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创新方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焦点] 时间:2024-04-29 01:49: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73次

原标题:【地评线】东湖评论:创新方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党的地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线东新方德治相结合的湖评会治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基层治理是论创理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法推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也是进基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是层社否有效,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是地评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线东新方乡村要振兴,湖评会治治理有效是论创理基础,只有不断激活“末梢神经”,法推畅通基层服务“毛细血管”,进基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层社推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地评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筑牢堡垒,凝心聚力,党建引领组织建设奠基础。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治理有效”就被列为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而乡村治理有效,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重点突出的内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党组织承担着把党的政策和意志落实到乡村基层的重要职能,要夯实党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的实际成果。健全乡村自治,推动基础民主,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的作用,实行阳光村务,形成权责明确的村级制度、村规民约,培育乡村公益性、服务性组织,开展农村社会志愿者服务,引导村民自治健康发展,推动形成积极有序的自治环境。推动乡村法治,在乡村开展普法活动,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村民知法懂法,树立健康的法制观念,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提高村民普法率,教育引导乡村群众知法用法守法。弘扬乡村德治,注重道德引领、情感认同,在乡村树立正能量的道德观,发挥乡村文化的治理作用,形成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德治结构,积极开展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表彰活动,宣扬典型案例,传播真善美。

配齐设施,监管结合,与时俱进线上线下优服务。早在2019年5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在科技创新发展新时期,信息化、网络化办事服务不仅可以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效率,还可以提高基层治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建立互相信任的干群关系,开启数字化服务暖人心、数字化服务基层治理的新时代。“数字”赋能基层服务治理,一方面需要各地政府大力支持,配齐村级便民服务室必要的桌椅、电脑、扫描仪、无线网络等设施设备,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便民服务场所推广使用集成式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提供办事预约、查询打印、便民缴费等不间断政务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监管结合,不断完善乡村便民服务工作规范,健全落实“窗口值守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基层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运行。乡、村两级便民服务场所还可设置评价器,接受办事企业和群众的评价,并对“差评”事项进行核实整改。抓住服务就抓住了基层治理的关键,要在线上线下服务中提升群众满意度,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办理业务,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组织培训,锻造本领,激发活力提升能力强队伍。乡村治理的核心是“人”的治理,归根结底要靠“人”来治理,要扎实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关键少数。首先,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强化理论武装,定期组织村干部业务学习培训,学党史、党课,拓宽思路,增强信心,提高能力。鼓励村干部在工作中迎难而上,主动接几次“烫手山芋”,当几回“热锅蚂蚁”,做到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在实际工作中锻造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在艰苦环境下和处理复杂问题中磨练意志、锤炼作风、练就本领。其次,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乡村“三治”能力,激发乡村治理活力。由村内党员带头,建强网格服务队伍;凝聚爱心,建强志愿者队伍;整合力量,建强邻里帮队伍。引导和规范三支队伍的发展,发挥他们在移风易俗、垃圾分类、矛盾调解、拆迁征迁、美丽乡村建设等中的重要作用,构建高质量的多元化主体治理格局,推动村民自治越做越好,增强乡村治理活力。

“郡县治,天下安。”基层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终端,乡村治理又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事关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牢牢把握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思路,久久为功,做实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稿源:荆楚网

作者:田聪(宜昌枝江)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