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丨沈其韩:破译地球密码

[热点] 时间:2024-05-02 12:30:0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35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

  中科院学部成立60多年来,先后选聘产生了149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生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百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院士吴良镛院士等。风采“科学强国”栏目将持续刊登这些院士的丨沈故事,展现他们的其韩人生风采。

1683270683248865.jpg

人物小档案

沈其韩

(1922年4月27日—2022年11月27日)

出生于江苏淮阴,破译地质学家,地球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密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科学博士生导师。人生长期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百年变质岩石学等研究。院士先后获得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同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风采

  沈其韩用他一生的时光,见证了新中国开荒辟土的峥嵘岁月,见证了中国变质岩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从一片空白到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地质学从荒芜到繁荣的发展与变迁。

  沈其韩,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立足于中国的地质实践,在矿床普查与勘探、变质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前寒武纪地质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高水平成果。沈其韩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地质工作者,不仅参与了新中国早期的矿业勘探,还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从零发展我国变质岩石学和前寒武纪地质学,推动我国地质学从荒芜到繁荣,从中国走向世界,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走南闯北为国找矿

  1922年4月27日,沈其韩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自小勤于思考,成绩优异。在读中学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战火下的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室,师资参差不齐,课程也是能减则减,虽然读书条件艰苦,过程也磕磕绊绊,但沈其韩仍然坚持学习。中学毕业时,海门已沦陷,1941年,19岁的沈其韩经上海转浙西,偷渡日伪封锁线,来到内地重庆参加高考。1942年,沈其韩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当时,高考只有商科、数学系和地质系这三个专业,由于中学时期对地理比较感兴趣,在填报志愿时,沈其韩果断选择了地质系。

  沈其韩在恩师矿物学教授王炳章先生的指引下,开始学习岩石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大学毕业时,地质工作正受到国家重视,准备在南京筹办地质单位,沈其韩借此机会考进了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后调入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质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钢铁成为最急需的资源。发展工业,找矿先行,沈其韩等地质工作者响应号召,积极开展矿山勘探工作。

  1952年,新中国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大冶资源勘探队在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成立,后改称为429勘探队。沈其韩作为业务骨干参与组织铁山矿区和领导金山店矿区的后期详勘工作。沈其韩等勘探队员不畏艰苦,白天到山野测量,夜晚于室内整理资料,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整个矿区的精细地形图很快完成。他还与同事一起发现了大冶尖林山隐伏富矿体,为武汉钢铁公司第一期矿山建设提供了储量保证。他们还发现了铁矿伴生的铜矿及可利用的钴矿,为后来矿山铁铜兼采奠定了基础。1954年3月,勘探队向地质部提交了《湖北大冶铁矿地质勘探报告》,估计当地总储量高达亿吨以上。

  完成湖北铁山矿区的勘探工作后,沈其韩又转战山西中条山,在垣曲华北地勘局214队开始铜矿勘探工作。

  在中条山,沈其韩与全队同志一起发现并扩大了若干矿区的远景储量,提交了符合设计要求的多个矿区的铁、铜地质详勘报告,为矿山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如今的中条山,也已成为我国铜矿资源的重要基地之一。

  对于当年那段勘探岁月,沈其韩记忆犹新:“自己曾在该地流过汗水,有所贡献,内心得以自慰。在人生历程中的这段时间,是值得怀念的。”

  探寻寒武纪时代地质密码

  1956年,沈其韩正忙着在山西找矿,想着这一辈子如果能够跑十几个地区,帮忙建立十个八个矿山,便已知足。这个时候,时任地质部地矿司副司长的程裕淇院士邀请他回到地质部新成立的地质矿产研究所进行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岩石学研究。

  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岩石学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和沈其韩“为祖国找矿”的理想存在一定偏差。沈其韩最初并不情愿。思考再三后,“国家需要”四个字让他改变了主意,沈其韩决定改变研究方向,投入到变质岩这个未知领域中。

  变质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27.4%,广泛地分布于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及其以后的各种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中,绝大多数本来是见不到的,但是由于后来的构造运动,一些变质岩露出地表,带来深部地壳的各种信息。变质岩石学是岩石学的重要分支,但是相关研究一直进展缓慢,直到上世纪初,变质岩研究才有所突破,而当时中国与国外有着巨大差距,有关变质岩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1956年秋天,沈其韩跟随程裕淇院士开始了长达60年的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岩区工作方法研究。

  寒武纪是地质划分的一个年代,时间大约是距今5.4亿年至5.1亿年之间。在寒武纪开始后的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也成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一道难解之题。在大爆发之前,地球上会有一段长期的力量积蓄储备期,地球上的所有矿产资源也正形成于这个时期。剧烈的构造运动造成地壳抬升,将覆盖在变质岩之上的岩层剥蚀掉,变质岩也就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沈其韩的研究就是以早前寒武纪地层学为对象,通过对变质岩的研究,推断地球演化的过程,解读地壳深处的信息。

  为了研究变质岩,沈其韩辗转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浙江等地实地勘察,奔波数十年。

  1959—1961年,沈其韩参与了中国前寒武纪地层的首次总结以及1:300万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图和矿产图的编制,指导了后来前寒武纪地质工作的研究。

  1963年,沈其韩参与合著《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一书,该书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变质岩和变质作用的一些基本理论,规范了变质地层的划分,统一了区域变质岩石的分类命名方案,介绍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国内外研究方法,对当时变质岩区普查和区调工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1978年,此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沈其韩还格外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测定同位素的仪器设备,使得中国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奋起直追,逐渐缩小与国际学术界的差距。

  随着中国寒武纪地质研究的发展,国际上的地质类研讨会和各种科学合作项目也逐渐向国内研究机构和学者打开大门。

  1977年8月沈其韩曾去加拿大考察前寒武纪铁矿与选矿,1978年8—9月曾去坦桑尼亚求尼亚验收援坦铁矿勘察工程,1982年9月参加巴西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国际会议,1986年6月赴法国进行合作研究与考察,通过这些考察与合作研究,沈其韩积极推动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回忆一生的科研事业,沈其韩教导后辈:“做研究,为名利而做不好;为了国家需求来做,才能做好。”他认为,年轻的时候什么工作都要做一点,现在年轻科技工作者学历很高,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钻研得很深,但是也应该具有战略性的长远的思维,应该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沈其韩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教师。他提携后辈,为国家培养了多位优秀的地质研究员,如今很多也已经成为我国变质岩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沈其韩说,他亲历了我国变质岩石学和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从落后到发展的过程,当前地质科学在飞跃发展,变质岩石学和前寒武纪地质学也应紧随时代的脉搏,不断前进。他勉励年轻地质工作者,紧紧抓住学科发展规律和国家需求,坚定信心,在学科的理论思维和实践应用等方面不断创新前行,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

  2022年,沈其韩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周岁。

  (本文由《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李慧君综合整理)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5月上旬刊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