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的湖北诠释】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

[综合] 时间:2024-04-27 16:18:5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75次

原标题:【伟大抗疫精神的抗疫湖北诠释】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精神开拓创新的北诠实践品格。面对前所未知的释尊实践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重科科学态度,品格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抗疫病患治疗、精神技术攻关、北诠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释尊实践”

——9月8日,重科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品格讲话

5月22日,武汉市第一医院检验科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员正在进行实验。抗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5月21日,精神武汉市张公堤北社区,北诠医护人员进行咽拭子取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2月12日,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仪器生产车间,科研人员正在对即将出厂的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MGISP-960进行最后的检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3月25日,国药集团中联药业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生产防控病毒的中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龙华

严谨果决,切断病毒传播链条

彼时,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江城,即将迎来春运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1月23日上午10时,武汉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史无前例按下“暂停键”。全省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努力切断病毒传播链条。

封一座城,救一国人。这是尊重科学、遵循传染病防控原则作出的果断决策。在情与理的抉择中,我们果决地站在科学理性一边。

牢牢抓住救治、阻隔两大关键环节;实行筛查甄别、小区(村)封闭式管理、公共区域管控三个“全覆盖”;落实“四类人员”管理措施,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治尽治;着力形成数据信息闭环和收治工作闭环,阻止疫情向乡村、向省外蔓延……一系列有针对性、遵循规律、切中要害的部署一一落细、落实。

“封城”76天,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铸造了非凡的防控成效。

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布来自15家全球顶级研究机构的分析表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隔离事件,叠加各地紧急响应措施,武汉封城阻止了全球70多万新冠病毒病例的发生,对疫情的遏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物理意义上的“解封”,城市的血脉活络起来。但如何实现心理上的“解封”,是摆在面前的另一道考题。

最大限度摸清无症状感染者的底数,全力阻断可能的传染源,才能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5月11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关于开展全市新冠病毒核酸筛查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区按10天期限,做好本辖区全员核酸筛查计划安排。从5月14日0时至6月1日24时,武汉市集中核酸检测9899828人,没有发现确诊病例;检出无症状感染者300名、检出率为0.303/万。一条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

“正是这份科学严谨、执着审慎,才让真相变得明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魏晟感慨,此举为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病毒了解多一分,战胜疫魔的能力就增一分

战“疫”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也是一场科研与时间的赛跑。某种程度上,相关科研攻关的进展,直接决定着我们与胜利的距离。

病毒侵袭人体的要害在哪?对不同器官最终造成怎样的伤害?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了解病情真相、让治疗有的放矢至关重要。

2月16日凌晨1时,金银潭医院手术室寂静无声,医护人员似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刘良教授团队,正在进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进行解剖,要花近3个小时。解剖报告表明,患者肺部的分泌物黏稠且在较深的气道里。如果早期没有发现、不进行针对性处理的话,治疗可能会起反作用。

这一重要发现,为临床救治患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了解未知,才能客观、精准作答。”刘良说。

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对病毒了解多一分,战胜疫魔的能力就增一分。为了给一线防控救治提供更多科技支撑,身处湖北疫情最前线的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不舍昼夜。

1月2日,经过连续72小时攻关,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确定2019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

1月21日,省科技厅启动“2019新型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成立由13位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新型肺炎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

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李华教授团队用计算机方法构建新冠病毒所有关键蛋白的结构模型,并用虚拟筛选的方法发现可能的抗新冠病毒药物,对新冠病毒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

华中农大研究团队采集人工养殖野生动物血液,努力寻找病毒“中间宿主”……

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加大涉及突发重大疫情的科学防控体系、应急响应机制、医疗资源统筹分配机制等研究,为抗疫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科学之光,创造生命奇迹

没有现成经验可以遵循,鲜有权威文献可以查阅,我们用实践理性、医学智慧拓开“蛮荒”。科学探索与创新,成为拯救生命战场上最鲜明的符号。

“如果没有国家不遗余力救治,我们一家不敢奢望团圆!”9月17日,武汉市民崔志强对前来为他复查的医护人员由衷感谢。

从崔志强1月23日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到7月21日出院,他的新生与诸多科学创新相连:使用ECMO+呼吸机维持生命62天;实施双肺移植手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说:“勇于创新,科学探索,是点亮生命之光的密匙。”

改进检测手段,5天时间,武汉建成日均万份核酸检测能力的火眼实验室,检测效率大大提高;

革新救治方法,改造呼吸机,为患者做喉镜直视下插管有创机械通气;

探索用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抗体治疗……

面对新型病毒的挑战,面对生命的呼唤,创新成为一种格外珍贵的实践品格。

药物研发启动,国医大师梅国强、国家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巴元明等紧急制订的《湖北省中医院新冠病毒感染肺炎中医药防治协定方》,成为许多人手持一剂的“肺炎1号”方。

中西医辨证施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一位位重症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重症患者核酸转阴时间平均缩短两天以上。

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抗疫全过程。

推动救治关口前移,设立方舱医院,解决患者收治难题;多管齐下预防轻症转重症,减少重症患者比例;集中专家、集中资源,大大降低重症患者病亡率。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党中央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在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成为现实。

高擎科学利剑,齐心合力攻关。 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成立插管、护心、护肾等小分队,各个击破,应对病毒对器官的攻击,短短8天,重症病例病亡率从5.58%降到3.39%;武汉协和西院通过5G视频,连线北京专家远程会诊,为患者制定“一对一”重症救治方案,有效提高救治效果。

苦难中孕育希望,伤痛中迎接新生,医务人员不断接近高难医学的边际。心梗、肾衰多种重症缠身的患者挺过来了,历经肺功能严重受损、气胸、炎症风暴侵袭等多重打击的患者,起死回生。

病毒不会自动离去,但科学永远是生命的守护神。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