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江夏区科农村的变迁

[休闲] 时间:2024-04-29 03:51: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91次

原标题:从贫困村到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江夏区科农村的从贫村变迁

犁耙水响,田间地头多了劳作的困村科农人影。村头新建的到人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正进行着最后的均可近万扫尾工程。

4月1日,支配武汉市江夏区湖泗街科农村村民陈金武,收入开着新买的元江小汽车,满面春风地回了家。夏区下得车来,变迁看见前来了解“土憨巴”人工繁育基地建设情况的从贫村文德洪,两人热情相拥,困村科农热乎劲儿比亲兄弟还亲。到人

文德洪是均可近万武汉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干部,负责局里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支配他曾在科农村驻村帮扶3年多,收入任工作队队长兼村第一书记。“土憨巴”人工繁育基地,是在文德洪直接推动下,引进村的产业项目。

得知文德洪来意,陈金武连忙把一行人引入房前新建的孵化池。只见池中一排排产卵巢里,已布满密密麻麻的鱼卵。

“4月到6月,是土憨巴产卵季节,鱼卵孵化长成2-3公分小苗出售,每条可卖二三块钱。”说起“土憨巴”,陈金武如数家珍。

“土憨巴”,学名“中华沙塘鳢”。长江水系特色鱼类,个小肉多、少刺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

陈金武介绍,武汉市农科院技术人员成功突破“土憨巴”人工繁育技术后,2021年,首次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30万尾,今年将突破60万尾,相比去年翻一番。

梁子湖畔科农村,远近闻名的移民村。过去,由于没有支撑产业,村民守着丰富自然资源受穷。全村有耕地796亩、水面2100亩,土肥水沃,190户679人中,有贫困户24户65人,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2018年7月,文德洪来到科农村驻村帮扶,为村里寻找支柱产业。几经努力,他和驻村工作队将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技术团队引入,建立了“土憨巴”人工繁育基地。

成功繁育出“土憨巴”种苗后,2020年,在专家指导下,科农村在全省率先试验“稻-虾-沙塘鳢”综合种养模式——在虾-稻连作基础上,增加养殖“土憨巴”,形成“一水两用”“一水三收”种养新模式,亩平增收1000元以上。

陈金武第一个“吃螃蟹”。在文德洪引导下,他率先尝试“稻-虾-沙塘鳢”模式,取得成功。他给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一亩田投放3-5公分沙塘鳢苗子300-500尾,亩产30斤左右,收益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

陈金武由村里的游手好闲者,变身致富的“领头羊”——

他领头的武汉德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稻-虾-沙塘鳢”模式150亩。

变化的何止陈金武。村妇女主任刘桂英原在外地打工,现回村养鱼,成为养鱼能手;31岁的王雄威回村养鱼后,作为村后备干部被送去上大学;在外打零工的丁帮国回村后,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学习开农机,又以零利率贷款买了农机,流转了30亩土地搞“虾-稻-鳢沙塘”综合种养。

有了支撑产业,村里在外的青壮年纷纷“回流”。“人无一日闲,地无一寸荒”是现在的科农村的真实写照。目前,科农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村里常驻人口增加到近400人。

“现在,附近农民都说科农村水稻种得好,每到育秧的时候,就有人来买稻种;还说鱼养得好、虾养得大,总有人来学习。今年,沙塘鳢还没有孵化好,预订鱼苗的人就来了。”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冯晨钟说,科农村产业发展上了轨道,村民致富路越来越更宽。今年,村里又与中垦锦绣华农湖北科技公司签订协议,共建“虾稻一号”育种基地。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未来3年,科农村计划发展“稻-虾-沙塘鳢”种养基地500亩,让农民日子越过越好。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先宏 通讯员 林建武 张璐)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