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所中学里,语文老师不止教你写作文,还能教你开飞机

[百科] 时间:2024-05-09 12:27:4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25次

原标题:在这所中学里,所中语文老师不止教你写作文,学里还能教你开飞机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语文王旭、老师刘昊3月20日报道:Python代码在智能驾驶教室的不止投影屏滚动,徐汇中学高一学生正在外聘专家的教写教开指导下,使用自己的作文编码让模拟车按照路线行驶。二十多年教龄的飞机刘老师也在旁边认真学习,一个学期之后,所中这位数学老师就要独立执教智能驾驶的学里课程。

这是语文一个老教师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校园里,老师老师和学生都是不止课堂的主人,当课程发生变化,教写教开比学生更早发生的作文变化的也许是老师。

跨学科,语文老师会教“开飞机”

“你的语文是不是体育老师教的”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调侃,但在徐汇中学,体育老师的“讲台”除了运动场和体育馆,还有水下机器人实验室和火星车实验室。而语文老师除了会教学生写作文,甚至还能教学生“开飞机”。这是怎么回事呢?

水下机器人、火星车、飞机模拟驾驶都是徐汇中学科技创新课程群的课程内容。徐汇中学现有32个课程群共计120门拓展课程——于是问题来了,这么多课谁来教?怎么教?

学生正在飞机模拟驾驶舱进行模拟驾驶

身经百战的老师们编得了教案课件、赢得了教学评比,但面对着大数据、火星车、光伏发电、3D建模与交互设计等最新科技也有点“傻了眼”。高铁模拟驾驶课程的任课老师吕健原来是数学老师,对这门课的了解程度基本“跟学生的水平差不多”;语文老师宋董荣对“开飞机这件事”完全零基础,却要为学生们讲解大飞机模拟驾驶;双新课程“多彩的功能膜”的老师张德贵原来教授化学,他说,第一次看课程内容,自己看懂了大约10%。

为了教好学生,老师们迫切需要“充电”。课程陆续开设后,学校请高校老师、行业专家等任带教、指导,吕健和学生一起到同济大学的实验室听课学习;上海中小学双新教育平台也多次组织教研活动,教授、教研员、各试点学校的老师互相交流经验。

如今,吕健独立任课已经三年,在任课和引导学生兴趣方面有了许多经验;宋董荣已经能够熟练地指导大飞机模拟驾驶课,语文老师扎实的口头表达功底让他在讲解操作步骤时尤其精准到位、浅显易懂,教学效果十分出色;张德贵则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教师教学经验研讨会。

学生在高铁模拟驾驶室

回想接受高铁模拟驾驶教学任务时,吕健说压力确实很大,“2015年入职,2016年就来教了”。尽管有高校课程作为基础,但距离成为一门中学课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高校的课程难度太大,学生理解不了。”吕健需要把“高校版”转化为“中学版”课程,调整内容、撰写材料……不到一年的时间,吕健就迅速成长起来,现在还带着新来的物理老师张梦亚一起教学。

“跨学科融合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一这样总结。随着科创教育课程群的扩展,学校培养出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

重研究,“教师是做学问的”

作为科技创新课程的老师,挑战不仅仅来自跨学科,更重要的是研究能力的提升。教师不会做课题,如何能言传身教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对此,徐汇中学的校长曾宪一有明确认知:“教师是做学问的”,“言传身教比什么都重要”。

教师的学问首先体现在“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上。前沿科技进中学校园常面临的实际困难是许多知识超出了学生现有的学习范围和理解能力。以“多彩的功能膜”为例,课程内容资源来自膜科技前沿,如何让学生们深入理解、灵活应用十分考验老师的研究和提炼能力。

张德贵老师参加活动分享经验,受访者供图

指导教师张德贵通过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提炼了功能膜研究的“三要素模型”。他认为功能膜配方研究的过程,往往都是通过调整三个核心要素(膜基材、功能添加剂和涂膜工艺)得以实现。三要素模型的提出一下子将大量复杂的知识理出了头绪,提供了一种学生更容易接受且更有效理解的思维模型。现在,“90后”青年教师张德贵已经被市教研室聘为该课程的特约撰稿人,成为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课题研究是教师们研究能力的另一重体现。“指导学生课题多了,对如何做课题有了更多体会。”“大数据与数据研究”的任课老师胡闵爱告诉记者,教授课程以来他已经连续指导了20多个学生的研究课题,对课题研究更加得心应手。近三年来他主持和参与了6个市、区、校级课题,而在此之前,他只申请过一个校级课题。

“老师要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去改变自己。”徐汇中学科研和课程发展中心主任史莉莉表示,“现在‘90后’的老师都很爱钻研。如果老师能跨界、跨学科,他们的思维就打开了,教学就不仅限于自己的学科,这点太重要了。”不仅如此,年轻教师刻骨钻研的劲头和百花齐放的思路也激发了老教师们的研究热情。“有些老教师因为经验丰富,可能会习惯于留在自己的‘舒适圈’内。现在年轻老师会和他们一起搞研究,整个就带动起我们全体教师队伍的创新探索,带动学校发展成研究型学校。”史莉莉说。

挑战带来收获,师生共同成长

“教学相长”,胡闵爱用这个词来总结这几年的教学经历。“大数据这门课程难度比较大,涉及许多数学、社会学的内容,我也是一边学一边教。”他解释,不同的数据对应不同的算法,有时学生使用的算法如R语言等自己也并不熟悉。

学生在3D打印课上

同样深有体会的还有“3D技术与设计”的汪洋老师。“每个学生的课题思维都是发散的,所以对我来讲每一个课题也都是全新的。”汪洋对学生的想象力十分赞叹,“他们想到的点我都不了解的,所以我要先去学习他们讲的主题。”

汪洋与记者分享了最近指导完成的一个案例。班上有一位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将3D打印与艺术相结合,将梵高的名画《星空》以立体化的效果呈现。“星空很抽象,而这位同学想把它具象化,换一种方式去进行艺术表达。”当3D打印和艺术结合,“硬核”科技也变得更富于美感。

学生的3D打印作品,受访者供图

汪洋老师坦言,自己的经验多集中在产品设计上,“科艺融合”的课题研究指导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在学习。”在指导过程中,汪老师与美术老师反复讨论,而在课题报告上除了要展示成品,他还指导学生学习视频软件,对作品的完成过程进行录制。这次案例完成之后,师生都有了成长。

“师生的学问都上去了,犹如下围棋,学校整个一盘棋都活了”。如今,走进徐汇中学的校园,老师和学生都能大方自信地谈论自己的课题研究,校园真的成为了“研究场”。(傅文婧、王旭、刘昊)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