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修复被执行人信用证明是有益探索 正文

修复被执行人信用证明是有益探索

[娱乐] 时间:2024-05-11 05:02:3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84次
中评社北京4月26日电/据光明网报道,修复行人信用4月19日,被执江苏无锡惠山法院向无锡某机械制造公司发出了无锡首份《信用修复证明》。证明2019年11月,有益某机械公司因涉及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探索经法院调解应支付欠款75000余元。修复行人信用后该机械公司一直未履行义务,被执申请执行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证明执行过程中,有益法院依法采取了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探索限制高消费等信用惩戒措施。修复行人信用4月14日,被执被执行人支付完毕相应款项后,证明向惠山法院提出了信用修复的有益申请。惠山法院向其出具《信用修复证明》,探索明确显示被执行人已履行完毕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法院已删除所采取的失信惩戒措施,已屏蔽被执行人相关信息,被执行人信用已修复。  对拒不执行生效裁判所确定义务的老赖联合实施信用惩戒,是惩戒失信行为、构建诚信社会的措施之一。而向已经履行完毕相关义务者出具信用修复证明,是司法机关的一项创新举措,无疑也是保护企业应有权益,助推企业轻装上阵的应有举措。  根据《民事诉讼法》等规定,对于拒不履行生效裁判确定义务的老赖,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拘留、罚款,限制消费,列入失信人名单等惩戒措施,政府相应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则可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实施相应的惩戒措施。进而以多部门的联合惩戒提高失信老赖的失信成本,促进诚信社会的形成,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免遭侵害。  但是,一时失信不代表终身失信。一些个人或企业的失信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可能是经营不善,也有可能是资金一时周转不开,刻意逃废债导致债权人权益受损。而对失信老赖采取联合惩戒措施的目的,既是让其为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又能倒逼其尽快想方设法履行自身义务,尽量弥补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  那么,当企业或个人履行完毕生效裁判所确定的义务后,说明其失信状态已经不复存在,或者说其已经通过实际行为修复了信用状态。此时,再对其采取较为严苛的信用惩戒措施,已经没有必要。特别是,信用惩戒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公民人格和名誉作出的否定评价,且这种否定评价将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影响到公民的信贷、就业、出行等权利。由于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该负面评价的影响比行政处罚中的警告更大,甚至超过了罚款的威慑度,故在实施过程中应慎之又慎。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