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门课作业只有5道题却培养出一批学霸, 这项素质教育改革有何深意?

[焦点] 时间:2024-05-04 13:40:1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3次

原标题:每门课作业只有5道题却培养出一批学霸,每门 这项素质教育改革有何深意?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王旭3月13日报道:开课题、课作做实验、业只有道育改意跑调研、培养写报告……你以为在说大学生的出批日常?不,这里是学霸项素中学生的课堂。从“回家作业做了吗?”到“研究课题定了没?”,质教在上海市徐汇中学,何深学习的每门氛围有些不一样。虽然还是课作中学生,这群少年做起研究来却俨然一派大学生的业只有道育改意风范。

智能自动驾驶实验室里,培养学生正在听课

中学生的出批研究报告超过硕士生?

每周二下午,徐汇中学的学霸项素同学们都会走进“五花八门”的实验室,去完成他们的质教拓展课程。无论是初中部或高中部,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度过愉快充实的两个课时。

他们可以在火星车实验室里体验火星车互动系统;可以在卫星制作与应用实验室亲手组装调试“易拉罐卫星”;甚至能够在大飞机模拟飞行舱里学习如何驾驶波音787客机,或者在高铁列车模拟驾驶室里学会如何将CRH380动车组列车精准停靠到站。当最前沿的科技在学校实验室中重现,探索和创新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火星实验室

将前沿科技知识引入基础教育,进行科创实践是上海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为此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上海师范大学科技策划与传播中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推动成立了上海中小学新科学新技术创新课程平台(简称双新课程平台)。

目前该平台已经开设12门课程,由高校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担任课程指导。试点学校可自愿申请开设课程,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徐汇中学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程序控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设计应用、多彩的功能膜、走进地理信息技术、简易空气净化器的制作及性能评价以及3D建模与交互设计等7门课程,涵盖了信息工程、材料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工程等多个领域。

考虑到科创实践的难度,徐汇中学的双新课程均为长期选修课。学生需要花费2-3个学期进行学习,经历开题、实验或调查研究、报告写作以及模拟答辩等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最终学生们还会与其他试点学校的学生一同接受学生学习经历社会化评价,由双新课程平台邀请的教育界和科技界的专家进行评判。

今年徐汇中学共有102名学生参加线上评审,并全部被授予“优秀证书”,答辩优秀率100%,连续第四年保持评定优秀课题人数全市第一。其中,高二学生刘铿铿今年所做的有关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任课教师胡闵爱说,有教授表示他的研究报告“已经超过了一些硕士生的研究”。

环境工程实验室里,学生在认真观测样本

双新课程究竟让学生学到了什么?

刘铿铿的情况并不常见,胡闵爱坦诚地说,“中学生做出很有价值的课题可能性不大”,这也不是课程学习的目的。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这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会持续反思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种“分数不能衡量”,但却能够让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很多年后,一道题的解法可能会忘记,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

这不是一种可以轻易获取的能力,学生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崩溃时刻。“有的实验耗费的时间很长,一节课做不完,但等到下周试剂可能就不能用了,学生就需要重新来”,这种折磨即便受到长期学术训练的硕士、博士都会崩溃,更何况中学生。钱张敏老师觉得这是教学的最大难点,“但科研就是这样的,推翻了重新来也是常有的事情”,意料之外的挫折教育会让学生们的体验更深。

虽然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但高二(1)班的顾隽扬表示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不是光在那里背书、做卷子,而可以自己去体会、去调查。”在过去的一学年中,他参加了“走进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学会了GIS运用并完成了《徐家汇街道英语培训机构选址的区位因素研究》。所谓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等政府与企业信息化中正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在研究学习中,顾隽扬通过GIS和实地考察,在报告结论中为培训机构选出了几个最佳开办地址。他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自己去研究的话,比听老师讲,记忆更深刻一点。”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学生们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表现出浓厚兴趣和研究意愿。疫情期间,程序控制课的学生们围绕“疫情下的校园非触控设计”主题,提交了88个项目设计,例如教室自动感应灯、无接触自动门、无接触式饮水机、作业消毒机……不仅充满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实用性也很强;疫情高峰期“一罩难求”的紧张氛围也曾启发“多彩的功能膜”课上的同学们,他们通过纳米技术自制高性能口罩,最终成品性能测定已经与N95口罩接近。

“中学生做课题,不一定需要钻入高精尖的领域探究问题。在现有的知识储备下,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敢于提出质疑,摆脱固有思维的限制。”高三(1)班的周宇辰于2019年入选上海市中学生“英才计划”,在复旦大学邵正中教授的指导下,他的课题《铜锌钙金属离子对于真丝绸泛黄老化现象的影响》荣获第18届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兴趣,发现问题,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时甚至可以‘天马行空’。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脚踏实地,严谨细致,抓住每一个结果和细节,不断努力,这样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天文台前,一名学生正在练习使用望远镜

缩减主课课时,底气从何而来?

不公布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排名,每天每门学科不超过5道大题,罕见地缩减语数外理化等基础课程的课时……旗帜鲜明的改革让创办170多年,号称“西学东渐第一校”的徐汇中学再一次站在了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

在校长曾宪一看来,所谓没有时间学习高考内容是一个误区,科创教育提高的是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习效率。将这种能力用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更会加事半功倍。他认为“研究让学习真正发生,研究又是学习的目的”,自我觉悟、自我研究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现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词是选择,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曾宪一的眼光很长远,徐汇中学的科创特色办学理念已经坚持多年,目前已与9所大学、6个高科技公司、3个中科院研究所合作建设了16个实验室,涉及11个工程领域32门科技创新课程群。目前,全校共有拓展型课程120门(包含7门双新课程),包含普及型、拓展型、提高型三个梯度,分类分层惠及全体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和考试成绩并不矛盾。”任教“多彩的功能膜”课程的张德贵老师认为,拓展型课程没有执笔的考试,更多的是对能力的考量,主要通过创新课题完成的程度来评判。这样的训练和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很有帮助。“基础课我们知道考试要追求标准答案,但是在拓展型课程里,可以说没有东西是错的。”张德贵说,“只要想法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实现的可能性,其实都是值得去做的。哪怕最后失败了,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也在成长。”

目前,徐汇中学的素质教育改革已见成效。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学生在高考综招面试时有明显优势,“211”和“985”大学达线率超过了56.7%。2018年以来,陆续有10位学生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上海市中学生“英才计划”。2020年9月,徐汇中学获得上海市特色高中授牌命名,科创和研究成为了这所百年老校的新标签。

“很多学校的教育只注重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潜力的培养,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周宇辰的家长这样评价学校的教学方式,“我觉得徐汇中学在高中教育上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学生潜力的道路上来。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着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同时,全方位、多渠道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和培育,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潜力和科学素养,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提升。”(傅文婧、王旭)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