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大城市增加学位供给,地从哪来? 正文

大城市增加学位供给,地从哪来?

[娱乐] 时间:2024-05-08 12:12: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20次

原标题:大城市增加学位供给,大城地从哪来?

■开篇语

今天,市增广东低风险地区中小学生如期返校,加学全面恢复正常学习生活秩序。位供他们中有不少成为“幸运儿”,大城在家门口便能上新建学校、市增享受优质教育。加学

更加均衡优质的位供教育,始终是大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核心诉求。坚持人民至上,市增就是加学要回应人民群众的教育期待,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位供向往。

随着“二孩”入学高峰到来、大城常住人口增加,市增广东珠三角城市的加学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凸显。近年来,全省进一步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增加城镇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珠三角城市增加学位供给成效如何?如何破解瓶颈问题?通过一个月的深入调研采访,南方日报、南方+今起推出“学位攻坚战”全媒体报道,分析各地破解学位供给的规划土地、资金投入和办学水平瓶颈问题的经验做法。敬请垂注。

不久前,广州南沙启用湾区实验学校、广大附中南沙实验学校等4所新建学校,令家长们振奋不已:这些家门口好学校占地面积约720亩,将提供1万多个优质学位。

优质学位供给能力,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珠三角城市增加学位供给成效如何?

开学前夕,记者深入珠三角各地调研发现,经过两年多的学位攻坚战,今年各地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大幅增加,基本够用。但仍有个别地方学位供不应求。

学位攻坚战两年前打响

新建扩建、改造提升、优先配套……学位攻坚战自2017年年底打响,如今进入收获期。然而,学位在增加,常住人口也在增加,一些地方的学位供给压力仍未得到缓解。

有人说,大城市的学位问题是“甜蜜的负担”。

从城市吸引力来看,广东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去年底常住人口11521万,比上年末增加175万,已连续第5年实现百万级的常住人口增量,始终全国领先。

从在校生来看,广东去年小学在校生数量达到1033万,首次超越河南,跃居榜首。全省小学生数量每年增量都超过35万人,且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常住人口增加,说明区域的吸引力、竞争力增强,但也倒逼着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提升。

早在2017年年底,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意见》,要求每1000人口要配备幼儿园学位40个、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位80个、初中学校阶段学位40个,各地要科学地预测未来五年幼儿园和中小学学位的需求,并提前做好准备。

一场学位攻坚战迅速打响,如今,两年多时间过去,开始进入收获期——

广州实施中小学校三年提升计划,至今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5.78万个;

深圳今年新改扩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30所、高中学校2所,分别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4万个、公办高中学位6150个;

东莞5年内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推动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231所,今年已完成21所,新增公办学位约2.67万个;

佛山实施义务教育五年提升计划,至今已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23所、幼儿园87所,分别新增学位12.7万个、3.5万个;

江门新建学校29所,新增学位5.26万个,进一步满足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入园需求。

学位在增加,常住人口也在增长,一些地方的学位供给压力仍未得到缓解。

今年上半年,受人口持续增长、挖潜扩班没空间、消除大班额影响,深圳罗湖的学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相关部门提醒“部分学校学位特别紧张,请各位家长提前做好预判和安排”。东莞的塘厦、莞城、东城等镇街也发出学位预警信号,提醒短期内不能完全满足所有新增公办学位需求。

“广州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供给总体上可满足需求、继续挖潜。”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华山鹰说,由于广州市域面积较大,部分区域外来人口导入快、导入量大,适婚适孕阶段年龄人口集中,仍然存在一定区域性、阶段性、结构性学位供求矛盾。

“微改造”释放办学空间

对老城区、主城区来说,增加教育用地指标很难。近年来,“微改造”成为突破办学空间瓶颈的一把利剑,加速中小学学位提质增量,办小而美的幼儿园,正在成为一股新风尚。

大城市新改扩建学校,增加学位供给,最大难点在土地。珠三角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有的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可谓是寸土寸金、寸土难求。对于发展成熟、用地相对固化的老城区、主城区来说,增加教育用地指标更是难上加难。

近年来,“微改造”成为突破办学空间瓶颈的一把利剑,加速中小学学位提质增量。“地段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7年从每个年级4个班,扩招到每个年级7个班。”广州市协和小学校长孔祥明说,两年前该校启动了微改造工程,将校门、围墙、风雨连廊、教学楼修缮改造,充分释放办学空间。

