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大桥院新增的院士原来这么牛!这些世界级大桥都是他设计的

[知识] 时间:2024-04-30 15:20: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98次

原标题:中铁大桥院新增的中铁增院士原来这么牛!这些世界级大桥都是大桥他设计的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院新院士原牛中铁大桥院总工程师高宗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设计高宗余是桥都中铁大桥院继陈新、方秦汉、中铁增秦顺全后,大桥当选的院新院士原牛第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标志着中铁大桥院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又取得了新的世界设计重大突破。该院也是桥都中国桥梁界当选院士最多的设计院,展示了湖北建桥军团的中铁增强大实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桥是院新院士原牛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世界设计于1994年6月设立。桥都2021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84位院士和20位外籍院士。

今年57岁的高宗余,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有30多年桥梁建设工作经验,从武汉长江二桥起步,长期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主持过多座大型桥梁工程的设计,在多塔缆索承重桥梁、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新结构、跨海大桥设计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东海大桥、新中国桥梁建设事业第五座里程碑——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中国首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跨海公铁两用大桥等50多座桥梁,在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多塔缆索承重桥梁、跨海大桥设计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

2001年,高宗余设计了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东海大桥。由于桥址水域海水对钢材有腐蚀性,他提出了海洋环境下桥梁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方案,并大胆设想将两桥墩间的混凝土箱梁,全部在陆地上工厂化整体预制,再运到海上拼装。东海大桥的新型建桥法,不仅推出了桥梁建设的“预制、整体、工厂”概念,还大大提高了建桥效率,使全长32.5公里的东海大桥不到4年就竣工完成,让世界同行叹服。

新世纪,随着中国高铁的迅猛发展,高宗余将精力投放到大跨度高铁桥梁上。京广高铁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是高宗余桥梁生涯中的又一座里程碑。“上面跑汽车,下面跑火车”,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上采用三索面、三主桁的方案。经过五年多的建设,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收获了无数“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在2010年6月,荣获了第27届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大奖,这是桥梁“诺贝尔”奖,每年全世界评选一座。2014年,武汉天兴洲大桥“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是当时唯一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桥梁工程类项目。

“沪通长江大桥是2005年正式开始研究的,此后整整5年,我们都在论证桥位。这5年非常痛苦,因为此处长江已近入海口,江面宽,又是黄金水道,通航要求高,而且好的桥位早就被选完了。”高宗余介绍说。

2009年末,“(南)通-苏(州)-嘉(兴)-甬(宁波)”城际铁路规划确定了,开始做前期设计,而高速公路的跨江“锡通通道”(无锡-南通)也要过江,于是决定沪通铁路、“通-苏-嘉-甬”城际铁路跨江通道和“锡通通道”三者共享一座跨江大桥,铁路由原来的双线改为4线,一增一减,仅此就可为国家省下至少100亿元建桥投入,还大大节省了土地和岸线。于是,2010年2月,在苏通大桥上游40公里处建设沪通公铁两用桥的方案得以确定,国家发改委将此列为“多通道合建”的范例。

高宗余经常说,设计好桥梁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比如,桥梁工程一般要求100年不能淹,但却没有100年的水位记录。为此,他就去看居民住房的水印子、花草树木中存在的蛛丝马迹,从中推理,就像侦探一样。在平潭跨海公铁两用大桥的设计中,高宗余又成了“气象专家”。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环境恶劣,每年7级以上的风就有200天,浪涌最高可达10米,有效施工时间有限,工期紧张。为了和时间赛跑,他们从外海波浪和气象情况来判断桥位处的风浪,决定施工作业“窗口期”,同时首次将“海洋水动力响应”概念引入到跨海桥梁工程设计。

“科学家可以失败,但工程师不能失败。科学家要苦思冥想,说不定失败反而会激发出智慧的火花;而我们是工程师,工程师失败了,工程就失败了,这国家的损失就太大了。”高宗余多次对团队同事说。

“创新的目的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不断进步。”这是高宗余经常说的一句话。作为中国跻身世界第一桥梁大国的亲历者,技术创新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使命。得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后,高宗余表示要继续带领团队攀登世界建桥“珠峰”。

高宗余也是中铁大桥院继陈新、方秦汉、秦顺全后,当选的第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七十多年来,中铁大桥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培养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力,完成了一系列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并取得了骄人成绩:共培养了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0名国家级专家;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各类国际桥梁大奖21项,在高速铁路桥、跨海长桥、公铁两用桥、多跨斜拉桥、多跨悬索桥、大跨度拱桥等领域以及桥梁工程软件开发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领先优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邓达 王梦宇)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