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温升高屡破纪录 过半新加坡人却对气候危机“冷感” 新闻打包

[综合] 时间:2024-05-02 22:03: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23次
从现在到9月底,冷感新加坡将面临更潮湿的全球气温却对气候天气,以及更多雷阵雨。升高

但这不代表天气会转凉,屡破最高气温仍可能超过34摄氏度。纪录

多数新加坡人相信已习惯这阴晴不定、过半难以捉摸的新加新闻天气,甚至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坡人

根据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昨天(9月21日)发布的危机《东南亚气候展望调查2023》报告:

只有43.7%的新加坡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对国家构成严重且直接的打包威胁。

这个比率虽比去年的冷感40.5%高,却远低于前年的全球气温却对气候66.4%。

其余受访者当中:

47.7%认为气候变化是升高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4.3%觉得气候变化是个长期威胁,在有生之年不会影响到他们

2.9%觉得气候变化对自己和国家都不算是屡破威胁

1.4%认为气候变化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至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新加坡受访者最关注的纪录是海平面上升(86.0%)。其次是热浪(85.3%)、洪水(65.6%)和干旱(22.2%)。

新加坡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属于低洼地带。全球气候持续暖化,意味着我国可能面对海平面上升和洪水的双面夹击。

预计到了2100年,新加坡的海平面会上升高达1米。

新加坡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属于低洼地带,因此海岸防护至关重要。(联合早报)比起气温升高 更担心饭碗不保

这项气候展望调查在今年7月至8月展开,研究团队向东盟10国民众收集了2225份问卷,探讨对一系列气候课题的看法。

东南亚受访者的反馈,也与新加坡呈相同趋势。认为气候变化对国家构成严重威胁的受访者,从前年的68.8%大幅滑落至今年的49.4%。

研究团队认为,这可能跟整个区域的失业率、通胀压力,以及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有关。

根据新加坡人力部上周公布的第二季劳动市场报告,本地劳动市场出现降温迹象,第二季就业人口环比减少8700人。

总失业率也从今年3月的1.8%增至7月的2.0%。人力部指出,鉴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企业可能对招聘采取更谨慎的态度,未来几个月的失业率料将攀升。

    

劳动市场出现降温迹象,比起气候危机,人们更担心饭碗不保。(联合早报)

贸工部政务部长陈圣辉这个星期也在国会上指出:

“全年通胀率仍存在进一步上扬的风险,包括全球商品价格和供应链等冲击因素。”

贸工部预测,新加坡今年的整体通胀率为4.5%至5.5%;扣除住宿和私人交通费后的核心通胀率,则介于3.5%至4.5%。

新加坡是东盟气候领导者首选

冠病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以及东盟各国的政治情况,也是影响民众如何看待气候危机的两大因素。

东南亚研究院东盟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佘丽莲举例说,对缅甸民众而言,解决人权危机可能更为紧迫。马来西亚民众则更关心去年底的全国大选,以及今年8月的六州选举。

新加坡管理大学综合学科学院副教授周祥龙则认为,世界各地同时发生著许多事情,例如俄乌战争、数码安全和人工智能浪潮等。

“这些课题占据媒体报道的焦点,气候问题受关注的程度也有所下降。”

印尼林火问题加剧,导致当地呼吸道病例激增。(路透社)

相较于其他九个国家,新加坡有最多受访者(54.5%)认为政府把解决气候问题视为要务,并已配置足够资源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

多数东盟国家也对新加坡政府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的努力给予认可,近四成的东盟受访者推举新加坡为区域气候课题的领导者。

有趣的是,支持新加坡的“自己人”虽然达到七成,但还是有13.3%的新加坡受访者认为,印尼才是气候领导者。

(等跨境烟霾卷土重来,看看这13.3%会不会改变主意……)

(《东南亚气候展望调查2023》报告图表)“人类打开了地狱之门”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最新报告,今年8月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平均水平高出1.25摄氏度,创下174年来的最高纪录。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前天(9月20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说,可怕的高温和历史性的野火,预示着人类已经打开了通往地狱之门。

“高温天气加速疾病的传播,焦虑的农民眼睁睁看着农作物被洪水冲走。比起眼下的巨大挑战,我们采取的气候行动相形见绌。如果再不做出改变,我们将走向一个危险且不稳定的世界。”

一场洪灾导致成千上万的利比亚人民无家可归,连救援人员也束手无策。(路透社)

这场气候雄心峰会共收到100多份与会申请,但古特雷斯只允许41位国家领导人发言,这些国家都已制定明确的气候计划和目标。

以中国、美国和印度为首的“污染大国”,都不在名单上。

联合国今年11月底将在迪拜举行第28届气候变化大会(COP28),力求让190多个国家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是否会沦为纸上谈兵,势必成为大会焦点。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