同时,全省多地还通过置换和拆并整合等方式,结合城区“三旧”改造和区域用地功能调整,确保老城区幼儿园、中小学校用地面积达到规定标准。

建成一年多的东莞平乐坊小学,是老城区教育扩容的代表。这所学校利用莞城运河小学旧址高标准建设,建成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运动场地1800平方米。“移笋栽竹法带动平乐坊小学的发展。”莞英教育集团总校校长黄旭珍说,集团探索“名校+新校”样式,将龙头学校的品牌、管理、资源等作为强壮母体的“笋芽”来培育,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辐射。

江门把蓬江老城区的初中搬迁到城区外围,建成寄宿制学校,把老城区初中原址改建符合标准化学校要求的小学,分流周边生均占地、生均建筑面积和生均运动场地不达标的小学生源。新会老城区则把葵城中学、圭峰小学、平山小学和红卫五显小学改制为公办学校,新增免费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公办学位13521个。

办小而美的幼儿园,正在成为一股新时尚。

广州天河是国家级CBD所在地,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快速流入,学位压力持续增加。近年来率先在全市试点“两放宽、两提高”微小型幼儿园,出台《微小型幼儿园开办工作指引》,放宽办园规模、放宽生均面积,提高师资质量、提高监管能力,在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鼓励社会力量自找合适场地办园。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局长王海鸿说,今年要实现公办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50%、80%的目标,3年内要新增2.4万个中小学学位。

“大手笔”增加教育用地

增加土地供给,实现教育用地规划、建设一体化,是打赢学位攻坚战的最实用一招。舍得投入土地、办好教育,才能为人才流入形成大吸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大空间。

8月的江门市蓬江区热火朝天,范罗冈小学滨江校区二期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砌砖、浇筑。目前该工程主体已封顶,预计年内可竣工投入使用,将扩展至68个班的办学规模,增加近千个优质公办学位。

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增加土地供给,实现教育用地规划、建设一体化,是打赢学位攻坚战的最实一招。

今年5月,《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明确今年起超常规建设高中学校,到2025年新增公办学位近10万个。深圳将一次性拿出29个地块保障高中学位建设,其中4个地块建设高中园,分别选址坪山区、龙岗区、光明区、深汕特别合作区。

广州对越秀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南沙区、从化区、增城区等学龄人口重点增长地区,在土地的储备及出让中注重基础教育设施用地的充足配套供给,并抓好新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工作。

各地意识到,舍得投入土地、办好教育,才能为人才流入营造大吸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大空间。

珠海将教育资源布局与城市发展、产业规划同步,逐年加大优质学位供给。去年,珠海新建华中师大珠海附中、凤凰中学、潮联学校等10所公办学校,改扩建12所学校,新增公办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位分别为720个、13050个、2750个、3000个。

东莞建立公办学位供给与商住用地出让联动机制,以镇街(园区)为单位,定期评估其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供给与户籍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需求情况。凡学位供给未达到比例要求、且超过两年缓冲期后仍未补足缺口的,将暂停其商住用地出让,直至完成任务。

“教育既要支撑当下,更要决胜未来。”东莞市教育局局长叶淦奎说,东莞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是从编制规划、经费支持、用地保障、审批服务、督查落实、师资配套等各个环节实现全链条支撑,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创新探索,实现从单一的教育联动转变为全链条式的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钟哲 王慧 孙颖 马立敏 王雅烁 黄烨倩

广州

“多规合一”保障教育用地

9月1日开学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荔湾小学、广州市湾区实验学校、广铁一中天峰中学等一批优质新校迎来首批新生。

不难发现,这些新学校的布局,与广州产业发展、人口增长相匹配,发挥教育资源在城市新区建设、产城融合、乡村振兴方面的战略引导作用。

“广州在全国率先试点‘多规合一’,将城市空间、城市建设、教育供给配置等统筹规划,保障教育用地。”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华山鹰说,广州舍得拿出最好的地办教育,努力做到“产业到哪里,人口到哪里,好教育就到哪里”。

天河智谷片区引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办学学校;广钢新城启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荔湾小学;中新知识城启用义务教育九年制学校广州市黄埔区会元学校……今年,广州教育动作频频。

近年来,广州人口规模、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迫切需要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布局。为此,广州实施中小学校三年提升计划和《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预计到2020年新增18.75万个中小学学位和17.53万个幼儿园学位。

作为一线城市,广州城市开发难度大,新增学位数量多,地从哪里来?

