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荆楚古风扑面来:“光融天下——荆楚文化特展”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举办

[焦点] 时间:2024-04-30 00:15: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95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荆楚古风扑面来:“光融天下——荆楚文化特展”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举办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编者按

9月3日至11月3日,海南海南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与荆州博物馆共同举办

“光融天下——荆楚文化特展”

(以下简称荆楚文化特展),周刊中国

共展出文物199件(套),荆楚荆楚

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2件。古风光融馆举

荆楚文化特展展出陶器、扑面青铜器、天下特展

玉器、文化漆器等文物,南海

展现了楚国立国、博物办崛起、海南海南兴盛、周刊中国衰亡,荆楚荆楚

最后融入大一统的古风光融馆举汉文化这一历史过程,

为海南人民走近和了解独具特色的扑面

荆楚文化提供了好机会。

两千余年前的天下特展荆山之阴,水流悠然,草木葱茏。彼时西周初建,江汉原本荒蛮,唯楚人植根于此,开土拓疆。楚人拼搏进取,在战火纷飞的历史时期得以雄踞一方,并逐步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此次荆楚文化特展的展品生动展示了荆楚古风。

玉龙人凤佩 体现尊龙崇凤观念

楚文化从源流上看是中原文化的一个支流,它的兴盛是中原文化与江汉地区土著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果。受中原文化影响,楚人很崇尚龙,人们耳熟能详的“叶公好龙”的故事,就出自楚地。因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楚人莫不尊龙崇凤。

浮雕龙凤纹漆豆。 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石之美者为玉。“君子比德于玉”,贵族们视玉为“君子”的化身,以玉标榜德行高尚,古时楚地佩玉之风盛行。荆州出土的玉器品种丰富、纹饰华丽、雕工精湛,不仅让人感受到楚玉文化的魅力,而且可以看出多种玉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在本次荆楚文化特展中,从玉龙人凤佩、镂雕玉龙人鸟佩等玉器展品,便可窥得楚人尊龙崇凤的思想。

2007年荆州熊家冢墓地南殉墓出土的玉龙人凤佩,制作于战国中期前段。该玉佩微偏黄,且隐隐透出灰白色,十分独特。

玉龙人凤佩的一面雕刻着纹饰,另一面光素。其整体造型似一条舞动的龙,龙颈后部附雕着两个简化凤首,龙身有多个弯钩状和截头状凸饰。尤为巧妙的是,龙尾钩形凤首上还站着一人——只见这人面部呈椭圆形,身着紧袖长袍,双手抄于胸前,左臂挨靠龙背。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样的造型十分繁琐,但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这一造型表达了人企望乘龙升天的美好愿望。”在特展现场,讲解员陈小冰解释道。

铜升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提供

镂雕玉龙人鸟佩的做工更为复杂。相较不足成年人巴掌大小的玉龙人凤佩,镂雕玉龙人鸟佩更小。但在方寸之间,就有两条相向而行的龙。双龙之间,站着一个玉人。龙背上各站着一只小鸟,玉人的头部顶着一块绹索纹圆环,双手分别按二龙腹部。玉人所穿长袍饰间隔长方形网纹,是典型的中山式服饰。

陈小冰介绍,根据考古研究,这块玉佩有可能是楚国玉工制作的。但从玉佩的样式设计来看,一人操二兽或蛇的艺术形式,常见于西亚地区。在这块玉佩中,制作者用龙代替兽或蛇,则是受中国尊龙传统的影响,“所以这块玉佩可以看作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证。”

镂雕玉龙人鸟佩。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提供

荆州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馆员张绪球指出,楚人在学习继承周代玉文化的基础上,在玉雕中大量融入楚文化因素,创造出了水平更高、更具地域特色的玉文化,这类玉雕被称为楚式玉雕。古时楚式玉雕在列国中一枝独秀,荆州是楚国的都城纪南城所在地,从楚墓出土的众多玉器,自然更受关注。

此次特展展出了许多玉器,其中绝大部分为楚式玉器。参观者不仅可以感受到楚式玉器的多样性,也可以欣赏楚式玉雕的精美绝伦。

不仅是玉佩,荆楚文化特展展出的楚人服饰——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锦袍,也是楚人在继承周代冠服制度的基础上,对服饰的装饰风格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这件锦袍袍面以浅黄绢为绣地,图案由凤鸟和花枝组成,对角布置。凤鸟张翅呈站立状,长颈大腹,头戴花冠,羽翼上似有左右相对的两个鸟头,双目炯炯有神,十分生动。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锦袍(复制品)。 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楚人是音乐“发烧友”

