关乎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故事。时代的灰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因而个人的命运也是时代的缩影。即使微不足道。”孙海洋/孙悦 本组供图/受访者  写《回家:14年又57天》的起因与初心是什么?  孙悦说:“《回家》的故事倾轧过我的童年和青春记忆,是我生命的深浅齿痕,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经常看到其他记者书写的父亲的故事,而我始终有这样隐约的念头: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得将爸爸的故事全部记录下来。毕竟我在这个故事中,我是离故事最近的人之一。因此,在弟弟回家之前,我写作的初心是为小家做长久的记录,父亲的脚步对我来说是有价值的、珍贵的,我不希望它们被遗忘和消失。在弟弟回家后,这个念头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那段时间,作为幸运“上岸”的寻亲人,也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和感受,我们走到了阳光下,回头一看,那么多人还在风雨里,我开始迫切希望这份小家的记录能够带来更大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和父亲是很有默契的。我们希望一粒微尘的故事能够照见过去十四年时代的印记,也让更多人看到“打拐”取得的进步和其中依然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样微小的记录,最终,去号召正义,传递力量。如今《回家》出版近一年,以它收获的阅读面和反响而言,可以说它的意义比我写作时想象的要大得多。”  “上世纪90年代,农民进城务工成为热潮,人口流动性剧增,全国各地爆发大量拐卖妇女儿童案。从内部看,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落后思想观念是酿成悲剧的内因,而从外部看,法律存在漏洞,基层执法不严,户籍管理混乱,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切在进步之中,比如2009年之后立案制度的明确变革。到今天,公众对拐卖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度共情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落后的观念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孙悦说。  这种平凡何其幸福  2020年9月15日,孙悦曾在日记里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打造一个全无希望的心境,相信自己什么都做不到,这就是我面对一切之前首先去做的事。我和他完全相反。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突然很惊讶,意识到他的脊梁骨也是脆弱的钙质而非某种生猛不可欺的金属。我无法想象有一天那种力量不再像既枯又荣的野草一样野蛮生长,脊骨也在27小时的站立中折断了,我害怕他身边没人能接下他的担子哪怕一天。每一次他跟我讲故事,我从头沉默到尾,但每个细节我都记得。照理说我应该把它们全部写下来,毕竟那也与我有关。可是在那之前我认为自己是做不到的,即使做到了,好像也没有意义。”  那是孙卓被拐的第十三个年头。就在次年,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孙卓被拐的第十三个年头,那是黎明前的黑暗。当时也是疫情的第一个年头,孙悦即将去新加坡读书,父亲依然奔忙在寻子路上。  在当时,弟弟的“不在”已经是一个十数年如一日的常态:“我根本不会去幻想哪一天他会突然被找到,我想,但我不敢想。我自然蜷缩在一个全无希望的心境中,就像一个残疾双腿已久的人,早已忘了人是如何站在坚实的大地上。我会默默咀嚼这种境地。”  在孙悦的回忆里,“父亲则相反,他始终在寻找,依然和寻亲家长们密切联系,并且寻找新的可能性。我记得,就在我去新加坡之前,抖音开始兴起,且已拥有了不小的用户群。但我并不使用,也不打算去了解,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时候并没有我父亲强。当时我父亲就下载了抖音,注册了新账号,并询问我,能否帮他将《亲爱的》电影中的一些片段剪辑出来,让他发一个视频,吸引一些关注,请这个新平台上的人们也帮忙留意孙卓的去向。我想起十多年前,微博刚刚兴起时,每篇博文还限发140个字。那时他不太会用智能手机,不了解网络,也并不知道微博会发展成什么样。他并不思考这些,他只是会在一个平常的夜晚,非常艰难地摸索着注册一个微博账号,找到几个基本的功能,一字一句地慢慢敲打:“我暂时还不知道微博是什么?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孩子什么时候能找回来?”然后点击发送,让这无比渺小的声音落入互联网的茫茫大海中。这就是我父亲在第一年和第十四年的状态,区别其实并不很大。”  弟弟回家后,对这个家的改变的具体的,具象的。孙悦回忆,房间里的大象消失了,全家人头顶那片乌云散了。逢年过节,没有那种心照不宣的“假乐”了:“具体来说,很多人都说我的父母变得比五年前、十年前更年轻了。尤其是我妈妈,身体比以前好,气色也好,每天精力充沛、笑容满面,以前她是三天两头受各种病痛折磨,吃很多药,吃不下饭,看起来很可怜。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个医学奇迹。”  2022年春节,是孙海洋一家14年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圆年。  “我和弟弟的相处模式比较像是好朋友,毕竟算是同龄人,没什么代沟,平时就是姐弟之间,吵吵闹闹的。父亲和弟弟的相处有一些中国人特有的笨拙,含蓄些,但也很温馨。”  “春节,我记得大家一起准备年夜饭,孩子们一起洗莲藕、贴春联、放鞭炮、打雪仗,很幸福。”  第二个春节,平凡和幸福都在继续——2023年的大年初一孙悦全家是在老家度过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和两个弟弟都在,还有大伯二伯、姑妈等许多亲戚,非常热闹。从前过年其实也很热闹,但那种热闹多少有些表面,所有人心照不宣,不提团圆不团圆的,只是努力把日子过下去罢了。”  在接受《小康》·中国小康网专访时,是在中秋前夕一个月,孙悦对这个传统节日充满期待:“今年的中秋节,两个孩子放假,一家五口坐在一起吃饭就好了,齐齐整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种平凡何其幸福。”  最近一年间,孙悦经历了蛮多有趣的事,感觉自己也长大了很多,接触了很多以前读书的时候接触不到的人和事。“分享的话,我想到的是一个很不值一提的小变化。以前我的mbti人格是infp,主要特征是内向和多愁善感,后来再测,我变成了enfp,但这一人格类型人称“快乐小狗”。也很感慨,不仅仅是我的家庭改变了,没想到我个人的性格和命运也改变了,或许一些看不见的齿轮也在悄悄转动呢。”  孙海洋,寻子14年多,终得所愿。他奔走于全国各地,至今仍在坚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更多的人。  孙海洋在寻子路上坚持十四年多,这份父亲对于儿子的爱,诠释着勿失勿忘、带爱回家的执著,也揭开了许多普通人对于家庭与亲情的所有坚守。而他永不放弃的力量也将带动着我们奔赴生活的日常。正如孙海洋所言:“我奔跑的每一步,都是为了离你更近一步。”  《回家》的责任编辑程利盼认为:“将个体故事放到更为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能让我们看到司法变革在时代中数次变革的步伐。在个体故事和时代变迁的交织中看到社会力量的推动: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主任陈士渠、重庆市公安局的樊劲松警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教授于建嵘、《楚天都市报》的记者陈杏兰、“宝贝回家”寻子网站创始人张宝艳、志愿者上官正义以及各地的公安机构等,所有这些名字都和孙海洋等人多年的找寻之路,一起促成了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流浪儿童救助和管理制度,以及全国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等制度的完善,2016 年,“团圆系统”正式上线。2021 年,公安部部署持续深入推进“团圆”行动……”  《回家》由中信出版集团·无界工作室出版,既是孙海洋的漫漫寻子路,也是千千万万还在寻子中的普通家庭的缩影。在孙海洋一家团圆的“结局”之外,希望这个故事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仍旧在路上前行的寻找者。  现在,孙海洋仍在坚持参与公益活动,奔跑在帮助其他孩子回家的路上。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都与我们相关,这个世界也值得我们鼓起勇气坚持对希望的追寻。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9月下旬刊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