华山鹰介绍,从2013年开始,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特大城市基础教育设施布点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规划成果已纳入到全市“多规合一”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目前,这些学校正逐步从规划变成现实。

“‘多规合一’代表着,广州每拍卖一块地,都要听取教育部门的意见,都要规划好教育用地。”华山鹰说,正因如此,在新开发土地中,教育用地得到保障。同时,广州抓好新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工作,督促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在住宅首期工程预售前先行验收,并在住宅区建设进度过半时介入,确保幼儿园质量、移交方面符合标准。

南村小学改建为花山镇第二幼儿园、小埗小学改建为花山镇中心幼儿园、区横潭小学撤并后改建为公办幼儿园……近年来,为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广州花都区重新调整学校布局,将小学校舍“腾”出来开办公办幼儿园,增加城区公办幼儿园学位数量。

老城区学校用地不足等问题,是广州教育的难题之一。华山鹰介绍,广州编制全市基础教育设施布点规划,改变以单一办学层次为对象的规划模式,对学前到高中教育资源进行增存结合“一盘棋”整合,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统筹,大力挖潜改造现有教育设施。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设施撤并方面进行整合,按照“盘活一批、外迁一批、更新一批”的思路,重点补充老城区教育资源短板,比如将部分中心城区不达标高中外迁后,作为初中和小学用地;部分麻雀学校调整为幼儿园用地,实现全链条整合。

“腾笼换鸟”、资源共享,广州各区不断挖潜,破解办学用地难题。

天河区在广州市率先试点微小型幼儿园。“孩子在家门口上幼儿园,接送方便,教学质量也不错,我们很放心。”家长王女士的孩子2018年入读广州首个微小型幼儿园卉华幼儿园。她说,华景新城是个大型社区,幼儿园学位十分紧张,微小型幼儿园政策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

越秀区则编制了幼教联盟发展五年规划,推广“东方红幼教联盟”成功的经验,继续选取15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分别组建2至3个各具特色的幼儿园教育联盟。支持各联盟园根据各自优势,创建场室资源,设施设备资源等共享清单,促进联盟园之间的共建共享共成长。

南方日报记者 马立敏

东莞

全方位推进教育扩容提质

8月30日,一个别开生面的校园开放日在东莞寮步镇香市一小举行,在这场“让儿童站在中央”为主题的开放日上,即将步入一年级的新生成群结队,感受着新校园。

11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水潭。在疫情影响下,香市一小在300多天完工并准时交付使用。作为东莞教育扩容千日攻坚首批完工工程之一,香市一小办学规模48个班,配置学位2160个。首年开学,学校开齐了一至六年级,共24个班。

今天,和香市一小一样,东莞共有21所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学校正式投入使用,释放约2.67万个公办学位,成为东莞近年来在秋季开学最大手笔的公办学位释放。

同时,就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招考季,在入户学生快速增长的冲击下,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全阶段学位依然供大于求,充分满足老百姓教育的需求。

东莞将教育定位为湾区战略实施中,支撑当下、决胜未来的重要一环。制度与速度相结合,数量与效率并重。2020年年初,东莞打响了教育千日攻坚组合拳,并实施一系列教育改革创新举措。

“东莞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是举全市之力,全市域动员,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共同推进的大事,而非某一个部门、某一个镇街的工作。”东莞市教育局局长叶淦奎说。

在编制规划、经费支持、用地保障、审批服务、督查落实、师资配套等各个环节实现全链条支撑,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创新探索,实现从单一的教育联动转变为全链条式的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入户政策条件放宽以及城市吸引力的不断提升,东莞近年人口规模、增速发生了新的变化。

数据显示,2019至2020学年,东莞中小学幼儿园(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为161万,居全省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2019年与2016年相比户籍在校生年均增加超过6万人,其中户籍在校生仅2019年较上年就新增加了10.2万人。

与人口规模和增速相对应,东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资源呈现出在校生规模基数大、基础教育扩容速度加快、教育结构较为特殊三大特点,东莞也形成独特的画像特征“个高、长速快、骨架特殊”,这对东莞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2018年起,东莞着力部署新一轮的教育扩容提质,推进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扩建项目88个,其中至2019年底完成25个,增加学位2.6万个。2020年3月,市政府发布“一号文”,全面启动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将推动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231所,至2025年将增加学位34.24万个。2020年已正在全力推进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29所。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加公办中小学学位供给,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期望关切,离不开教育投入。东莞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的支出179.36亿,占所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78%,为最大支出。

有书读,还要读好书。东莞激励中小学名校开展集团化办学,目前共40个教育集团。同时,大力推进100所品牌学校培育工作,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与中国教科院合作高标准筹设未来学校,扩大“莞式慕课”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全市教育内涵品质全方位提升。

就在今年8月,教育部刚刚公布的“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广东4个地区入选,东莞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东莞优化资源配置,以信息化带动教育优质均衡的积极尝试。

南方日报记者 王慧 黄婷

统筹:吴少敏 黎詠芝(吴少敏 钟哲 王慧 孙颖 马立敏 王雅烁 黄烨倩)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