时而清脆,时而顿挫,悠远的钟声令人陶醉。在荆楚文化特展开幕式上,一曲《橘颂》演绎出古时楚人的风骨。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许多钟最终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加之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荆楚文化特展另一尤为值得关注的文物是铜编钟。在周朝礼制中,礼与乐并重,二者“相须为用”,即“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礼器中以鼎为首,而乐器中编钟最为重要。

铜编钟。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提供

作为一种古代打击乐器,铜编钟为双音钟,即在敲击钟之正鼓和侧鼓时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频。乐师将不同类型的钟按照大小顺序、音阶依次编排,并将其悬挂或安装在特制的编钟架上进行演奏,即为编钟。此次在琼展出的这套铜编钟共32件,其中钮钟二组22件悬于钟架上层、镈钟一组10件挂在钟架下层。

楚人在祭祀祖先、占卜战事凶吉等重大祭仪典礼上,必用编钟乐舞。楚人尚钟,一是因为钟是“八音”之首,尚钟即是崇尚礼乐;再者,楚人酷爱音乐,在他们看来,编钟是音乐的代表,不仅可以用于娱乐,而且可以用于教化民众。可见,编钟在楚国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套铜编钟被发现于荆州天星观2号墓。考古人员对编钟音乐性能进行分析后得知,这套铜编钟的钮钟具有三度双音的设计,镈钟正鼓音的位置和音高非常稳定。并且,这套编钟上的调音痕迹(设有调音槽)在以往出土的编钟上很少见到。调音槽的应用,反映了楚国乐理知识的发展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编钟虽历经2300多年却依然保存完好,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充分体现了东周时期楚人铸钟技艺的高超和对音乐理论的精通。

云凤纹漆壶。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为什么荆州天星观2号墓随葬如此之多的编钟等乐器呢?有学者认为,楚国上层贵族随葬乐器的丰富程度循周礼而定。《周礼·春官·笙师》曰:“大丧,廞其乐器,及葬,奉而藏之”,大意是说,古代的贵族死后在举行丧葬礼仪时要摆放乐器并演奏音乐,入葬时还要将这些乐器一同埋藏。当然,随葬品的多寡体现着严格的等级要求,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等级确定。据考证,荆州天星观2号墓的主人去世前是楚国封君邸阳君的夫人,其地位可列公卿,故可享受这样的礼遇。

越王不光铜剑 历经千年锋芒依旧

在荆楚文化特展现场,一件没有纹饰雕琢的青铜器与周边有着精美雕刻的各类铜器相比,显得颇为朴素。据介绍,这件青铜器,是楚国贵族吃饭前洗手专用的盥洗盆。

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介绍,为了加强统治,周代形成了一套以青铜礼器为载体,主要以食器中的鼎、簋和乐器中的钟、磬为组合,体现“明尊卑、别上下”要求的礼乐制度。青铜礼器是青铜器中的重器,代表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楚国青铜礼制承周制而来,但又有新的发展。

荆楚文化特展展出的铜升鼎,它的作用是盛装牲肉,是最具楚文化特征的铜鼎,也是楚国王室和楚国高级贵族的专用随葬品。可以说,古时铜升鼎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此外,楚国漆器以色彩艳丽、花纹繁缛著称,其漆器艺术代表了楚文化鼎盛时期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楚国彩绘漆器中,红与黑是基本色调,纹饰主要有龙凤纹、卷云纹等。楚国漆器大多属于生活用器,楚墓出土的耳杯、豆、盒等数量较多,如此次展出的浮雕龙凤纹漆豆、彩绘对凤纹漆耳杯等,其造型在服务于实用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美。

作为东周时期疆域面积最大的诸侯国,楚国一向十分重视军事。楚人善射,剑、戈、矛、戟、弩机、弓、镞、甲、胄、盾等兵器及车马器是楚国国力的最好见证。

人人都知道越王勾践的故事,在荆州博物馆里,越王州勾剑是馆藏国宝。州勾是越王勾践的重孙,在位37年。此次荆楚文化特展展出的青铜越王不光铜剑,则是越王州勾之子越王不光使用的剑,即越王勾践第四代孙用的剑。

越王不光铜剑。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提供

该剑剑体狭长,剑身呈柳叶形,线条规整,剑刃至今仍极为锋利。剑格较薄,错金银鸟虫书,正背各有4字。剑首环列12字,错金银丝,装饰性极强。

虽已有数千年历史,越王不光铜剑整体保存基本完好。越国被称为“铸剑之乡”,这把为越国君王所铸的剑,代表着当时的铸剑水平,具有浓厚的越文化特色。(刘梦晓)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